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须使合和创制新方

2015-05-30王国孝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方剂

王国孝

关键词:相须;相使;合和;方剂

中图分类号:R2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6-0106-02

对于中药从单味到复方的配伍运用,历代医家通过漫长的临床实践与理论探索,逐渐积累和丰富了中药运用理论。《神农本草经》曰:“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相须、相使是中药配伍组成方剂的法度之一,以下简称“须使法”。《本草纲目》曰:“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盖相须相使同用者,帝道也。”帝道者,王道也。由此可见,须使法配伍组方是中医临床首选。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运用,可以明显地增强其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相配,能明显增强其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相使,即性能功效不尽相同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要药物的疗效,如补气利水之黃芪与健脾渗湿之茯苓相使为用,茯苓能提高黃芪补气利水之治疗效果;合者,组合、结合之意;和者,融和、谐调之意。合和者,圣度也。兹就须使法组方思路探讨如下。

1 须使为用,合力增效

如果说药与药之间运用须使法组方可增强其功效,那么,方与方之间运用须使法合和重组新方,拓展治疗范围,提高治疗效果也属必然。方与方之间须使合和,重组创制新方,溯源仲景。如《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柴胡桂枝汤:“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辨证属于太阳、少阳合病之证,若单以桂枝汤发汗,则有碍少阳之禁;单以柴胡汤和之,又恐太阳之邪不尽,故取柴胡桂枝汤合方须使而用,以解少阳病兼表证两难之困,收表里双解之效[1]。

临证面对错综复杂的病情,医者当综观全局,遣方布阵,胆欲大而心欲细,智欲圆而行欲方,应深谙疾病发生、发展之变化规律,才能把握疾病走势。方与方之间须使重组,不是原始、简单的方剂堆砌,而是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方与方之间须使合和,有机重组。现举例说明。

1.1 理中丸与导痰汤须使为用

组成:《伤寒论》理中丸(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济生方》导痰汤(陈皮,法半夏,茯苓,枳实,制天南星,甘草)。功效:温中健脾、祛痰止咳。主治:肺脾阳虚、痰湿内停所致食少便溏,咳嗽痰多色白,或胸膈痞塞,呕吐清涎,头眩心悸,舌苔白滑,脉象沉迟者。

方解:肺脾阳虚则痰湿不化,脾虚湿盛故食少便溏,咳唾稀痰、呕吐清涎、舌苔白滑、脉沉迟均为肺脾阳虚痰湿内盛之象。湿由脾虚不运而生,痰由水湿凝聚而成。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脾为母子,培土所以生金,暖脾所以温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选理中丸温中健脾为主方,以绝生痰之源,导痰汤为辅方燥湿祛痰,标本兼治,须使为用。临床每用于肺胀、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以导痰汤为主,理中汤为辅;缓解期则以理中汤为主,导痰汤为辅。该合方能明显改善症状,缓解病情。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人参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及显著地抗疲劳功效,能增强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延长动物存活时间,促进机体恢复健康[2]31。干姜含姜醇、姜辣素及多种氨基酸。姜辣素对口腔及胃黏膜有温和的刺激作用,故能促进消化液分泌,使食欲增加,并能抑制肠内异常发酵及促进积气排出;此外,对大脑皮质、延髓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均有兴奋作用,能促进血液循环,使血压上升,给予呼吸和代谢良好的影响[2]71。白术有利尿作用,含有挥发油,能缓和肠管蠕动,减轻腹泻而有健脾除湿之功[2]671;制半夏有镇咳作用,其煎剂可抑制动物的人工性咳嗽[2]776;炙甘草有促进咽喉及支气管分泌,使痰易于咯出,其所含甘草甜素经水解变成甘草次酸,对动物的试验性咳嗽,甘草具有显著的解痉镇咳之功效[2]568。茯苓可使钾、钠、氯排出量增加,利水渗湿而健脾胃[3]1597。枳实能使胃肠收缩节律增强[3]1509;胆南星含皂苷,能反射性地引起支气管分泌物增加,故有显著祛痰效果[2]331;陈皮所含挥发油,可促进消化液分泌和肠道积气排出,具有刺激性祛痰作用[3]2637。

1.2 防己黄芪汤与五苓散须使为用

组成:《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伤寒论》五苓散(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功效:补气健脾、利水消肿。主治:气虚水肿,水湿内停;或感外邪,水湿上泛。证见汗出恶风,肢体重着麻木,舌淡,苔白,脉濡;或水湿内停,下肢浮肿,小便不利,少腹胀满。临床常用于气虚水肿者。

方解:“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居中洲,为主水之枢,今脾不健运,枢机不利,故水势弥漫泛滥肌肤而为水肿。气属阳,水属阴,阳气衰微,气不化水则水湿内停。水为阴邪,得阳始运,故用黄芪补气利水,白术健脾除湿,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甘草补气和中,姜、枣解表和营,猪苓、泽泻渗湿利水,防己长于利水消肿、除湿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利水渗湿之功。水肿初期,水湿壅塞,邪盛而正未虚,祛邪所以扶正,以五苓散为主,防己黄芪汤为辅;中后期水肿渐退而正气也虚,扶正所以祛邪,则以防己黄芪汤为主,五苓散为辅。水与湿,异名而同类。防己黃芪汤主治风湿在表,五苓散主治水湿在里。二方须使合和为用,则表里上下水湿可除。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防己[2]984、黄芪[3]2036对家兔有利尿作用,对健康人的利尿效应较明显;白术对家兔无论何种给药方式,均有利尿作用,且能促进电解质特别是钠的排泄[2]671;猪苓[2]2192、泽泻[3]1462煎剂或浸膏给家兔和狗灌胃,对人和多种动物均有利尿作用,并使尿中钾、钠、氯和尿素的排出量增加,其利尿原理可能主要在于抑制肾小管的重吸收;桂枝的利尿作用较弱,但能增强组方的利尿效果,还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机能。健康人及兔口服五苓散煎剂,均表现明显的利尿作用[3]1771。

2 典型病例

患者,男,78岁,2011年2月1日初诊。主诉:患慢性支气管炎40余年。刻诊:卧床不起,咳嗽胸满,心悸气短、动则加重,纳少便溏,常感背寒,咯稀白泡沫痰,扪之四末不温,双下肢水肿月余,口唇紫绀,颈脉动甚,舌黯,苔薄白而滑,脉沉涩迟缓。诊断:肺胀。辨证:肺脾阳虚,痰饮内停。治法:温脾暖肺、蠲饮涤痰。方以理中丸合导痰汤:人参30 g,白术20 g,干姜10 g,炙甘草10 g,陈皮10 g,制天南星10 g,茯苓15 g,姜半夏10 g,枳实10 g。6剂,2日1剂,水煎服。嘱慎起居,防感冒,忌食肥甘厚味。

2011年2月13日二诊:咳嗽胸闷、心悸气短、背寒减轻,四末回暖,食纳增加,便溏改善,精神明显好转,双下肢水肿见消。方以五苓散合理中丸、导痰汤:茯苓20 g,白术20 g,泽泻15 g,猪苓15 g,桂枝10 g,人参20 g,干姜10 g,炙甘草10 g,陈皮10 g,制天南星10 g,姜半夏15 g,枳实10 g。继服5剂,煎服法同上。嘱注重营养,低盐饮食,适当活动。

2011年2月24日三诊:咳喘平复,水肿消退,食纳正常,已能到户外活动。遂以参苓白术散5剂善后。

按: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成的一种老年慢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痰、饮、水湿、瘀互为包夹,临证思辨当求其本源,分清标本缓急论治。本案乃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多年,痰涎壅塞,闭阻气道,则咳嗽胸满;肺脾阳虚,故常感背寒;水饮凌心,肺不主气,则心悸气短;脾气虚则不固,所以食少便溏;津液不归正化,故咯稀白泡沫痰;肺脾阳虚,阳气不达四肢,故四末不温;阳虚及肾,肾失主水之权,水湿泛滥则见下肢水肿。故首用理中丸补气,温脾暖肺,治其本虚;以导痰汤蠲饮,涤痰平喘,治其标实。二方须使为用,标本兼治合力增效。方后阳气得复,本虚标实缓解,遂继以五苓散温阳利水消肿为主,以理中丸固其本元、导痰汤蠲饮除痰为辅。三方须使为用,共奏利水消肿、蠲饮除痰之功。

3 小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遣方如布阵,用药如用兵。要使药物的功效发挥到极致,最佳配伍运用是关键,方剂是药物配伍的最高形式。疗效是中医临床的核心。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及老龄化社会问题日益突显,个体基础疾病错综复杂,传统的一病一方往往药单力薄,失于应对。药与药须使相配可互相促进,合力增效。而运用须使法,则使方与方之间合和重组,可发挥方剂最大治疗优势,能更好地应对疾病在某一阶段表现出多个证候的复杂局面。当然,方与方之间须使合和,也应汲取现代药理研究成果,为中医药注入新的活力,以拓展中医方剂的临床运用,提高中医方剂的临证疗效。

参考文献:

[1] 聂惠民.伤寒论析义[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7:83-84.

[2]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

[3]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

(收稿日期:2014-11-10)

(修回日期:2015-02-18;编辑:梅智胜)

猜你喜欢

方剂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中药方剂在慢性荨麻疹中的应用研究
中药方剂在治疗黄褐斑中的应用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柴胡汤类方剂用于肝恶性肿瘤治疗进展
论方剂的配伍环境
一组藏药抗疲劳方剂筛选及其功效研究
甘草在方剂中的作用及配伍规律
2011年~2015年方剂类高被引论文学术特征分析
《哲对宁诺尔》方剂数目统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