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与学的学术”活动

2015-05-30黄春燕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英美文学考核方式实践

摘 要:SoTL理论是近年来北美部分高校践行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主张大学教育应当包括“教的学术”和“学的学术”,要增强教师和学生的学术意识。这一理论与我国2000年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及正在制定中的英语教学新国标的总体方针也相吻合,即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的素质、知识和能力。为了切实突出学术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笔者在“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上进行了改革,用论文写作替代传统的笔试,希望藉此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科研意识,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

关键词:SoTl;英美文学;学术能力;考核方式;实践

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之一,2000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将其设置为必修课,并明确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 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 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授课内容可包括: 文学导论;英国文学概况; 美国文学概况;文学批评”(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6)。但考虑到财经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未来的就业方向,笔者所在学校将此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开课时间在大学三年级,课时安排为每周2课时,一学年总计64课时。受各方面因素影响,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太理想,表现为学生缺乏积极性,英美文学阅读量非常小,作品赏析及文学批评能力欠缺。为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尝试从课程考核方式入手,改变传统的笔试,要求学生阅读英文原著并撰写论文,从而把读与写结合起来,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赏析及评论的能力,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尝试学术论文写作。笔者认为,考核方式的这一改革不仅顺应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能把教学活动转变为一种“教与学的学术”活动,借助学术实践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及巩固。

一、“教与学的学術”活动

尽管SoTL这一理论问世不过只有20多年,且主要为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高校所接受,但它所提出的理念与我国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并无冲突,也符合正在制定中的英语教学新国标的总体方针。新国标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孙有中教授负责组织制定,它强调对素质、知识和能力三方面的培养。在2014年于西安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孙有中教授做了题为“论英语类专业学生的素质、知识与能力”的报告。孙教授重点谈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是否需要学习英语文学知识这个问题,这也正是困扰财经类院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一个实际问题。孙教授认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至少要修一门文学通识课,略知文学理论,懂得鉴赏文学作品,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甚至可以朝创作的方向发展。英语文学课程应该进入核心课程体系。笔者强烈赞同这一立场。英美文学课程不仅有助于提高英语语言技能,也是了解英语语言国家文化的渠道之一,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文学教学, 而文学教学的精髓是发扬人文精神, 惟有搞好文学教学, 才称得上脚踏实地谈人文理想的教学”(蒋洪新 105)。此外,英语语言文学知识与汉语语言文学相辅相成,是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在做翻译时,如果没有良好的中英双语基础,很难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合格的翻译必须两语皆通,中国文学知识的功底必然与其英语语言文学知识成正比。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基本的专业课程,还要设置一定的通识课程,包括文学艺术类的课程,这在西方国家的大学已经成为惯例,而国内大学尤其是我校这种财经类院校对此类课程并没有足够的重视。从长远来看,英语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要使他们成为兼具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他们既要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也要具有中华民族的人格和国格,这样才是名副其实的国际人。由此可见,新时期英语专业学生肩负着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使命与责任,要把英语当作了解世界、接触西方多元文化的一种手段,在坚守本民族文化传统与思想道德价值观的前提下,有选择地消化和吸收西方文化。在具备了一定英语国家知识及文化的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树立自己的学术立场及观点,从而展开相关的写作与研究。素质、知识与能力三者的培养密不可分,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提升教学效果。

二、从读到写的学术训练

既然大学教育旨在培养“教与学的学术”能力,那么如何把“英美文学”课程变成这一活动的载体?笔者认为首先要先从了解学生的困惑与障碍入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此课程的积极性不高,既有自身认识的不足,也要归咎于外部条件的欠缺。首先,个人认识方面,大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这种通识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这门课程与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没有太大关联。其次,缺乏必要的外部引导。限于时间和学分安排的压力,学校从课程设置方面就没有突出此课程的必要性,将其设置为选修课,学生就错误地认为可学可不学;而且采取合班上课也无法保证充足的课上交流和讨论时间,老师很难对每个学生个体的阅读理解情况有比较细致的了解。再次,教材的选择也是个难题。虽然市面上已有不少英美文学类教材,但一部分是按照传统的“文学史”+“文学作品”的思路来撰写,比较陈旧,没有突出文学批评的重要性;另一部分比较新颖的教材往往又是针对英语专业中的英美文学方向的学生,有一定的深度,与财经类院校学生的英语及文学赏析水平有一定差距,这也导致了部分同学有抵触情绪。合理的教材应该满足2000版大纲的要求,即“新的教材应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所提到的授课内容: 文学导论; 英国文学概况; 美国文学概况; 文学批评都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样有关英美文学的阅读理解与作品分析、文本阅读与理论提升、课内教学与课外自学、研究和写作融为一体, 互为促进”(蒋洪新 107)。除了教材,更值得思考的是,学生和教师都没有充分意识到的学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学习英美文学不能仅仅停留在阅读的层面,还要锻炼学生赏析及撰写文学批评的能力:“对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英美文学课程, 要求以阅读和评论(包括评论方法)为主”(范谊,芮渝萍154)。

考虑到种种内部和外部因素,本着SoTL的理念以及大纲和正在筹划中的新国标的指导思想,笔者于2014年春季学期对“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具体做法是取消笔试,让学生以撰写学术论文的方式参加期末考核。论文的内容定为英文原著与影视剧改编之间的比较研究,要求学生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观摩根据此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并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允许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一篇论文,字数在3000-5000字左右,可用中文或英文撰写。论文中如果有比较优秀的,能够达到出版水平的,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投稿。论文内容最好是对英文原著和其影视改编作品的对比性研究,可以从诸多视角展开,包括主题、情节、人物、语言、叙述方式、音乐、受众以及修辞等等。除了文学的角度,也鼓励学生结合传播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读。

设计这种考核方式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本校英专的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缺乏足够热情,也不愿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只能要求他们在一学期的时间内完成1到2本英文原著的阅读。第二,学生们普遍更喜欢看英文影视剧,而且大多数经典的英国文学作品都已翻拍成影视剧,把文本和影视剧结合起来,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兴趣。第三,很多影视剧的改编与原著出入很大,由于拍摄年代、受众以及导演主观意识的不同,影视剧的表达方式和手段都会有所变动。如果能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的异同,不仅能加深他们对原著的理解,也有益于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充分发挥他们作为读者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读者经验的介入, 文学作品在被读者的阅读历史过程中也就变成了一个不断有新的意义加入的动态的过程”(朱小琳102),阅读因此而变成一个更具吸引力和创造性的过程。第四,学生们的培养方向之一是传播,本学期已经开始接触到传播类的课程,把英语文本学习与影视艺术的研究结合在一起,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践。第五,学生们这学期同时还开设了“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课程,如果能让他们把论文写作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文学论文的写作当中,也有助于他们理论结合实际,尽快掌握必要的基本的论文写作技能,同时为四年级的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第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允许两个人合作共同而完成一篇论文。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团队合作精神是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第七,教师本人在指导学生写作论文的过程中,也能提升自己在这方面的学术研究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为实现预期目标,论文的准备及撰写分几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老师提供参考书目,学生自行选定文本,拟定选题;第二阶段由学生完成文本阅读及相关影视作品观摩,提交论文大纲。第三阶段,根剧选题将学生分组,通过头脑风暴和讨论确定最终的论文选题及框架。第四阶段,学生撰写初稿并交由教师审阅。第五阶段,学生修改论文并提交终稿。所有工作须在16周教学周内完成。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不少难点和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学生的写作基础差,缺乏学术论文写作常识,抄袭严重,且英文原著阅读量太少。一些同学语法错误百出,语言过于简单或口语化。有的同学没有认真研读原著文本,所以无法提出有原创性的观点并展开深入的分析。整体来看,论文撰写基本按预期的进度进行,成果也基本达到了预期。学生们初步掌握了文学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有的同學直接就把这门课上的论文选题定为毕业论文选题,为毕业论文写作赢得了充足的准备时间。此外,有两位同学撰写的论文已经发表,教师本人也同时发表了多篇与本课程或教学相关的学术论文。这些学术成果无疑是将理论充分运用于实践所取得的收获。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英美文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有助于实现新时期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即加强他们的文学通识能力,提高他们对英语语言文化的赏析和判断能力,锻炼一定的文学批评写作能力和科研能力,使他们在素质、知识和能力三方面都能得到提高。让学生先读后写,要求他们掌握具体的学术论文写作技巧,把理论知识付诸学术实践,旨在培养他们初步的学术能力。而学术能力是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开拓视野、了解最尖端学术信息的重要手段。更为重要的是,这项关于英美文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切实把大学教育变成了一种“教与学的学术”活动,让师生充分意识到学术实践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从而实现教师、学生及学校的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 蒋洪新.大学的理想与英美文学教学改革[J].外国文学.2005(1):105,107.

[2] 朱小琳.接受反应理论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应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2): 102.

作者简介:黄春燕(1972–),女,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2008级博士生,北京物资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及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英美文学考核方式实践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