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NPVP者”结构篇章功能的历史考察

2015-05-30付义琴

现代语文 2015年6期
关键词:结构

摘 要:“有NPVP者”结构从上古到近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上古时期,“者”主要起指代作用,其主题标记作用只是潜在的、隐性的;到了中古时期,“有NPVP者”结构经历了重新分析的过程,“者”开始向表假设义的语气词转变,到了近代汉语时期,由于“者”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有NPVP者”的使用频率也大大下降,基本都是用于假设复句中的前一分句。

关键词:“有NPVP者”结构  者  提顿  假设

一、“有NPVP者”结构分析

“有NPVP者”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结构,学界对于“有”字及其相关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大多集中在对“有”字的性质与功能以及“有NP”和“有NPVP”结构的探讨上,而关于“有NPVP者”结构的专门研究却并不多见,大多只是在探讨“有NPVP”或“者”字结构时顺带提及。本文拟从篇章语法的角度探讨“有NPVP者”结构在不同历史时期篇章功能的发展情况以及这一结构中“者”字功能的发展变化。

(1)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韩非子·难一》)

(2)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孟子·离娄下》)

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把上述结构分析为“有-NPVP者”,“NPVP者”结构,在上古汉语中是很常见的。例如:

(3)周之子孙在汉川者,楚实尽之。(《左传·定公四年》)

(4)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蔺列传》)

关于“NPVP者”结构有两种较为通行的观点,一种是定语后置说,一种是分母分子说。前者认为在上古汉语中,较长的定语,尤其是动词性定语结构通常不用在中心词前,所以移到中心语之后;后者认为“NP”和“VP”者的关系类似分母分子关系。相比之下,后者的说法更科学,前者主要是从意义上考虑,相当于“VP的人(或事物)”,后者不仅在意义上吻合,而且在结构上也更易于接受,因为“VP者”通常是“NP”的一部分,从属于“NP”。这样,“VP者”是中心语,而“NP”是表示范围的修饰语,整个结构仍为“有+名词性成分”,在表义上和“有NP”具有一致性。由于这一原因,学者们对这一结构关注不够,很少专门对该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上古汉语中“有NPVP者”结构的语篇功能

在探讨“有NPVP者”结构特征与功能之前,首先来了解与“有”字相关的其他结构。除了“有NPVP者”结构外,其他常见的还有“有NP”“有NP者”“有NPVP”结构等。先看“有NP”“有NP者”结构的联系与区别。

(5)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滕文公下》)

(6)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孟子·告子上》)

(7)市南有熊宜僚者,若得之,可以当五百人矣。(《左传·哀公十六年》)

从语义表达上来看,“有NP”“有NP者”结构没有很大的区别,但由于后者的名词后面多了一个“者”,它在具体语篇中的功能就不同了。“有NP”结构中的“NP”可以是语篇中偶现的信息,在后文中不再被提及,如例(5),也可以在后文中复现,成为说话人言谈的重要对象,如例(6)。而“有NP者”结构中的“NP”则通常都是后文篇章中的重要主题,因为“者”本身就是篇章主题的专门标志,由于“有NP”本身之后已经有了停顿,用在提顿词“者”之后,这种提顿以专门的语音形式得到了强调。停顿是主题最常用的标志,而主题的焦点总是落在停顿之前的成分上,“者”实际上起到了标记主题的作用。

了解了“者”的篇章功用,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有NPVP”结构和本文的研究对象“有NPVP者”结构在使用上的不同之处。试比较:

(8)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孟子·离娄下》)

(9)尹固之复也,有妇人遇之周郊,尤之,曰:“处则劝人为祸,行则数日而反,是夫也,其过三岁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10)田无宇见晏子独立于闺内,有妇人出于室者,发班白,衣缁布之衣而无里裘。 (《晏子春秋·外篇第八第十》)

例(8)、(9)是“有NPVP”结构,其中的“NP”可以是篇章中的偶现信息,例(8)中的“显者”未在后文中复现。“NP”也可以是篇章中的重要实体,例(9)中的“妇人”被选为后文主题陈述。例(10)是“有NPVP者”结构,从语义上看,完全可以去掉“者”而采用“有NPVP”结构,变成“有妇人出于室”。我们可以把例(9)和(10)进行对比,二者语义上并无明显不同。这里的“者”虽然在语义上表示“……人或事物”,但由于“有NPVP者”结构中“有NPVP”本身就是上古时期常见的一种结构类型,这使得本来为转指的“者”在韵律组合上和“VP”有所分离,像是附加在“有NPVP”结构上。这样,“者”就体现出一定的自指含义,起提顿作用,强化了转指对象在篇章中的重要性。也正是如此,从在篇章中的位置来看,“有NPVP者”基本上是出现于句首,预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后文将接着进行进一步陈述。需要指出的是,上古时期的“有NPVP者”中的“者”主要起指代作用,其主题的标记作用只是潜在的、隐性的,是有可能但实际上还没有激活、凸显出来的功能。

三、中古汉语中“有NPVP者”结构的语篇功能

到了中古时期,由于“者”经常用于主题标志,这一时期的“有NPVP者”结构也常常用在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中,“者”逐渐发展出了表示假设的功能,“有NPVP者”结构有了重新分析的可能性。例如:

(11)如是五不救罪,若有男女施行此事者,必入地狱不疑。(西晋法炬译《阿阇世王问五逆经》T14/775c)①

(12)若复有人体解离微者,虽近有妄想习气及现行烦恼,然数数觉知离微之义。(后秦释僧肇著《宝藏论》T45/147a)

(13)其余无量无边阿僧祇世界,有诸女人闻我名者,即得第一信心欢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成佛,终不复受女人之身。虽经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有无量无边阿僧祇佛刹,其中女人闻我名者,即得第一信心欢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成佛,终不复受。(北凉昙无谶译《悲华经》T3/184c》

这里“有NPVP者”结构中的“者”如果理解为转指的“者”,那么“NPVP者”就是分母分子的结构,作“有”的宾语。由于它用在了假设分句的前一小句中,加之这一时期“者”表示假设语气的用法也已相当普遍,所以“者”用于提顿的作用就得到了凸显。“有NPVP者”结构重新分析:

“有—NPVP者”     “有NPVP—者”

重新分析以后,“有NPVP者”结构在语义上更强调“NPVP”的存在发生,在“有—NPVP者”结构中,“NP”和“VP”者在语义上主要体现的是修饰关系,而在“有NPVP—者”结构中,“NP”和“VP”主要体现的是主谓关系。

在例(13)中,前面用“有NPVP者”结构,后面用“NPVP者”结构,这是因为“有NPVP者”结构在经过重新分析以后,转指的“者”更加虚化,主要用于表达特定的语气。“NP”和“VP”变为主谓结构,“有NPVP者”结构用于强调行为的发生,仅从意义的表达上来看,和单独的主谓结构“NPVP”是一致的。

其实,在战国末期,就存在“有NPVP者”结构用于假设句中的用例,但由于战国末期“者”并不是一个成熟的假设语气词,所以还是将其看作转指用法比较合适。例如:

(14)于是宣王闻之,有夫妇鬻是器者,王使执而戮之。(《国语·郑语》)

(15)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日置表于南门之外,令於邑中曰:“明日有人能偾南门之外表者,仕长大夫。”(《吕氏春秋·似顺论》)

不过,在中古时期,“者”表转指的“有NPVP者”结构仍有使用。例如:

(16)有人叹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世说新语·容止》)

(17)谢车骑在安西艰中,林道人往就语,将夕乃退。有人道上见者,问云:“公何处来?”答云:“今日与谢孝剧谈一出来。”(《世说新语·文学》)

(18)王平北闻其佳名,以两婢饷之,因取为中郎。有人戏之者曰:“奴价倍婢。”祖云:“百里奚亦何必轻于五羖之皮邪?”(《世说新语·德行》)

(19)卦成,辂曰:“爻吉,不为怪也。君夜在堂户前,有一流光如燕爵者,入君怀中,殷殷有声,内神不安,解衣彷徉,招呼妇人,觅索余光。”(《三国志·魏志·管辂传》)

四、近代汉语中“有NPVP者”结构的语篇功能

到了近代汉语时期,“有NPVP者”结构中的“者”就主要用于语气词。我们在《敦煌变文集》中共找到“有NPVP者”结构9例,包括3例引述的经文,其中“者”都是表假设语气,用于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例如:

(20)有人求者与,此事“没人偕”。(《维摩诘经讲经文》)

(21)或见不是处,有人读者,即与政著。(《降魔变文》)

(22)乃遗嘱其太子曰:“汝缘年少,或若治国不得,有人夺其社稷者,汝但避投南阳郡,彼先有受恩之人,必合救汝。”(《前汉刘家太子传》)

(23)远公曰:“商(适)来之声,便是贫道念经之声。若有众生闻者,□愿离苦解脱。”(《庐山远公话》)

(24)剑树刃刀霜雪白,有人见者总心寒。尽是前生不孝身,受报罪根何日息。(《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

(25)说有死人无瘢痕者,取之作法,一手中置轮,一手中置刀,法成能害人。(《只园图记》)

(26)经云:“地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妙法莲华经讲经文》)

(27)上来六时之内,有一人受持观世音名号,乃至礼拜者,所德(得)功德,与供养称念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之人,功德一般云(《妙法莲华经讲经文》)

(28)言“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有我者,世间若有一个众生是如来度,如来即有我人寿者也。(《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文》)

在《水浒传》中,也有2例“有NPVP者”结构,同样也是用于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

(29)如有人知得王庆下落,赴州告报,随文给赏;如有人藏匿犯人在家食宿者,事发到官,与犯人同罪。遍行邻近州县,一同缉捕。(《水浒传》第一百零三回)

(30)传下将令,教军将沿山搜捉,告示乡民,但有人拿得方腊者,奏闻朝廷,高官任做。(《水浒传》第一百一十九回)

例(29)中,前面用“有NPVP”结构“如有人知得王庆下落”,后面用“有NPVP者”结构“如有人藏匿犯人在家食宿者”,说明其中的“者”在此并无指代的含义,只是一个语气词,用于假设复句中,增强句子假设的语气。无论是假设语气词还是主题标记,二者的共同点都是预示着话未说完,下文将围绕这一话题继续论述。

五、结语

“有NPVP者”结构从上古到近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上古时期,其结构分析为“有—NPVP者”,其中的“者”是用于转指的指代词,但和“有NPVP”结构比,“有NPVP者”结构通常用于篇章开头,加之上古汉语中的“者”本身可以充当主题标志,所以使用“有NPVP者”结构通常预示着话未说完,其转指对象会在后文中复现,转指对象在篇章中的地位较高,在后文中复现的概率很大,适于充当后文的重要主题。

到了中古时期,由于假设语气词“者”的大量使用,“有NPVP者”结构经历了重新分析的过程,重新分析后的结构为“有NPVP—者”,其中的“者”变成表假设义的语气词,在意义表达上也更强调“NPVP”的存在。

到了近代汉语时期,“者”已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有NPVP者”结构的使用频率大大下降,在语义表达上也更为单一。在我们所调查的文献中,“有NPVP者”结构基本都是用于假设复句中的前一分句,不过“者”的提示下文的功能仍非常明显。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汉语存现句及相关句式篇章功能的历史考察”[13FYY018]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本文所引佛典文献标注格式为“T”指《大正新修大藏经》(台

湾“中华佛典协会”及法鼓山佛院著,2008年)/前后的数字分别表示册数和页数,a,b,c分别表示上中下栏。下同。

参考文献:

[1]施其生.论“有”字句[J].语言研究,1996,(1).

[2]王茂春.现代汉语“VP+者”成立的几个条件[J].四川师范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3]徐开妍.概念整合理论对网络流行语的解读——以“各种”的超

常规搭配为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103,(8).

[4]徐阳春.试论“的”字语用功能的同一性[J].世界汉语教学,

2005,(3).

[5]袁毓林.“者”的语法功能及其历史演变[J].中国社会科学,

1997,(3).

[6]张豫峰.“得”字句和“有”字句[M].吉林延吉:延边大学出版

社,2002.

(付义琴  江苏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210044)

猜你喜欢

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300Mvar空冷隐极同步调相机结构特点
一种特殊的“总提而分承”同位结构
论作文结构“三简洁”
论结构
新型平衡块结构的应用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论《日出》的结构
我国社会结构的重建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