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公孙龙“白马论”研究意义

2015-05-30席煜翔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意义

摘 要:针对公孙龙的“白马论”,首先,在了解其思想基础上,对其“白马非马”理论的展开叙述;其次,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对“非”字的探究,以达到对“白马非马”的准确认识;最后,通过综合了当前对这一命题的认识,探究其内在的逻辑学思想和公孙龙提出这一命题的意义。这样,既促进人们正确的利用逻辑论证,又能发挥逻辑为真理的论证服务功能。

关键词:白马非马;公孙龙;意义

“白马非马”这一论题已经被世人广泛讨论,我们再探讨过去学者研究的同时,就 “白马非马”中的“非”字,将其作为出发点来进行详细的阐述,并且通过研究“白马论”,我们要总结其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对逻辑学发展的贡献。

一、“白马非马”关键在“非”字的语义理解

古代人对“非”的理解上与现代人对“非”有着明显的差别,在探究当时人们对“非”的理解至关重要。《说文解字》这本书中:“非,违也,从飞下翅,取其相背。”[2]而这里所说的“违”就是对“非”的解释,是“违背”,有着分离的意思。在这里看“白马”与“马”的关系时,我们可以理解为“违背、不合”之意。而在《现代汉语辞典中》:“非,不,不是。”因此,我们在总结“非”时,有着两种关系,一种是有异、不等同;二是全异。就是因为在古今大多数场合下“非”常常理解为“全异”,如“马非牛也”、“蛇非绳也”等等。所以引起人们广泛的曲解,既“白马不是马”。既然有了这两种解释的存在,那么“白马非马”中“非”的意义就更应该遵循原文,把“非”字带到原文中理解。

我们从公孙龙《白马论》文章着手,系统分析“非”的意义:

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我们在这里看到公孙龙区别了“马者”和“白者”。也就是说“白马非马”作为合乎逻辑的结论应该是概念判断。通过理解,“马”这个概念以其形体而命名的,而“白”这个概念以颜色来命名的。我们很清楚的理解,“白马”的含义既包含这颜色的“白”,又包含了形体中的“马”,对颜色的概念判断是不同于对形体的概念判断。但是,如果将“白马非马”理解为“白马”不是“马”,就违背了“白马”包含“马”含义了。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白马”不等同于“马”。

从以上公孙龙在论证《白马说》命题来看,世人对“非”这个概念的曲解,正是造成“白马非马”成为诡辩的关键。可以设想,按照《白马论》一文的思想,当把“白马非马”的“非”字換成“异”字,这样的命题形式也许可以避免因“非”字而造成的歧义。

二、“白马非马”的概念判断

从外延方面看,“白马非马”这一命题揭示了“白马”与“马”的外延是不等同的。在上文中我们清楚的看到了“白马”的内涵要多于“马”的内涵,相应的,在他论述过程中“白马”的外延要窄于“马”的。公孙龙在《白马论》中说:“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发现马的外延包含了白马、黄马与黑马,而且这里公孙龙也刻意的强调了“白马”的外延是不同于“黄”、“黑”马,所以我们不可以说黄黑马是白马,但可以说黄黑马是马。

公孙龙在论述“白”、“黑”和“黄”马与“马”的外延不同时,根本不是说“马”与“白马”在外延上是绝对排斥的,没有像人们普遍理解的“马”中肯定不包含“白马”,或者是“黄、黑才是马,白马不是马”,他仅仅是说“马”与“白马”存在着在外延方面之中有着黄、黑马的区别,也就是说马包含了各种颜色的马(以黄黑为例),而白马只是其中的一种。所以在他反问客人时,说:“以有白马为有马,谓有白马为有黄马,可乎?”而客人的答案是“未可”。显而易见,在求文本解释时公孙龙是在强调 “马”与“白马”在外延上应该有着严格的区分度,不能错误的混淆了“白马”与“马”的两种概念。

三、“白马非马”研究的意义

“白马非马”,是有为而发且寓有深邃社会意义的逻辑命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越来越重视逻辑在生活中的应用。当我们在去研究“白马非马”命题,我们首先要遵循文本思想,不要再看到一组命题时我们就妄下结论,要做到把命题带到原文论述中去看待,其次我们要肯定公孙龙超出常人的思维方式,他不单单是从“白马非马”这个命题角度出发,而是从通过这个令人非议的命题来让世人注意到“名家”在百家争鸣的时代下这个独特发展的学派,也试想将人们的知性思维方式引领至理性思维方式,运用逻辑论述方法丰富人们的理论,但这一设想还是因为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们普遍的思维方式相悖,没有得之发展。总之, “白马非马”的现实意义在于明确概念的分类,从逻辑学的角度出发,不但要从语义上分析这个命题,也要从语法上理解这个命题,而这个命题的存在也为当下我们思考中国逻辑思想史提供基础,也为研究东西方思维差异上提供历史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逻辑史研究会资料选编组.中国逻辑史资料选(先秦卷)[M].兰州:甘肃人名出版社,1985:80-83.

[2]庞朴.公孙龙子译注[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3]杨哲昆.从公孙龙子的名实理论看“白马非马”[J].逻辑与语言学习,1990.(2).

[4]胡曲园,陈进冲.“白马非马”是名实相应的逻辑命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3).

作者简介:席煜翔(1990–),男,河北人,研究生,现就读于河北大学研究生院。

猜你喜欢

意义
有意义和无意义
k,b几何意义的应用
“无意义”修行
吸引的意义
不要无意义地羞辱他人
EGFR、Ku70、NF-κB 及 Bcl-2在 Graves 病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