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智库对外发声创造良好的国内环境

2015-05-30沈国麟

对外传播 2015年7期
关键词:公信力智库专家

沈国麟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当作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树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迫切需要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智库增强对外传播力、发挥公共外交的功能,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智库可以为国际媒体和国际舆论源源不断地输送话语内容、构建话语体系,它集中了一大批顶尖专家,可以不断地在国际媒体上发声,对国际大事发出自己的观点和评论,甚至为国际媒体设置议程;第二,智库本身就可以搭建国际交流的平台,通过邀请国际政、商、学界的专家共同商议国际大事,从而增强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布鲁金斯学会、查塔姆研究所、卡内基基金会这样的国际知名智库每年都要在世界各地举办许多论坛、研讨会,甚至在世界各地同当地智库合作建立地区研究中心,在全球布局。

中国智库具有国际交流合作的天然优势,在公共外交和国际合作中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在中国传统的宣传体制下,内宣和外宣往往是两张皮。所谓“内宣鼓干劲,外宣树形象”,内宣的对象是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外宣的对象是国际读者和受众。内宣的任务是维护党和政府的领导、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统一,外宣的任务是树立和维护中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表面上看,中国智库的对外发声应该属于“外宣”,对外传播中国的声音,但是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讲求“内外有别,不同口径”的内宣外宣二元结构被逐渐打破。国内国外的地域界限和受众界限都被逐渐打破,对内宣传和对外发声的界限已经不再明显,若要让中国智库更好地对外发声,就要更好地培育有利于中国智库建设和发展的良好的国内环境。

一、建设中国智库良好的公信力

当前,中国在全球排名前100位的智库多是国家政府直接管辖的官方智库,如中国社会科学院(27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36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40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48位)、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61位)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71位)等。全球智库排行榜上,美国智库占据了绝对优势,而美国智库大多是私人基金会赞助创立的,相比之下,中国的官方智库经常受到国外媒体关于“独立性、公信力”的质疑,认为中国的智库和专家只是在解释政府政策而已,缺乏自己独到的见解。独立性和公信力需要有一个宽容良好的环境。中国智库的建设需要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政策建议的切磋争鸣、平等讨论,创造有利于智库发挥作用、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世界上不止有美国那样的民间智库可以发挥“独立性、高质量和影响力”,其他国家的智库同样在公信力上也有良好的表现,如德国的智库,大多是由政党注资成立的,但很少有西方媒体怀疑他们的公信力。中国智库需要证明,官方智库依然可以有较高的公信力,提出颇具价值的独立观点和政策建议。

二、促进中国智库和政府的良性互动

智库在对外交往中可以发挥“二轨外交”的功能,说政府在官方外交不方便也不适宜说的话。因此,需要让智库专家充分了解政府的意图和需求。政府宜完善信息公开方式和程序,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受理和处置机制,拓展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和查阅场所,方便智库及时获取政府信息。当前的公共政策研究需要强大的数据库支撑,而许多数据掌握在政府部门手里。如果政府数据可以对智库开放,那么将更有利于智库做出“接地气”的研究来,也有利于中国智库更加理直气壮地向国际社会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另外,中国智库建设应构建中国特色的“旋转门”制度。西方智库的“旋转门”制度是建立在西方特有的政治制度之上的,如两党政治、政党轮替等。中国智库的“旋转门制度”则应建立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上,例如让更多的智库专家到政府部门去挂职,理解政策背景、过程和意图,也可以让政府官员到智库挂职,让智库了解政府在做什么,让政府了解智库在做什么,推动政府和智库之间的良性互动,以便于智库在二轨外交中更好地发出中国声音。

三、推荐智库专家任职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是为了适应国家之间交往日益频繁,交往领域和地区不断扩大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国际合作机构,当今世界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组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际政治、贸易、金融、环境、人口、气候等各个领域活跃着许许多多的国际组织。从广义上而言,国际组织包括国际政府间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即两个政府、团体或个人基于特定的非盈利的目的,以一定形式建立起来的跨国机构。目前,全世界有超过68000个国际组织,这些大大小小的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际组织是国际舆论的重要平台,而在这样重要的平台上,世界各国越来越渴望听到中国的声音,但中国声音却经常缺席。作为长期研究和关注国家战略和公共政策的中国智库专家,理应到国际组织担任要职,并且发挥更大的作用。另外,政府宜组织国际组织官员专家培训班,专门培训到国际组织任职的专家。上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承办了联合国大学。该大学是在联合国大会决议下设立的所属机构,其总部设立在日本东京。几十年来,日本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联合国大学里培养了许多日本学者、专家和外交家,把他们输送到各个国际组织中去,使得日本在各种国际组织平台上有很大的影响力。以往中国培养国际人才只注重语言能力,但如今,语言能力只是基础,除此之外,研究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也很重要,而智库是孕育这种人才的绝佳机构。

四、简化智库外事活动管理

中国对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单位的外事活动有一系列严格的管理程序。“外事无小事”,这些管理程序保障了我国的外事活动安全有序地开展。智库要发挥公共外交的作用,必须通过中外专家交流会、国际研讨会等传播平台,特别是邀请国外意见领袖到中国智库举办的活动中来,沟通意见,联络感情,达成共识,尤其是那些对中国有成见的国际人士,更需要智库做很多工作。因此,宜简化有关审批程序,促进中外更多的交流。

五、建立中国智库专家的自信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自己的专家与外国专家相比,要低人一等。笔者曾经参加过一个高端的学术研讨会,外国来的专家比国内专家要享受更高一级的待遇。相同的话从外国专家口中说出来可能就更有权威性。中国一方面号称要建立本土化的学术理论,一方面在学术评价上以欧美期刊唯马首是瞻。中国专家喜欢研究欧美人所关注的“中国问题”,而不是中国人自己所关注的问题,因为这样容易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这种学术上“崇洋媚外”的心理应该打破。增强中国智库专家的底气,其实是树立中国智库在世界上的威望和公信力。

软实力之所以“软”,在于这种实力是建立在人心之上。国际上没有一家智库是只得外国人的人心而不得本国人的人心的。中国智库要发挥对外传播的功能,先要练好“国内功夫”。而练好国内功夫,则需要我们为中国智库创造一个良好的国内环境,打造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

「注释」

①“2014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 http://repository.upenn.edu/ 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08&context=think_tanks, 2015年6月30日

②张民选:《国际组织与教育发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1页

③“The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Unions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s, http://www.uia.org/yearbook, 2015年6月30日

猜你喜欢

公信力智库专家
致谢审稿专家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微智库
微智库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请叫我专家
内参影响力与媒体公信力
专家面对面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建智库,话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