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南传统园林发展脉络

2015-05-30何志榕

广东园林 2015年5期
关键词:闽南泉州中原

何志榕

摘要:通过对文献的研究以及历史遗存的实地调查,理清了闽南传统园林的不同发展阶段,还原了其历史本来面目,强化了逐渐弱化的概念,目的是令其价值重新被认识,回归其应有的历史地位。经过认真细致的梳理归纳为初创、兴盛、成熟三个历史时期及清代中后期的分支发展。

关键词:闽南;传统园林;发展历史;营造特色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5-0004-25

中图分类号:TU986 收稿日期:2015-08-05

地理学上的闽南指福建南部的泉州、漳州与厦门三地。直到战国的前期福建仍处原始社会,楚灭越(公元前250年)之后,部分越人逃入福建,与福建的土著融合为“闽越人”。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福建设“冶县”,福建始纳入汉人的统治范畴。到了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五胡乱华”,闽南迎来了第一波的中原移民潮。当时中原战乱,“衣冠南渡,八姓入闽”。这些来自故都洛阳的社会精英部分集结闽南,沿江而居,因此称泉州的这条母亲河为“晋江”,闽南文化由此始源。第二波中原移民潮发生在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泉州与潮州之间的山区爆发土著“啸乱”,朝廷派陈政(公元616~677年)、陈元光(公元657~711年)父子带领数千山西上党县子弟兵入闽平啸,并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上报朝廷在泉潮之间设置漳州。第三波的中原移民潮在唐末五代,当时中原战乱,国家分裂。河南固始县的王潮、王审邦、王审知三兄弟率领农民起义军入闽,统一福建,建立了“五代十国”中的“闽国”,而泉州则成为了福建的第二行政中心。从此中原文化传统在闽南生根发芽,五代之后,园林艺术等中原文化传统在福建这个相对边缘的小环境中应环境而变化,而宋元时期这里海上贸易发达,本土与异域文化发生碰撞交流,种种因素的大融合,形成了有别于中原源文化的闽南文化。闽南文化圈的形成,使闽南传统园林的发展有了一个清晰的时空范畴。

1闽南传统园林的初创时期(西晋-五代)

闽南传统园林始于隐士的隐居,如《泉州府志》载:“秦时有大道者,修真清源山左峰,后人供奉之,名为大道岩。”漳州在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就有潜翁居云洞岩养鹤修道。而西晋时期中原人落脚闽南的九日山,直至晚唐仍然是隐士的首选地,如诗人秦系(约公元720~810年间)和宰相姜公辅(公元730~805年)先后在此结庐,过着“终年常裸足,石上卧常闲”的闲云野鹤般生活。

闽南真正意义上的园林,首推泉州公共园林东湖。这个天然湖泊,面积超过40hm2,湖中有岛,以桥相连,筑亭台其中,为当时郡人休憩之游览胜地。而私家园林有唐代太子太傅陈邕(公元665~758年)的大型私家宅园,其间凿池叠石,建楼台亭榭,陈邕后来把宅园捐出改建为漳州南山寺。还有泉州欧阳詹(公元756~800年)的私家宅园——詹氏园林,该园林追求质朴归真。欧阳詹是唐贞观九年(公元793年)科举的第二名,他在宅后堆土为山,植花木,常常登临吟咏。土山筑有亭台,惟因历史久远,早已荒废。陈黯(公元805~876年)为南安场嘉禾里(今厦门)人,少时游学各地,晚年归乡,在金榜山山洞隐居,辟景造园,筑有迎仙阁,或为一座靠山私园。到了五代,“闽国”王族泉州刺史王审邦(公元858~905年)遣其子王延彬(公元886~930年)在潘山建的招贤院(今丰泽区北峰镇招贤村)实乃一个大型古典园林。避乱而来泉州的中原各地名士,常常筑有大型馆舍,配以亭轩、水榭,以构园庭。王延彬还于象峰(今南安霞美云台村)效法中原园林做法兴建云台别馆,作为会文聚友、歌舞宴乐的地方。南唐清源军节度使、晋江王留从效(公元906~962年)的私家花园名南园背枕鹦哥山,内部建有楼台亭榭,并掘井凿池,栽树育花。留从效后将舍园改建为承天寺,另在清源山兴建梅观别墅,别墅内建有厅堂廊亭,掘绿潭,种植梅花。王延彬当政时还在州衙内植树造景兴建园林,称“郡圃”。这阶段也是佛教与道教传入闽南的时期,建设了一批至今仍发挥作用的寺观。寺观除了作为宗教场所,一定程度上也承担了公共园林的功能。这一时期闽南已经开始了植物引种,如泉州市树刺桐就是在唐代驯化引入,五代时期留从效还把刺桐当成基调树种,环城广泛栽植,使泉州有了“刺桐”的别称。

福建原是荒蛮之地,西晋至五代间尽管不断有中原移民,但闽南总人口还是相对稀少,在文化上还无法形成地域规模特色。中原先进文化对闽南的影响是随移民持续输入的。尽管没有园林实物遗存于世,但这些园林的主人大都是中原迁闽人士,当年的园林形式与中原地区区别不大:园林的类型有隐居园林、衙署园林、公共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等;风格有质朴的雅园,也有奢华的王室园林。讲究园林的诗情画意、建筑与园林的和谐统一,注重城市景观的营造,广泛运用植物到城市建设中,重视植物的培育、引种及驯化,是这一阶段的特色。虽然还少有自己的特色,但也不逊于中原。

2闽南传统园林的兴盛时期(宋代-元代)

进入宋元,泉州港发展为东方第一大港,闽南的经济文化迎来了全盛时期。繁荣的对外贸易,使闽南成为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心。世界各地的商人聚居在泉州,当时称泉州“缠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这些外商还在泉州建设自己的宗教场所,清净寺、基督教堂、犹太教堂、印度教堂等与中国人的寺庙和平共处。而妈祖崇拜、保生大帝崇拜、清水祖师崇拜、三平祖师崇拜等闽南本土信仰的兴起,都说明了中原文化的种子在闽南这块特殊的土地开始孕育别样的花蕾,闽南开始有了别于中原原乡特色文化的萌芽。

这一时期闽南的园林营造也迎来了兴盛时期,公众园林强化了人文建设。如泉州东湖在宋元时期,尽管地质变迁,湖面稍有缩小,但增加了三山四岛形成了“七星伴月”的景色,景区里有佛寺,增加了亭桥等景观建筑,致使游人如织。随着人口的增加,漳州也逐渐加强了公众园林的建设,如漳州市区的东湖、西湖及随水利工程应运而生的漳浦西湖。这一时期闽南书院的园林建设比较突出,如一代理学大师朱熹(公元1130~1200年)在泉州城北的小山丘结庐种竹Bambusoideae、开学授业,称为“小山丛竹书院”。由于景色优美,“小山丛竹”被列入泉州古代八景之一。朱熹还在漳州东南的白云岩创建紫阳书院,此地古木参天,气象万千,园林景色优美。

南北宋更迭时期,管理皇室贵族的南外宗正司落户泉州,司中有园林,设有自新斋、芙蓉堂、天宝池、忠厚坊等园景。王十朋(公元1112~1171年)知泉州时,为学子兴建的万桂堂辟有一莲池,建有光华坊、嘉宾亭、弥封誊录所、状元井等景致;而在漳州,府衙堂前建有亭,堂后有园、有池、有隐室。朱熹(公元1130~1200年)于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知漳州期间,曾于府衙后建有“复轩”“站台”“象园”“七星池”等园林小品。

较有代表性的私家园林有南宋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泉州第一个荣登状元的梁克家(公元1128~1187年)之金池园,于相府西建有花园、金池、假山、戏台等。南宋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状元曾从龙(公元1175~1236年)建有府邸园林山仔池。这个位于泉州西街曾井巷的私园粗狂而充满野趣。南宋同安县叶益因娶宋魏王妹赵环娘而被封郡马,郡马府在现同安碧岳铺前里,除了府第外还包括七宫八池九曲涵等游乐设施,相当于一个大型园林式庄园,颇有王府气派(图1)。宋元之交蒲寿庚(公元1245~1284年)家族掌握了泉州的政经大权,其宅园具住宅、花园、书轩、祠堂及演武等功能,是个规模宏大的私家庄园,花园引溪流入池中,建有憩亭、布置湖石、植树栽花,充满奢华贵气。

宋元时期闽南园林形式多样。由于人口的增加,公众园林也加快了建设力度;外来宗教场所的建设引进了异域园林形式,使闽南园林呈现了多元化风格。朱熹在闽南的开化,使得闽南出现了许多书院,这些书院设置于风景优美之所成为了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前代在衙署里歌舞饮宴招待客人的习惯,在宋元时期已经改变,衙署园林以单纯的环境美化为主。园林走入寻常百姓家,官宦富贵之家更是乐于兴建大型私家园林。十三四世纪的旅行家雅各布·德安科纳(JacobD' Ancona)及伊本·白图泰(Ibn Ba Ttuta)均在他们的游记里描述了当时泉州人家多花园且占地甚广的情景。刺桐仍在泉州城广泛种植,由于与阿拉伯世界的频繁交流,闽南还引进了茉莉花Jasminumsambac、素馨Jasminum grandiflorum、含笑Michelia figo、蔷薇Rosaceae、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等植物品种。

3闽南传统园林的成熟时期(明代-民初)

明初及清初朝廷均实行禁海政策,阻隔了闽南与海外的交流,人多地贫的现实迫使闽南人开始从事走私活动及向东南亚移民。而此时欧洲崛起,在全球实行商品倾销政策。在世界性商品贸易时代,闽南厦门由于占有天然的港口优势而崛起,清中叶之后,闽南又逐渐恢复与海外的交流。而与园林相生相随的闽南建筑,也渐渐脱离中原的遗传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明代中期发展成熟,以红砖、红瓦、燕尾脊为特征的闽南传统建筑风格逐渐成形,这是闽南历经多元文化锤炼而成的、有别于中国其他地区的鲜明个性,所以明清时期也是闽南传统园林成熟定型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泉州的东湖及漳州的东湖、西湖等与城市联系紧密的湖泊类景区,由于城市空间的挤压而逐渐淤积,大众的休憩胜地也转移到山川类、寺观类及公共文化场所等为主,著名的山川往往与名刹有机融合而成为综合的公共园林。行政管理的细化,使得政府机关部门多于前代,除了府署县署外,还有提督署兵备道署、水师提督署等衙门,这些衙门也都注重营造园林,唐五代在衙署歌舞饮宴宾客的风气又恢复了,因此衙署的园林建设更加讲究,官员的书法题款、楼台亭阁的建造、假山水池的堆砌等建设活动,更有甚于畜养禽畜、圈养动物。

闽南园林化的书院建设,是此时较突出的表现。如晋江进士何乔远(公元1558~1631年)建于清源山的镜山书院及东山进士黄道周(公元1585~1646年)建于漳州江东桥畔邺侯山麓的邺山讲堂,都是借山水之美色,利用地势山型,因地制宜精心营建的园林化书院。清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公元1642~1718年)在安溪湖头创建的榕村书屋,也掘池建榭,种植榕树造景。规模宏大的漳州丹霞书院,附有大型景观水池,池中建有九曲石桥,池边筑亭建榭;而建于永春吾峰山村的侯龙书院,乃清康熙年间(公元1661~1722)该村陈氏先祖自建的书斋,桥亭池榭虽小而颇富园林情趣。

闽南明清私家园林比前代更加普及,在城区密集分布。明王世懋(公元1536~1588年)的《闽部疏》载:“泉州城大而土旷,士大夫皆散处。余以六月行部,人家多依原陂为园林,肩舆过其下,嘉瓜四垂,朱槿熠熠,绿柚扶摇于短垣之内,丹荔点缀于碧野之上,令人目不暇接。”此期闽南私家园林营建成风,历史遗存颇多。如在泉州的詹仰庇(公元1529~1599年)建于晋江之滨的,“临水凭虚,宛然悬空楼阁”的“笋江水榭”、靖海侯施琅(公元1621~1696年)建于泉州的“春夏秋冬四季园”(图2)、丁炜(公元1627~1696年)建于泉州的“回园”、郑运锦(公元1698~1765年)建于石井的中宪第园林、黄祖念建于泉州的“梅石山房”(图3)、苏廷玉(公元1783~1852年)建于通政巷的“鳌山园”、王国珍建于金门的“海珠堂庭园”等均是佼佼者。

建于安海镇的古典园林有:施士举的“七房埕兔山园”、黄元礼的“尺远斋”、林瑞岗的“衔远别墅”、颜仪凤的“怡庄”等。漳州的古典园林有:郑开禧建于文川里的“可园”、孙有全(公元1819~1890年)建于东山岛的“诒谷堂”(图4)、施调赓(公元1841~1907年)建于新行街的“古藤仙馆”(图5)、郭有品(公元1853~1901年)建于龙溪县流传社的“陶园”。厦门的有:黄日纪建于凤凰山下的“榕林别墅”、陈炳煌、陈炳猷兄弟建于海沧村的“莲塘别墅”、林尔嘉(公元1874~1951)建于鼓浪屿的“菽庄花园”、蔡华建于思明路通奉第巷24号的庭园等(图6)。

成熟时期的闽南传统园林以民间私家园林为代表,宅园多集中在密集的府县城区,规模较小,运用山石、水池、建筑及花木围合构建,形成带有浓厚书卷气的幽雅深邃居住小环境,追求的是一种闹市山林的氛围。相对于江南园林,它们平面布局较简洁,以小空间近距离的欣赏为主;园林均有湖石假山、掘池为景的做法,假山体量小巧,有池必有石桥,石桥以平桥或小拱桥为主。构建筑物是构成闽南园林的重要元素,风格均按闽南传统建筑做法,大量采用石材。各地园林中的建筑、地铺、桥、池、花台等均采用闽南盛产的花岗岩。闽南园林植物以乡土果树为主。闽南的园林不以单纯观赏为主,多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大量运用乡土果树、生活用的水井也与园林结合,常用一般家居生活的场景作为园林中的重要景观构成。

4闽南传统园林的分支发展(清中-民初)

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五口通商之后,厦门成为通商的口岸之一,西方国家纷纷在鼓浪屿建设各具风格的领事馆、教堂及花园别墅。另外,清中后期闽南人往东南亚谋生者渐多,有发家致富的也返乡营建宅院。受南洋殖民风格的影响,这时期南洋已开始使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等技术,有的侨胞甚至专门在南洋采购钢筋、水泥、磁砖等建筑材料运回国。因此在闽南常会见到一种融合闽南乡土材料与西洋(包括园林)元素的中西合璧小洋楼。这是传统闽南建筑成形之后的另一种分支发展现象,同时闽南园林也开始融入了西洋的元素。

这类园林以鼓浪屿的私家别墅为代表,漳泉也有分布。这类园林的普遍特征为:以西洋式的别墅为主体;围绕别墅留有较大的庭园空间;平面布局主要采用几何构图形式;大量采用在当时看来相当先进的钢筋混凝土技术,如鼓浪屿的杨家园、宫保第庭园、东石镇的古檗山庄等。这些别墅花园多以简洁的平面布局、植物组景为主,即便是曲折的台地也修得相当规整。园中常设水池,但少有中式园林的叠山理水形式,只有鼓浪屿的菽庄花园、怡园是完全按传统中国式布局的,仅在具体细节上融入了西式的营造技术。西式混凝土栏杆、柱式、水泥塑假石叠山、以钢筋混凝土仿造中式亭廊小品等做法在许多园林中常见,呈现的是中西园林文化兼容并蓄的特征。

5小结

闽南文化源于晋唐二代中原人的迁徙,闽南传统园林与中原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五代之前初创时期的闽南园林形式多样、规模宏大,风格与中原相仿。随着闽南经济的繁荣发展,宋元时期闽南园林也进入兴盛时期,公共园林与私家园林建设盛行,形式不拘,各种异域文化混合其中,呈现出多元的特色。明清闽南园林发展成型,进入了成熟时期,私家园林成了主流,逐渐形成了小型化、普及化、世俗化、生活化的地域特色。

猜你喜欢

闽南泉州中原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闽南文化传承
沁园春·赞中原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闽南,闽南
My Favourite Ani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