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侘寂之美

2015-05-30李鸿祥

求知导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禅宗

李鸿祥

摘 要:目的:了解侘寂之美的产生由来,研究为何其被称作美学中的蒙昧主义。方法:通过对其概念的来源、汉字的溯源、日本文化历史进行分析与探讨。结论:侘寂是一种对生活的审美态度,它所倡导的是自然、简约、质朴的生活方式。它的边界和内涵仍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侘寂之美;禅宗;家元制度;蒙昧主义

侘寂是日本美学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佛家禅宗有着莫大渊源,侘寂的概念源自小乘佛法中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归寂的三法印,最初指的是一种远离尘世、索居禅林的禅寂又或者寒、贫、出世离群、刻苦简朴的与自然独居的生活方式。开始被认为是一种获得丰富精神生活的途径。这种生活不但培养出人们对日常生活细节的美学鉴赏能力,也对自然界所被忽视、不被发觉的面向产生了新的美学观点。

一、侘寂之美的汉字溯源

因为中日两国同样使用汉字,对于侘寂两个字的理解,中国人往往有所误解。人们习惯于按照中文字义进行推测,然而日文中的“侘寂”两个字与中文字义并不完全一致。在中文里,“侘”自古通“诧”,是夸耀、惊讶的意思,由侘与傺构成的词侘傺指失意的样子;“寂”的意思是寂静或寂寞。侘寂——当自夸的声音归止于寂,繁华归于朴实;作为日语词汇,侘的原指为孤寂、清瘦或者凋零;“寂”原指幽静、刻苦简朴地与自然独居。两种字义确实相差甚远,仔细看来结合在一起却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形容远离尘世、繁华落尽、回归自然清寂的字义。字义起初均中性偏贬,让人联想到灰心、沮丧与抑郁等情绪。大约在14世纪,侘寂才逐渐发展成较为正面的美学价值观。原本不起眼的侘寂之美,现在取得新意义,成为新的纯粹之美、自然之美的基础。

二、刻意模糊的蒙昧主义

侘寂之美被称作日本文化的核心,是日本传统文化、美学、世界观、思想哲学的最鲜明的一个根基。在日本,你可以随处寻到侘寂美学的痕迹,可是如果问起侘寂是什么,大部分日本人都会踌躇犹豫,并且为其难以解释的窘境挤出一丝歉意。虽然它属于日本审美文化,但是极少有人能确切的说明这种审美观。这一点并非偶然,在日本美学概念里正面理解侘寂之美似乎被刻意的模糊与回避。其原因归因于以下几点:

1.禅宗理念

侘寂作为一种美学模式开始,它就与禅宗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侘寂常常引用各种禅宗的哲学核心论述作为例证,它也被称作“物质的禅”,是禅的反理性主义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体现。禅的“本来无一物”的思想使“侘寂”否定了一切现有美的形式。与此同时,禅的“无一物中无尽藏”的思想又使“侘寂”获得自由自在的艺术形式的可能性。简言之,“侘寂”在否定的同时获得了新的肯定。在禅宗的教义中,核心的知识只能透过心灵相互传达,而非语言或文字可以描述清楚。这也正是佛学禅宗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种务实的箴言,是让侘寂的美学概念减少被误解的机会。

2.家元制度

自十八世纪以来的日本,诸如茶道、花艺、绘画等“艺术”都是由各个家族进行经营和传承下来的。侘寂的美学理念最初产生于日本茶道,在日本影响极为深远和广泛。侘寂渊源于巧世纪的禅宗饮茶仪式,即后来的茶道。把茶道推向雅致化高峰的茶道圣人千利休是侘寂最重要的发展者, 其渐渐衍生成一种兼容并蓄的社会艺术形式,其中结合了建筑技艺、室内和园林设计、插花艺术、表演艺术等。像侘寂这种蒙昧不明的美学概念,一直不被加以阐明,也一律不准泄漏,保持模糊,正是家元制度文化的体现。

3.蒙昧美学

侘寂之美的几个关键词:极简、质朴、素雅、自然、谦逊。当设计满足这些条件,可以被称作侘寂之美。清晰的意识形态对侘寂来说是不必要的,太过清醒的解释其概念,也许只会削弱它的力量,在美学理念中,理论永远次于感觉。侘寂之美必须维持神秘和艰涩,因为不可言传正是它这种蒙昧美学特性之一。

侘寂是一种对生活的审美态度,它所倡导的是自然、简约、质朴的生活方式。让人们从内心去发觉追求,它的边界和内涵仍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吕 模.“侘”的汉字溯源与美学意识[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12):29—30.

[2]李 鹏.Wabi sabi,“禅寂”之美[J].创意与设计·设计美学与批评,2012(02).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禅宗
禅宗软件
六祖禅宗文化视域下石材家具设计
灵 山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王妃没卢氏墀嘉姆赞对吐蕃禅宗的历史贡献探讨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以禅宗为灵感:细线生成的天然晶体座椅
张九龄与禅宗
法无定法:禅宗法度论的审美意蕴
怎样打造禅宗文化大品牌——对湖北黄冈禅宗文化开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