APP下载

基于景观原型的设计方法

2015-05-30金云峰方凌波

广东园林 2015年5期
关键词:原型景观历史

金云峰 方凌波

摘要:以心理学中的“原型”理论为指导,以上海市松江方塔园为例,探究基于原型的设计方法在景观领域的应用。结合地域原型与历史文化原型两方面品读方塔园,试图使抽象的设计方法更为明了化、具体化,从而对景观设计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景观设计;设计方法;景观原型;地域原型;历史文化原型;方塔园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5-0003-29

中图分类号:TU986 收稿日期:2015-02-09

1景观原型

原型(Archetypes)源自希腊文“architypos”,“archi”为“初始”“首例”之意;“typos”为“痕迹”“压痕”之意,顾名思义就是原始的经验和体验。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认为,原型是集体潜意识的内容。集体潜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历史进化过程中的集体经验,它需要一些事物和手段来激发,而这种载体就是原型。

原型对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以及建筑领域都有广泛影响。美国著名建筑诗人、哲学家路易·康(Louis Isadore Kahn)所言:“今天,我们生活在现代建筑园地。但同今日建筑相比,那往日奇迹般的建筑艺术与我有着一层更为密切的关系。他经常是我脑海中的一个参考系……”,这个客观的参考系就是建筑原型。以此类推,景观原型就是景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使用的参照物,它能在我们感知与体验的过程中指导我们对景观的解读,激发内心的集体记忆。

2基于景观原型的设计方法

2.1基于地域原型的再现与转译

地域原型对应具有特有的气候、地理、文化等要素的不同地域,是经历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景观原型系统,它反映了当地人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图景,体现了人们对于地域文化特色与生态环境的普遍认同,成为一种固有的模式与原则储藏在人们的意识结构中。

2.1.1再现地域空间

地域空间包含当地的自然空间与城市空间形态以及地域生活图景,是某一传统对场所和自然条件所做出的独特解答,是合乎习俗和象征性特征的外化。通过微缩简化、抽象概括、群众参与等方式再现地域空间,以增强空间的亲切感和乡土氛围。

方塔园位于上海市松江老城区。松江地处长江三角洲东南部,太湖流域碟形洼地底部,历史上松郡三泖流经此处,地势平坦,河汉纵横,湖荡交织,西北部冈峦起伏。方塔园正是将其作为地形处理的原型,再现松江的山水风光。同时,园内摒弃一般城市公园对于古典园林生搬硬套之做法,放逐古典的繁复涵意,通过粉墙、石砌、土丘、竹林、草房等简化的地域特征,营造和烘托了颇具地域水乡的自然环境。

2.1.2转译地域符号

人类是符号的动物,地域景观则是一个符号传播的媒介。地域符号凝结了大地的衷情、历史的沧桑和人们的智慧,具有极强的地域识别特质。通过将显性的乡土材料和隐性的乡土经验与当代思潮、理念结合,转译成既具有地域意味又融汇时代精神的新形式。

松江地区的一些乡村农舍多出现形象生动的庑殿顶形式,这种不受礼制束缚的现象在全国绝无仅有。将其掇来作为何陋轩的设计主题,取其弧脊形态作为地方特色符号予以继承(图1)。正如冯纪忠先生所说“所谓意象,屋脊与檐口、墙段、护坡等等的形式,共同组成上下、凹凸、向背主题变奏的空实综合体”。他采集了乡土民间质朴的建造方式,采用竹结构,将草顶赋予何陋轩。何陋轩在方塔园里铺展延续地方文脉,将地方符号展现得淋漓尽致。

2.2基于历史文化原型的承继与超越

景观原型来自于历史的积淀。杰弗里·杰里科(Geoffrey Jellicoe)强调“我在景观设计中不断追求的是,创造一种属于‘现在与‘未来的东西,然而这种东西是从‘过去产生出来的,即从心理学角度讲有着自己的根基……我们努力要做的是将过去与未来结合起来,使人们在体会他们所经历的事情时,不仅看到展现在眼前的表面现象,更感受到其内在的深刻含义”,其所指的东西就是历史中的原型。而文化则是伴随着历史所形成的文明成果,它可以是任何特定时期内自然与人文因素的综合体,一般具有标志意义。将文化与特定的历史阶段相结合,从而感知历史文化原型所赋予的意义,体验时间上的深度和文化上的广度带给人们心灵上的触动。

2.2.1还原历史实物

在历史性的风景园林设计中,原型可以是实物。在有历史遗存的场地,应使历史遗存自然而然地适应当代的环境,持续发挥它在精神文化上的指引作用和意义,不仅要还原历史实物,更要还原历史精神。在这类历史场地的景观设计中,可以融入当代的因素对它进行适当的转译,以新的形式去激发人们感知历史的欲望,使历史更贴近于现实生活。当代著名风景园林设计大师詹姆斯·科纳(James Corner)曾说:“面对具有历史色彩的场地时,在其空间处理和设计方面采用新的概念。如果设计中增加的元素能够真实地反映其所处年代,那这种历史感就会显得更加逼真,从而以更加丰富的形式把过去和现在混搭在一起。”

方塔富有宋代艺术文化典雅、朴素的意蕴,被誉为“江南造型最美之古塔”,作为方塔园的中心主体,它自然要在全园散布其原有的韵味。在保留修复方塔这一历史实物的基础上,冯先生认为不必恢复原属于庙宇建筑——“兴圣教寺”的那些庙宇布局形制,而是将方塔简约地突出为中心,其他配角仅作为烘托陪衬。因此,他利用洗练的白墙、古朴的铺地和空白的艺术等现代与传统意向相结合的元素来构建塔院(图2),使人亲近方塔原生的自然气息,体验宋元山水中某个素朴的版本,体味深邃的禅意。

同时,园内还有明朝照壁、楠木厅以及清代的天妃宫,设计者灵活地组织空间,大胆采用塔殿不同轴的形式以及错落有致的石筑台地,既突出了方塔的主体地位,又使总体达到协调。方塔周围避免添加其他建筑物,取“冗繁削尽留瘦”之意,更添极简之意。

2.2.2重构原始意向

法国思想家亨利·勒菲弗(HenriLefebvre)认为空间是历史的产物。按勒菲弗所言,每一个时代都拥有各自对空间的理解和相应的空间体验。当场地欲表达的是一种事件、风俗、情感、精神等抽象性的概念时,景观设计所依据的就是一种原始意向。这种原始意向是人们对场地认识的概略印象或对场地记忆的累积叠加而形成的综合“虚”形。而对原始意向的重构则需要通过空间来转译。

方塔园最胜之处当属空间营造,其贯穿全园的旷与奥、收与放、曲与直、人工与自然等对偶手法之运用,无不体现着“与古为新”这一设计理念的历史感与时代感。

园内游人游览路线有二(图3~4)。其一是北入口-甬道-照壁-方塔-南岸草坪。自北门进,压低的屋檐、轻盈的瓦顶形成略为阴奥的空间成为空间序列的开始,如此节制的笔墨便营造出一个风骨清俊的宋意前奏;入门后,植物疏落有致,通透清幽,巨石古树做照壁承接了空间的转换,引导人们右行入甬道;甬道两侧树影婆娑,左侧的花镜曲线与右侧的高树形成了曲直刚柔的对偶,通过不断转换的下沉的石板通道和略为收束的曲线空间,引导人们前往广场,直至方塔呈现,给人豁然开朗之感。其二是东入口-垂花门-堑道-照壁-方塔-南岸草坪。自东门进,东大门、方池、照壁以及垂花门构成了另一空间序列的开始。穿过垂花门,植被浓郁,空间阴奥,转折处较为开阔,是为“承”。堑道使空间再度收束,形成了一个穿山而过的纪念性空间(图5)。石砌的壁面有深深的缝隙,香樟林的树荫高低不一地挂落在堑道上,光影斑驳,远处便是古老的照壁和高耸的方塔。徜徉其中,万籁俱寂,时空在此沉淀,悠远绵长。

两条路线至广场汇合,从西面较为幽闭的长廊绕过塔院南墙,豁然开朗,令人为之一叹。一墙之隔,旷奥开合,将人工与自然的对比表现得淋漓尽致。池南的大草坪缓坡入水,北岸南望,浅绿的大草坪与深绿的密林背景相互映衬,形成深浅疏密的鲜明对比,更显清新酣畅;而南岸北望,简练的白墙如基座托起俊丽的方塔,透出了几分禅意,碧波塔影蔚然一景,风、光、云、雨,旷远的自然之景更添宋之精神(图6)。

3小结

方塔园是围绕在“与古为新”这一精神立意下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园林。设计师尊重场地特征与场地精神,在规划设计中,不仅再现与转译了地域特征,也对历史文化——宋的精神进行了深刻表达,“不仅仅因为,作为全园主体且年代久远的宋塔本身传达出了宋的神韵,而且,宋代的政治氛围相对来说自由宽松,其文化精神普遍有着追求个性表达的取向。这种精神让我们有共鸣,有借鉴。”因此,其园林氛围的营造也体现了宋代朴素、疏朗、旷远、高古的风格意境,是高远孤境精神的写照。

基于景观原型的设计,通过对地域、历史、文化的解读,并将其引入设计,转译成景观空间,同时融入时代需求等因素,创造出能引起人们心灵共鸣的现代新景观。以方塔园为例探究基于原型的景观设计方法,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分析与提炼,为今后的设计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原型景观历史
景观别墅
包裹的一切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新历史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