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万里“诗味说”浅论

2015-05-30邓哲承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杨万里

摘 要:“诗味说”是杨万里诗学思想的核心所在,其独特处在于,以“味”论诗歌群体风格特质——追求神似,“舍形逐味”,以“味”来规范传统诗教的怨刺内容——要求诗歌精光内敛,杨万里服膺晚唐诗歌的工整,竭力标榜“晚唐异味”,是为其“诗味说”张本。

关键词:杨万里;诗味说;晚唐

一、杨万里的人物概述

作为一名政治家,杨万里拥有着极强的爱国主义情怀,他主张战争,反对进行卑躬屈膝的议和,他曾多次进行上书,痛陈国家利病,力排投降之误,面对国家沦丧,他不断告诫统治者要用谋略取胜。杨万里的诗歌在当时就有了很大的成就,影响了当时很大一部分诗人,他广泛地向前辈们学习,但从为被其所限制,在创作上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杨万里不喜欢依寄他人之下,伴着他人的脚步进行创作,他总是不断的进行创新,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诗风。

二、杨万里的诗歌特色

杨万里初学诗歌创作之时是学习江西诗派的写作方式,重视诗歌字句的在韵律方面的着意,杨万里后期诗风开始转变,由效仿前人的创作到师法自然,成就了其独特的诗歌特色“诚斋体”,其将就所谓的“活法”,就是擅于捕获那些瞬间就会消失的情感和乐趣,用诙谐幽默、亲切平实的方式进行文字的表达。

杨万里的诗歌作品十分丰富,并不拘泥于一种格式,有气势奔健豪放的、有细腻委婉的也有清新活力的。他还十分注重学习民歌的有点,在他的诗歌中融入了大量清新的口语,使人们读起来浅显易懂,应用自然且活泼。品味杨万里的诗歌,会感受到他诗风平缓,虽然用词用句平易幽默但构思方面却十分新颖、奇巧,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杨万里诗味说

杨万里被世人封为“南宋四大家”,一生中作诗竟达2万多首,但只有4千余首被留传下来,是名符其实的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是抒发了爱国情怀和自然景物,并以七言绝句见长。而更受后人所追捧的是他的“诗味说”。传统的“诗味说”是偏诗歌形式,讲究节奏和韵律,而杨万里的“诗味说”更注重“味”,这是杨万里的诗学思想的重要核心所在。他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加以深化,使其内涵更为丰富,杨万里一以诗味论诗人群体风格特征,以“味”来纠正前人诗教中不光彩的内容,严格要求诗歌的含蓄隽永。

下面通过欣赏他为江西宗派作的序来研究杨万里如何以诗味论群体风格特征:“江西宗派诗者,诗江西也,人非皆江西也。人非皆江西而诗曰江西者何系之也。系之者何以味不以形也。东坡云:江瑶柱似荔子。又云:杜诗似太史公书。不惟当时闻者呒然阳应曰诺而已,今犹呒然也。非呒然者之罪也,舍风味而论形似,故应呒然也,形焉而已矣。高子勉不似二谢,二谢不似三洪,三洪不似徐师川,师川不似陈后山,而况似山谷乎,味焉而已矣。酸咸异和,山海异珍,而调胹之妙出乎一手也?似与不似,求之可也,遗之亦可也。大抵公侯之家有阀阅,岂惟公侯哉,诗家亦然。江西之诗,世俗之作,知味者当能别之矣。昔者诗人之诗,其来遥遥也。然唐云李杜、宋言苏黄,将四家之外,举无其人乎?门固有伐,业固有承也。虽然四家者流,一其形,二其味,二其味,一其法者也。”(《诚斋集》卷七九《江西宗派诗序》)。

“味”与“形”被杨万里用置到评论流派之中去,要判定一种诗歌流派,它的诗歌艺术技巧、题材等因素并不是最主要的,而最主要的在于对“味”的认定,则江西宗派之所以形成一个诗歌流派,也是因于此。而此处的“味”指的是一种风格意味的相投。从上文不难看出,江西诗派诗人之间所作的诗和他们的内在关系都存在着一种风格一味的暗通,为了让这看似虚幻的理论说得浅显易懂,杨万里做了这样一个完美的比喻:窭人、纡以银黄、缨以端委。杨万里哀叹诗坛的诗学倒流,大不如前,“舍风味而论形似”就像是是人又非是人,无法走上诗学的正轨。短短三个比喻叹出杨万里作为一代诗坛领袖对江西诗流暴露出的弊端和舍本求末的忧虑,同时也给这样的消极现象指出了一道明路——不要一味追求形似,而是要追求神似。总体说来,杨万里的诗味说是站在诗歌的风格特征本身的基础上,并没有脱离诗歌艺术的范畴,杨万里的“味”更多是指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杨万里无论是诗学传教或是作诗,都没有否定过诗歌中所反映的现实内容,相反的是,对传统诗教中的美刺,杨万里是持肯定态度,他并不认同那种一针见血、狂热愤青的诗学观点,而是主张在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中叙述自己对怨刺对象的内涵,让怨刺对象自我体会和琢磨,从而使他羞愧。

四、结语

以上是杨万里的“诗味说”的浅显分析,杨万里的诗学理论对于“味”的总结便是既涉及了伦理教化的社会功能,又包括了美学的心理功能。既有诗歌内容的“味”,又有思想情感之味。而最本质的是:在鉴赏一首诗歌之前,保证它们意义同一性的前提下,需要正确处理诗歌意义的同时又要分析随着时间变化的诗意和情景。

参考文献

[1] 杨理论.论杨万里的“诗味说”[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2] 龍珍华.杨万里诗歌及其诗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邓哲承,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诗魂铸梅杨万里
杨万里撰、尤袤书《宋故太孺人叚氏墓志铭》
一字之师
秋凉晚步
宋·杨万里《小池》(草书)
杨万里诗一首
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