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释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文化项目

2015-05-30李卓隽李明珠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

李卓隽 李明珠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发展的动力之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也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的《汉语教程》为例,从文化项目的定义、体现和特点三个方面探讨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项目的编排问题。

关键词:文化项目;汉语教程;中国文化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所以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对外汉语教材在编写中也有意识地加入文化现象的理解和学习。本文选用的教材是杨寄洲的《汉语教程》,该教材中涉及了大量的中国文化概念,并且对于文化知识的安排也不是非常密集,而是分散到各篇课文之中,另外,该教材把握了教学对象是留学生这一原则,将文化知识渗透到汉字、词汇、语法、篇章、注释等方方面面,文化教学与言语教学结合得合理恰当。

一、“文化项目”的定义

要想探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文化项目,就要首先了解什么是文化项目胡明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中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内容划分为六个方面:受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的语汇、受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语汇、受特定的社会和经济制度制约的语汇、受特定的精神文化生活制约的语汇、受特定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态制约的表达方式、以及受特定的认识方式影响的语言习惯[1]。魏春木、卞觉非在《基础汉语教学阶段文化导入内容初探》中将文化项目进行了归纳和分类,分为文化行为项目和文化心理项目两部分[2]。刘颂浩在《<乘风汉语>教学设计与研究》中也尝试进行分类,但他直接针对的是中国文化,将其分成10个总类,31个子类,190个文化素。其中10类包括社会交际、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结构、教育时间观念、空间观念、价值观念、象征观念、健康等[3]。

二、教材涉及到的文化项目及教学策略

(一) 中国特有文化名词

1. 物产类

例如“窑洞”、“旗袍”、“馒头”[4]等词汇。这些都是中国在漫长的物质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特有的名词,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项目。学生在接触这些名词时一定会觉得非常新奇,对外汉语教师可以顺着留学生们的好奇心,适当向他们介绍一下的来源,同时例如馒头一类的可以向留学生们展示实物,其他譬如四合院,窑洞一类的词汇可以用图片进行展示。这些丰富的物產是我国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缩影,教材选用这些名词,可以充分激发起留学生们探讨中国文化的兴趣,而且涉及到的方面很广,有助于在短时间内让留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更加广泛的认识。

2.人群类

比如教材中出现的“农民工”、“独生子女”、“房奴”[4]等代表某一类人群的词语,这些词语基本上是由我国特殊的国情和社会经济背景决定的,对外国留学生了解我国的经济政治有很大的帮助。其实在国外有些词语比如“上班族”也是存在的,只不过他们的说法与中文不同,这就是相同的东西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表达形式,学习这样的词汇,有利于提高留学生们分析文化差异的能力。

3.民俗、俗语类

除了上述类别之外,书中还出现了“武术”、“小品”、“书法”、“摸着石头过河”[4]等等。这一类语汇在教材中的数量最多,而且大部分都是成语或俗语,对于留学生来说理解难度可能是最大的,但通常又是他们最感兴趣的部分,对于这一部分文化内容,光靠语言文字讲解时非常苍白无力的,因为这背后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时候就需要对外汉语老师的综合讲解,比如讲成语故事和相关典故深入浅出,增强趣味性,让学生不仅了解其中的文化渊源,还要学会在生活中辨别和使用。

(二) 中国礼仪文化观念

1. 关于称谓

中国的称谓文化跟古时的宗法制有很大的联系,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称谓系统显得更加详细而复杂,比如英语中和父母平辈的女性亲属都叫“aunt”,但汉语中却分为“姨、姑、妗、婶”等,这对汉语学习者显然有很大的难度。但《汉语教程》中的称谓部分将这些进行了一定的简化,例如如第一册(上)第 5 课中:“这是王老师,这是我爸爸”[4],除此之外,教材中还涉及“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老师、小/老+姓”等称谓,内容一般选取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称呼进行讲解。

2. 关于问候和道别

问候与道别也是中文日常用语中常见的文化因素,《汉语教程》有 13 处提到了问候与道别。如第一册(上)第 4 课中:A:“再见!” B:“再见!”[4]类似于英语中的“hello”和“goodbye”,日常交流中最基本的就是打招呼,“你好”“再见”可能是大多数留学生最早学会的的中文句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3.关于谦敬和辞让

《汉语教程》中有18处涉及到了谦辞和敬辞,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交际语言。教材中列出了“请”“您”和“在下”“免贵”[4]等敬语和谦辞,虽然这些都是非常正式的用法,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敬语不那么常用,但是对于留学生来说,一开始确实需要这样教给他们,等他们运用熟练后自己就会对中国人的说话习惯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自身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另外在受到别人的赞美时,中国人也会呈现出辞让和谦逊,而不会直接接受。所以教材中提到了“哪里哪里”、“一般”、“没有”[4]的用法,教师可以将这样的讲解融入日常情景中,让外国留学生避免生活中受到赞美或者赞美别人时因为文化差异而带来的分歧和尴尬。

三、教材在文化项目编排上的特点

总体而言,《汉语教程》的文化项目基本满足了对外汉语教材在文化教学上整体性、阶段性等要求,但是也存在对比性不强的缺点。

在整体性上,教材中涉及到社会交际、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结构等10个文化总类,将近80个文化因素,渗入汉字、词汇、语法、语篇等方方面面。内容上不仅有传统文化项目,比如第四十九课中的“为什么把福字倒贴在门上”、第五十五课“京剧我看得懂,但是听不懂”等,还有现代文化项目,比如第四十一课“我听过钢琴协奏曲《黄河》”[4]等,既有交际性内容,也涵盖非交际性内容。

在阶段性上,通过与《词汇大纲》进行对比,虽然有少量文化项目中的词语超纲,但平均来看每课不超过0.5个,在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范围之内,并且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文化因素,配有生词补充和注释讲解,比如“山这么高,你爬得上去吗”[4]一课中对“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进行注解,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的俗语。另外,文化项目的难度也根据语言知识的难度递增,循序渐进,既满足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需求,又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但在对比性上,教材还有较大的不足。要想了解一种文化,就必须要在与其他文化的相互关照中进行分析和学习,这样可以让学习者在比较中增强对目的语文化背景的理解。《汉语教程》中显然缺乏这样的文化共时和历时对比,比如我国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对比,南北方文化差异的对比,甚至是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这部教材中大部分的文化项目都是放在我国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变迁下进行阐释的,更多的文化差异和对比只能依靠教师的讲解,所以受教师的文化储备和教学安排的影响,对于一些差异较大的文化现象和文化项目,留学生很容易出现囫囵吞枣,学用分离的现象。

总之,《汉语教程》作为我国成百上千的对外汉语教材中的一个代表,在文化教学与言语教学的结合上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由于我国近几年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迅猛,无论是课程大纲的制定,还是教材编排、教学策略等都还有很多的不足,无法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尤其是在文化项目的教材编排上,缺乏统一规范的明确标准,容易出现层次性不强、难以度不适等问题,这也是值得每一个有志于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学生、教师所不断探索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

[2]魏春木,卞觉非. 基础汉语教学阶段文化导入内容初探[J].世界汉语教学,1992.

[3]刘颂浩.《乘风汉语》教学设计与研究[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4]杨寄洲.汉语教程[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
浅议在印度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问题及对策
水天一色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