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含沙射影

2015-05-30匡己

看历史 2015年7期
关键词:毒虫血吸虫伤人

匡己

常用的客套话“别来无恙”原本是与恙虫的“虫害”有关的成语,而另一常被提及的攻击人的阴招“含沙射影”事实上也与 “毒虫”有关,而且这种“毒虫”之可怖、之神秘,完全不是恙虫那个级别的。

成语“含沙射影”中祸害人的“毒虫”的本名叫蜮。其正式的出处,乃是唐朝学者陆德明所著《经典释文》一书:

“蜮音或,沈又音域,状如鼈,三足,一名射工,俗呼之水弩,在水中,含沙射人,一云射人影。”

根据陆德明的考证,这种叫蜮的“毒虫”三足而生,藏在水中,能含沙射人致害,甚至能通过射中人的影子造成伤害,由于这种极其特异的伤人方式,此物又有射工、水弩的别名,听上去倒是十分形象。

大约是由于这种“毒虫”为祸人间久矣,因此陆德明并非第一个将其记载在册的人,只是他乃第一个明确描述了“蜮”伤人与喷沙、影子有关,故将其所著《经典释文》相关内容视为“含沙射影”的出处。

至于陆德明之前对于“蜮”的记载,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奇。“为鬼为蜮,则不可得”——这是《诗经·小雅·何人斯》中对此毒物的记载,其大意当为“如蜮、鬼一样害人,则其阴谋是难以看透的”——与“含沙射影”的用意已十分接近。

《诗经》之后的《楚辞·大招》(据说此乃屈原所作)中,也有这种毒物的出没:“鰅鳙短狐,王虺骞只。魂乎无南!蜮伤躬只”。

注意,这里出现了“蜮”的同时,还出现一种毒物名叫“短狐”。在《楚辞·大招》中,两个原本不同的毒物,却被后代人认为是一物的两称。

在成书于东汉中期(公元100年左右)的《说文解字》中,“蜮”就被其作者许慎解释为:

“短狐也。似鼈,三足,以气射害人。”

而在东晋时期著名玄幻文学家干宝那里,“短狐”不仅被作为“蜮”的别称使用,还对此毒物攻击人类之后的症状,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干宝称此毒物含沙射人,证据是有人在被攻击者的身体里面发现了被射进去的沙石,可惜他没有同时提出影子被射中也会中招。而在症状的描述上,干宝则表示,被这毒物的沙石击中后,可不是简单的痛痒,而是全身僵硬,头痛发烧,以至于死亡。最有意思的是干宝在最后颇为神秘地描述称,有先前的学者认为此毒物乃是因淫乱而生:“先儒以为男女同川而浴,淫女,为主乱气所生也”。

短狐(狸)、头痛、发烧、淫乱,当它们出现在一起,那就意味着性病。

莫非,这种“含沙射影”的毒物,实际上是出自古人尚不能解释清楚的性病?

而在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则早就将“狐”与“蜮”用来描述一种性病了:

“狐蜮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许多现代医学界人士据此认为,所谓能“含沙射影”的“蜮”,之所以到现在都没有发现其踪迹,并非因为它早已灭绝了,而是因为这种奇得离谱的东西,本来就是古人对于发作原因尚不明确的性病一种神秘化的解释。

然而,他们忘了,古代的文字使用,不似今天这样规则严格,经常混用。如张仲景所称“狐蜮”,就有另外的版本记作“狐惑”,而“短狐”——这个能将“蜮”扯到性病上的关键词,则有许多记载称为“短弧”。

尤为详细的考证解释来自于清代考据大师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一书。在“短弧”这一词条中,段玉裁不仅以汉晋时期诸多严谨的大学者对于“短弧”的使用为证据,更从此毒物伤人的方式上进行分析,认为其之所以别名“短弧”,乃是与其如同弧形弓弩发射伤人气体(沙石)有关。此外,这种说法也能与射工、水弩等别称吻合起来。

可以确定,短狐应是古人乱用字而出现的误称,而正确别称当为“短弧”的那毒物,自然也就与性病没一点关系了。

但许多现代医学界人士依然有反击的理由——那么这能“放炮伤人”的奇虫,到底存在于何方呢?所有的记载都是“听说”,从未有人称“见过”。再说,喷沙伤人与“射影”一说,也太过离奇。

于是,又有一说,认为“蜮”乃是曾为祸近代中国千万人的血吸虫。

然而,血吸虫诚然恐怖,却与古书中记载的“蜮”差别太大,基本上除了能害人、居水网地带这两点外,根本没有什么共通点,将两者视为一物,实在牵强。

比如,几乎所有关于“蜮”的记载,都提到此毒物有三足,血吸虫则是蛆虫形状,根本没有可称为足的部位。

更有力的证据,来源于隋朝太医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一书,在其中,这位医学家明确记载了与血吸虫病高度相似的水肿病:“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长欲饮水,皮肤粗黑,如似肿状,名水蛊也”;同时又记载了与血吸虫病完全不同的射工病:“江南有射工毒虫,一名蜮,常在山涧水内……初得时,或如伤寒,或似中恶,或口不能语,或身体苦强,或恶寒壮热,四肢拘急,头痛……剧者不过三日,则齿间有血出,不即治,杀人”。由此两处记载,可以发现,血吸虫与“蜮”,完全就是两种东西。

然而许多医学界人士的质疑依然存在,于是第三种说法出现了。

称“蜮”是一种凶猛的“蝉”——桂花蝉。

这种名为桂花蝉的东西,实际上不是蝉,而是一种属于田鳖科的水生昆虫。此物的捕食方式十分奇特,躲在水中,待猎物靠近,便猛烈叮咬,同时注射有毒的唾液。更奇特的是,它居然还知道装死——其方式是通过喷射一种恶心的液体,来让敌对的物种认为它已经死去而且很难吃,从而逃过一劫。由于其性情凶猛,智能颇高,在东南亚一带被称为“水中霸王”,连比其大得多的鱼、青蛙都敢咬,误闯入其禁区的人类,也会受到攻击。尤其可怕的是,这种昆虫体型巨大,体长通常都在10厘米上下,最大的甚至有20-30厘米。而其之所以得名桂花蝉,则是因为在能喷射恶心液体的同时,还有能分泌香味的组织,外形看起来又近似于蝉。

水中、昆虫、凶猛、喷射、有毒唾液——这些特征,与“蜮”倒是很有些接近。到底是不是呢?依然难以确定,因为“水中霸王”虽凶,咬伤之后的症状却没有古书上所载“蜮”那样恐怖,更没有“含沙射影”的本事。

而“蜮”的真实面目,看来是与其相关记载一样:奇得难以找到确切的存在了。

猜你喜欢

毒虫血吸虫伤人
日本血吸虫与曼氏血吸虫的致病差异
长夏谨防湿邪伤人
风邪伤人速 避风如避箭
血吸虫的种类:并非固定不变
对付毒虫咬伤有良药
毒虫回忆录
日本血吸虫重组Bb疫苗不同途径免疫BALB/c小鼠不同时间诱导的免疫应答作用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