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报出版中文化取向的必要性探析

2015-05-30徐梅

出版广角 2015年7期
关键词:学报学术价值

徐梅

一、高校学报出版中的价值取向偏差

高校学报是科研成果的载体,“主要刊发反映现代科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及重要研究方法的论文”[1],具有文化精神引导价值、文化资源的积累价值、文化信息传播价值、文化历史传承价值、人才培育价值、文化知识创新价值和服务价值。高校学报不仅进行人文思想的积累和传播,而且促进科研成果的交流和发展,从而形成坚实的思想发展基石和连贯的文化创生链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我国出版技术也进入数字化出版时代,为科学研究的进行提供了很大便利。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实利的价值取向,使理论研究受到冷落,学报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第一,物质利益的诱惑,科研工作的艰辛,使不少教师重视能够带来实际经济效益的教学,不能主动、持续性进行科学研究,甚至有高校教师持“科研无用论”的观点。学报由为高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服务而沦为为作者评职称载体或其他目的服务载体,导致学报出版物质化、工具化。

第二,高新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操作性技能的使用越来越平常,下载、复制、粘贴等技术手段的娴熟运用,方便了信息的检索、资料的收集整理、观点和论证思路的形成,助推了论文的快速形成。技术理性膨胀,工具论思想的强势,导致论文写作无须经历长时间的学术积累和沉淀,思考过程逐渐被弱化、舍弃,科研成果出现井喷式发展,教师研究能力得不到提升,更遑论学报的学术影响力的提升。

第三,社会和科研工作中重实轻利文化的价值取向及物价上涨等因素,导致不少高校对学报重视不够,办刊资金短缺,经费不足,影响到学报的印刷、质量、出版等,不少高校学报出现商品化趋势。而且,因高校学报待遇偏低,编辑心理失衡,导致编辑人才流失,影响到出版工作的正常进行,期刊的学术质量也无法得到保障。

在我国高校学报出版的现实情境中,从作者的论文写作宗旨、写作过程,到编辑意识、编辑内容、编辑的主体活动(选题、策划、组稿、选稿、编辑、校对、发行、反馈),再到高校学报效益评定等方面,都呈现出或多或少的功利化、工具论和技术理性、物质化倾向。这种价值取向的偏差,影响到高校学报自身的发展、高教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此,有必要运用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对高校学报出版的文化取向进行探讨。

二、高校学报出版文化取向的必然性

1.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当前,中国社会正进行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根本性变革,并由此带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等的巨变。这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突破封闭的发展状态,开放性、包容性地与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交汇融合,彼此影响,相互作用,从而引领人类精神与人类文化的发展。同时,这也要求有更多的科研成果运用于社会经济建设,反哺于社会。这为学术期刊的发展创造了自由宽松的社会氛围,提供了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新的生长点,但也要求高校学报从形式到内容、从数量到质量都有较大的突破。而且,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如电脑激光排版、现代传播手段等,为高校学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高校学报应努力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应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者,积极介入社会进程,捕捉社会的重大热点问题和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关注诸如现代化进程、价值重建和经济体制转型等重大问题,探索生态伦理、人的异化等重大课题。高校学报只有注重文化取向,才能获得发展的生命力。

2.社会主导文化发展理路的基本要求

东西方古代文化分别以伦理文化与理性文化为主导文化。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理性文化转向了技术理性,之后主张建设多元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则成功地维系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持续发展。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世界文化格局呈现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等多种文化并存的局面。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大众文化成为当今的主流文化,视觉文化、消费文化也蓬勃发展,各种亚文化兴起,都已进入并影响到人类的现实生活。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结构、制度框架、经济方式、交往媒介和生活状态等,要求对文化、学术进行重新诠释。

高校学报出版是一个由作者、编辑、读者共同参与的基于人际交往的社会建构过程,是作者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建构过程,也是高校学报在印刷和传播这样的文化场域中,作者、编辑、读者这些文化权力的共享体,共同建构、共同创造文化和共同分享成功的过程。在高校学报出版中,编辑主体是文化活动的选择者和修正者,是文化观念的表达者,是文化过程的控制者,也是出版物与读者及作者进行文化交流的发动者和文化本身的创造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工具理性、技术理性等取向影响下的高校学报出版活动,已无法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高校学报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无法全面体现。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高校学报的文化意义,片面强调论文在职称中的作用,将高校学报异化为冰冷的理性语言和实现职称晋级目标的工具。而需要修正在现实出版活动中对高校学报的定位,确定其文化取向,从为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的“工具理性”转向肯定功利又超越功利,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促进人更好地生存、发展和完善的“价值理性”。

3.高等教育的改革及发展的需求

当前,高校从体制、观念到实践,从目标、结构、内容、评价到管理等都进行着全方位的转变与创新,形成了许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出现了不少新的研究增长点。高校学报出版要主动按照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确定高校学报的文化取向,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出版活动中,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高校学报的文化取向。

(1)高校科研的发展诉求

社会主导文化向多元文化的转向,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无限增长的趋势,引发了人们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待当今高校的发展,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高校科研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是社会与政府评价高校与教师的重要手段和依据。高校的科研与其学术声誉与人才培养能力成正比,对高校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科研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还存在质量和学术水准不高、原创性成果偏少的问题,这就对为社会提供人才,提供新的科学知识,提供前沿技术的高校科研提出了新的挑战。

当前的教育改革,根本目的在于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校从文化的视角探究高校教育和科研面临的问题,呼吁高校在科研中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建构现代新型文化,在各种文化思潮中定位自己,解决文化矛盾和冲突,并以高校的科研成果和实力服务社会,回馈社会。同时,要求教师以进取、严谨、求实、批判和创新等良好个性品质,培养自己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发现、思考、分析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谋求自我的职业发展。在这种背景中,编辑通过文化选择、文化整合与文化创新,通过各种传播渠道,构建起纸质的、电子的由编辑、作者和读者等组成的文化共享体,以充分展示高校学报的文化蕴含,达成文化内化、文化共生与文化创新。高校学报作为一个文化承载的存在主体,其特质与教师文化、学校文化、传播文化和网络文化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结构体系,并产生了独特而深刻的影响。

(2)高校教师学术素养培养的呼唤

新时期的高校教师必须具有思想品德、教学科研和实践创新这些必备素质。科研能力是教师职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素养是高校教师必备的素质和修养,只有具备了无畏精神、独立意识和批判思维这些基本要素,高校教师才有可能有较高的学术建树。这就要求教师以开放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对文化信息进行适当选择,以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研究能力,利用有关知识与工具进行科研。高校教师通过撰写论文、发表论文的形式,把科研的新发现、新理论、新建树物化,使知识在实践中升华创新。但是当前社会浮躁,受金钱至上等社会流行观念的影响,静下来潜心研究,进行学术积累和沉淀的人越来越少。不少教师利用网络技术提供的便利,速成学术论文,制造了不少学术垃圾,提供给高校学报真正有深度、有价值、有意义的、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的成果并不多。

高校学报是科研成果的载体,并且在传播过程中,这些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将产生难以估量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高校教师学术素养本身的内涵与要求,要求我们从文化视域对高校学报进行文化取向的定位,促使教师从事研究时从文化取向上做要求,在这种取向框架内重建教师的义利观、价值观,从论文的来源上杜绝学术价值不高、理论建树欠缺的论文的产生。建构起有利于教师自我发展与高校学术声誉的学术品德,建立高校教师学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以合理的评价标准,考察学术素养的达成度。

4.高校学报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1) 高校学报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的要求

高校学报的功能定位是学术期刊,主要是知识的传播功能和评价功能,使科研人员借助高校学报这个出版平台得以实现知识产品的社会化和公共化。高校学报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不断提升其在全国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地位,建立良好的学术公信力和学术声誉,形成学报品牌价值,以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新需要。对此,需要高校学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坚持学术性原则,接受学术市场优胜劣汰的自然筛选;坚持特色性原则,体现学术社群的学术争鸣、学术探讨和学术交流,展示学术刊物独特的学术价值、学科倾向和专业尺度;坚持创新性原则,创新办刊理念、办刊体制、办刊方式等;秉持开放性原则,坚持学术至上、质量第一的用稿原则,广开稿源,百家争鸣,突出特色,积极创新;持续性原则,确定可行性发展计划、发展步骤、发展措施,朝发展目标不断努力。

(2) 高校学报文化属性的必然要求

高校学报的出版活动是我国出版事业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文化现象。“高校学报的出版活动,就是将高校内人们的意识文化成果加工成完整的、为社会接受的物化形式,向社会显示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意识文化的生产水平。”[3] 高校学报的文化属性要求我们对学报的各出版要素从文化视域进行考量。

首先,编辑主体。应打破原有的“杂家”“把关人”“评论家”等角色定位,从文化理论给高校学报编辑以基本定位——“知识分子言说者”“文化经营者”。我们应认识到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和频繁的文化信息流动,作者和受众逐渐成为高校学报传播中具有文化意义的核心文化体。编辑、作者和受众等,都是文化权力共享体的组成部分,以不同形式参与文化创新与传播。

其次,编辑内容。高校学报出版的内容在社会发展路向和需要的预测、文化选择的主体和呈现方式等方面都必须遵循出版宗旨和出版方针,严格执行出版规范,立足于高校,用文化整合与文化创新的视角检视科研成果,共同构建一个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的内容体系。

最后,高校学报出版过程。高校学报出版是一个人与媒介以及多种知识信息文化共生的过程,是一个预文本、现行文本和生成文本的转化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积淀、文化创新和文化建构的过程。

(3)提升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的要求

科研成果一经传播,就会产生学术影响力。高校学报的影响力是其水平、特色、质量以及读者认可度和社会影响力的综合反映。学术影响力的评估一方面来自学科专家根据自己的领域知识和对学科发展的了解,进行的定性评价;另一方面是图书情报和科学计量学领域的主要利用文献计量学等原理对各学科进行定量的评价评估。我国对出版效益的评价以学术影响力的评价为依据,从学术期刊评价标准的角度将其概括为以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核心期刊评价体系为代表的北系多指标体系,以及以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评价体系为代表的南系单指标体系,由此构成了我国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标准。

高校学报在组稿选稿过程中容易基于身份取稿,忽视学术价值;迷信大家和经典,轻视青年学者的原创与创新;偏重校内成果,怠慢校外稿件。这必然影响到编辑主体对学术价值的判断和学术洞察力的提升,影响到学术争鸣的展开,从而影响到学术影响力的提升。而且,很多人以现有的评价指标去探讨如何提升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却忽略从提升学术影响力应具备什么样的文化取向的角度去进行探讨。出版效益的评价,是文化协商与反思的过程。在不断完善和构建更为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分析各指标间的关系及其评价效度与向度的同时,应对有利于影响力提升的文化取向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探讨增强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合理开发稿源。高校学报要注重提升编辑主体的学术洞察力和学术价值判断力,认可专家审稿对保证稿件的科学性与提高期刊质量的作用,但不能一味迷信权威或专家的审稿结论。高校学报编辑应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以自己高度的敬业精神、高强的沟通能力、扎实的专业素养、多年的实践经验中历练而成的学术洞察力、品鉴力去做判断,做取舍,使不断产生的新思想、新理念,以不同的阐释方法和表现形态反映在高校学报上。这样才能为研究者提供思想生命的成长空间,才能构建有利于不同学术思想交流与交锋的期刊评价体系,为期刊培育特有的潜在学术影响力。

三、结语

高校学报的价值取向是其作为文化现象的重要命题。现今高校学报出版彰显不同的价值取向,多元文化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高校学报的价值取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创造出有价值的文化产品成为可能。在此宏观背景下,针对现实中高校学报的文化信息来源出于功利性目的,教师的学术研究活动和高校学报的出版活动被严重异化的状况,有必要将高校学报出版作为一种文化实体进行研究。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主导文化的发展理路、高等教育的改革及发展和学报自身的发展,这些都决定了高校学报文化取向的必然性。我们应淡化功利性目的,将高校学报的出版工作由工具论逐渐转向本体论,由技术理性转向为价值理性,以更好地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服务。

[1]余朝晖. 新时期高校学报价值取向透析[J]. 咸宁学院学报,2005 (5).

[2] 董成立,姜梅芳. 构建高校科研机构管理创新体系的几点思考[J]. 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 (2).

[3] 牛幸化. 高校学报的文化属性及功能[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 (1).

猜你喜欢

学报学术价值
致敬学报40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深空探测学报》
学术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