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孟子、荀子教育哲学思想的对比

2015-05-30丁天翼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荀子孟子

摘 要:作为先秦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都较好的继承和发扬孔子的儒家学说思想,两者虽同门同宗,但在思想上有着典型的差异。文章主要对比孟子、荀子的教育哲学思想。

关键词:孟子;荀子;教育哲学;思想研究

孟子和荀子是同门同宗的儒家学说继承和发扬者,作为先秦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两人对于儒家学说的推广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两人在天道观、人性观、政治观以及教育哲学思想方面构建了一整套的思想体系。

一、孟子和荀子天道观对比

在蒙昧的古代社会,人们对于天的图腾膜拜源自对王权的敬畏,所谓王权天授,是不能被随意动摇的。可见,在古代社会中,“天”就神灵的代称,是充满神秘莫测的,同时可以决定人世间的一切,甚至每个人的生命。不管是谁,只要触怒了“天”,都是要被惩罚的。孔子在其思想中也多次强调“敬天命”、“畏天命”,从人文思想中感悟“天命”不可违的简单的天道与人道的逻辑关系,但是对于“天”却没有做出详细的叙述。直到战国,孔子的学生孟子和荀子在对天道理论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成体系的论述,并且完全继承了孔子的“天命”观理论,作为此后许多理论的观点本源。

孟子的天道观理论继承孔子的“天命”思想,同时借鉴了子思学派的相关思想,混合而成“思孟学派”。荀子的“天道观”主要是论述自然的“天”,与人的信念不相干扰的客观自然现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之恶辽远也辍广。”(《荀子·天论》)。荀子在对天道的论述中,提倡“天”道与人道是两条并行不相交融的线,两者不具备相联系的逻辑。他在论述中打破了师辈们的“天命”理论,宣扬“天命不足畏”,与孔子的天道理论相违背。荀子这种颠覆性的观点并非心血来潮,他是根据现实社会中对“天人合一”的非理性论述的批评,在他的理论中,极力推出自然界的客观现象,在当时那个时代,对于“天命”难违的传统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提出这种相反的思想完全具有革命性的。荀子甚至毫无情面可讲,对于同门相斥的目光,他坚持了自己的观点,在撕去“天命”的人为面纱后,在人文思想中注入了自然界客观现实存在的论述,破除了“天”对人的精神奴役,树立了自然科学观,对于后世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

二、孟子和荀子人性观对比

人性的善恶本源问题自古以来就困扰着众多思想者的社会命题,在古代社会,人性问题也是思想领域人们争论最多的话题。孔子在其著作中对于人性有着更多的论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的论述中强调人性本善,在后天的成长环境造成了人的善恶之分。孟子和荀子在继承孔子人性观的基础作出了各自的表述。

孟子在其论述中极力主张“人性善”,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恶”。孟子在论证人性理论时,通常采用经验论手法,根据孔子的性本善理论,作出自己的论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在其论据中加入了多个义举的案例,来证明善端的现实意义。荀子在阐述人性观时,在核心观点上有别于先贤孔子,以及孟子对人性本善的论述;他在对“人性”的阐述中加入上自然维度的命题思维。与天道论一样,荀子注重于自然客观存在的论述,他只相信观察到的客观现实。“凡性者,天之就业,不可学,不可事……”(《荀子·性恶》)荀子对于人性恶的论述上更注重于事实的定义,人性恶须有个源头,即为恶的渊源,人生来好利疾恶,但人性向恶,是有一个递增的过程,也就是需要一个作恶的客观环境。人的自然属性,或者本能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并且在没有可控的环境中,就有可能发展成“恶”的条件。

孟子的“人性善”本抟上更倾向于人的社会属性,而荀子的“人性恶”则更多的表达人性的自然属性。总体上都属于儒家仁义思想体系范围内的社会属性。

三、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对比

儒家学说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强调教育对人本质上的塑造過程,孔子周游列国收弟子三千众,主要目的就在于传播他的仁义思想,人性本善的重要依据,就是可以通过仁义思想可以转变人的善恶观念。孟子在教育思想方面完美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衣钵,“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孟子在教育思想中非常重视人的社会属性,他认为如果人没有教育,愚昧将会把人变成邪恶的兽性,没有基本的人格。当年孟母三迁的经典故事,就足以说明,孟子对于学习的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荀子对教育思想的认同感也非常强烈,他认为教育是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必经路径,教育可以让人成为圣人。荀子认为人生来都是平等的,“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荀子·荣辱》)。

总之,在天道观哲学思想方面,孟子主张“天人合一”的人格天道观;荀子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天道观。在人性观哲学方面,孟子强调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而在教育思想方面,孟子和荀子拥有共同思想出发点,都非常重视哲学观在教育思想方面的运用,坚守仁义观教学思想,强调教育对个人的改造价值,以及对社会整个发展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涂春容.孟子,荀子的教育观浅析[J].语文知识,2013(02).

[2] 李巍.“甚僻违而无类”:从荀子对孟子的批评看先秦儒家的“知类”观[J].哲学研究,2011(08).

[3] 孟立永,王贺锋.孟子教育思想探析[J].延边党校学报,2009(04).

作者简介:丁天翼,长沙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荀子孟子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天人观研究述论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磨刀不误砍柴工
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