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美、日两版《忠犬八公的故事》体现的文化差异

2015-05-30李霞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6期

摘 要:美、日两版《忠犬八公的故事》均改编自真实故事,但是因为文化差异使得两部影片的呈现手法有所不同。本文分析两版电影的不同之处,并试图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忠犬八公故事;美日文化差异

《忠犬八公的故事》(以下简称《八公》)改编自1935年发生在日本的真实故事,1987年拍成日本电影,由仲代达矢主演,该片当年曾在日本引起轰动。2009年12月,该片的美国版本上映,由导演莱塞·霍尔斯道姆执导。电影的原型为1924年秋田犬八公被它的主人上野秀三郎带到东京。每天早上,八公都在家门口目送着上野秀三郎出门上班,然后傍晚时分便到附近的涩谷火车站迎接他下班回家。一天晚上,上野秀三郎并没有如常般回到家中,他在大学里突然中风,抢救无效死了,再也没有回到那个火车站,可是八公依然忠实地等着他。

两版《八公》都可谓赚足了观众的眼泪。虽说日本在拍动物题材的影片,尤其是治愈片上来说可谓是领先,美国版《八公》里的细腻却一点儿也不输。以下主要探讨分析两版《八公》的不同之处,以此揭示出美、日文化的差异。

一、从八公的来源来看

美版设定八公是一只因为笼子破裂而脱离物流系统的小小秋田犬,在火车站碰上音乐教授纯属偶然。两者相遇可以说是靠缘分。但是音乐教授在明知道妻子会不高兴的前提下仍然将小秋田犬带回了家,足见音乐教授的爱心。日版的八公是直接由农学教授的学生寄来的,并且是在教授本人和妻子都不知道的前提下,表现并不热心。妻子的理由是刚失去一条小狗心情沉痛,不想重蹈覆辙,却总让人觉得这都是托辞。教授也是一字一顿地用女兒当挡箭牌才收下了八公。在这一过程中,农学教授的表现是相当内敛,还并未表现出对秋田犬的喜爱。

二、从对八公的待遇来看

美版的八公被安置在院子里的工具棚,这是音乐教授妻子妥协后的结果。不过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音乐教授宁肯自己睡到工棚里,也没有把八公领到房间里,尽量不干扰家人的生活。正是这份细心打动了她的妻子。而且音乐教授把照顾八公的工作一人承担下来,乐此不疲,也让他的家人深受感染。日版的八公则是顺理成章地住进了他的前身的小狗舍,由教授的仆人照顾。但是到了暴风雨来临时,教授却把八公领进了客厅,抛下妻子和狗狗睡在一起,以致他妻子四处找了一番之后反而更加讨厌八公了。

三、八公和家里其他人的关系

美版的八公虽然最开始受到教授妻子的排挤,但是她心底的爱心还是在教授的热情下苏醒了。当教授妻子给八公喂第一口狗粮的时候,就已经表示她也开始接受了八公。同样,教授的女儿也受到了感染,对八公很是友好。我相信这种心理不会是突然产生的,一定是教授本人的修养和性格在他女儿身上的投射。当教授女儿的男友来到教授家作客时,对八公也相当友好。这更好的反映了音乐教授家庭的温馨。而日版中的八公几乎成了全家醋坛的催化剂,教授妻子时常抱怨自己地位被取代了,女儿兴冲冲地让教授看自己的孩子时遭到冷遇更是抓狂。毫无疑问,这样的对比能够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教授对于八公的爱,但是这样却显得日本家庭关系的紧张,而非温馨、和睦。

四、八公在教授出事当天的表现

美版的八公在当天奋力阻挠音乐教授上班,在教授执意离开之后突然咬起教授一直想让它玩但是它一直不配合的球和教授玩起来想留住教授。八公用玩球这个方法,在前面是有多次铺垫的,只有出现反常情况时,秋田犬才会做自己平时不做的事儿。教授虽然高兴但是没有改变初衷,只是一路显摆着八公终于有了进步。八公只好一直跟到车站,最后干脆直接坐在车站门口没有回家,可怜地痴等教授回家。日版中的八公当天也表现出了情绪的异常,但是在这之前并没有任何铺垫,八公也未等上一整天。倒是在教授出殡时有追车跑的那一段,让教授妻子看着为之动容,而车上的女儿看起来却是不在意的。

五、八公在教授去世后的待遇

美版的八公在教授去世后被教授的女儿收养。当教授的女儿强忍悲痛来到八公的工棚代替父亲给它按摩的时候,相信所有人都会为之动容。相信教授的女儿收养八公是抱着完成父亲心愿的意图。此后八公多次私自回到车站后教授的女儿还多次来找它。最后也是在确定了八公的心意已决才主动放走了八公,并且主动到车站附近拜托教授的熟人们帮忙照顾它,所以八公从头到尾都没有被抛弃。而日版的八公基本上是被抛弃了。虽然教授刚死时八公还得以和教授的妻子和女儿同住,但是因为教授女儿随夫出国,教授妻子卖房子的下家讨厌狗,甚至对八公拳脚相加,所以八公也实在没有地方呆了。而后短暂收养八公的邻居更多的是考虑了教授妻子的难处,对八公的处境并不十分在意。他们对八公多次跑去车站甚至是表现出恼怒的。

六、车站附近的人对八公的态度

美版的八公获得了站长、小摊贩、教授的朋友以及全美很多成年人和孩子的帮助。虽然这一故事情节是虚构的,但是相信以美国这样的社会基础发生此事是很有可能的。日版的八公却是落魄到只能在车站前的小摊前乞讨一些残羹冷炙。全片中只有小摊主和她的妻子和教授妻子曾经主动帮助过它。甚至还有一个食客说他觉得八公只是一条好吃懒做的赖狗而已,知道在这里可以吃到白食才赖着不走,并非忠犬。

纵观两个不同版本的《忠犬八公》,可以发现在对电影的改编上就能看出两种文化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美版可以说是一部治愈片,它极力表现出人物心灵的美好,无论是教授的家庭还是镇上的小社会乃至整个大社会都充满着温情,值得八公耗尽一生去忠实等待。而且在美版电影的开头是教授的外孙在学校演讲时说出的这一故事。当他说出“我的偶像是哈奇,它是一条狗”时,引起了满堂哄笑。而当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也不出意料地以全体同学的热烈掌声而结尾。这是一种常见的美国式煽情方式。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出音乐教授对于八公的爱甚至感染到了还只是在襁褓中见过八公的外孙。在影片的结尾,是外孙牵着一条秋田犬在铁轨上走着,可见音乐教授与八公之间的感情延续到了子孙一辈。

反观日版则是一部写实片。在情节的把握上,日版并没有将人物心灵刻画得如此纯真、美好,而是表现了不同立场上的各个人物的心理。日版中表现教授与八公的感情极为内敛,从头至尾只有教授给八公挑虱子和给八公洗澡的镜头体现了教授的浓烈爱意。然而这种爱意也使其他人感到不满。妻子感到被冷遇,时常抱怨,女儿甚至外孙都被忽视,要为岳父和岳父的狗烧水洗澡的女婿恐怕心里也有所不满。不仅如此,连两个下人对于八公也并无好脸色,在教授不在的时候,下人甚至打骂八公。在教授死后,教授妻子要打发走两个下人让他们挑选一样教授的东西这一幕是特别有意思的。两个下人都挑选了看似是代表高贵、礼仪的东西,而恰恰讽刺了他们自身的鄙陋。

七、结语

综合来看,两个版本的《忠犬八公》并无好坏之分,只是因文化的差异而使得呈现在电影中的手法以及观众所接收到的有所不同。美国基于基督教而宣扬的自由、博爱,使得他们对待小动物也能够如此的有爱心。影片有着单纯的美好,并伴随着强烈的好莱坞式电影烙印。而日本是基于神道教的自然主义和实用主义国家,家庭的观念虽然存在但更看重社会关系而非以感情为核心。但即使是这样,片中教授对襁褓中的外孙毫不在意只顾照看自己的狗这一情节也会让观众看来略显得生硬。在最后等待的那几年,八公都已变得骨瘦如柴。八公不会说话,通过周围人的表现我们却仿佛能感受到八公的心酸。美版中,在车站卖早餐的小摊贩多次偷偷抹着眼泪为八公而感动。日版中却多出了一个食客说八公是懒狗而与小摊贩大打出手的桥段,这一情节对于人物阴暗心里的刻画可见一斑。不过恰恰是通过这种人情的冷漠来突出了八公忠诚不渝的等待。

参考文献:

[1]吴珊.《忠犬八公的故事》:文化趋同还是民族个性[J].电影文学,2010.

[2]张旭.对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中温情色彩的解读[J].环球纵横,2014.

[3]曹倩倩.论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的情感性的艺术表达——隽永的感情,温暖的感动[J].文艺荟萃,2014.

作者简介:李霞(1992–),女,江西于都人,广西民族大学大学研究生院2013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壮侗语与汉语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