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笼罩印美关系的12个迷思

2015-05-30

新传奇 2015年7期
关键词:印美印度总统

日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印度共和国日飞往印度参加典礼,并与印度总理莫迪进行了第二次首脑会晤,此举让美印两国未来的战略关系备受瞩目。印美关系前景的确诱人,历史却也不容忽视。为什么?因为主导美印关系叙事节奏的,是一些由来已久的迷思,正是它们持续影响着两国对这段关系以及对彼此的认知。

从路人到密友

反复被提到的对印美关系的概括是:这两个国家在前50年里一直彼此疏远,过后却忽然开始亲近起来。但这种看法忽视了一些回温期——它们并不仅仅存在于1962年中印战争时的那些瞬间——那时两国间的互动火花四射。那种互动是双向的、区域性的(比如在尼泊尔问题上),甚至是全球化的(比如在刚果和韩国问题上)。现在是时候回顾那段时期了,并不只是看看过去那段情如何结出了果,更要看看为何此情终究成了追忆。

你我之间隔着谁?

冷战框架的存在——尤其因为美国亲巴基斯坦而印度亲前苏联,被视为美印两国疏远的起因。而印度更被视为在超级大国冲突中被拖来拽去的可怜虫。但在相当一部分年月中,正是那个冷战框架使得印度在美国(不久后是前苏联)的对外战略中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如若没有冷战这面棱镜,无论是美国还是前苏联,都不大可能对印度加以重视。尽管冷战的的确确桎梏了印度的眼界与选择权,它也为印度的高层决策者们创造了机会。这些人利用冷战,以及超级大国的关注点,为印度谋利。

愿君深知我心

另一个常常被提起的导致两国关系疏离的理由是误解——显然两国的衷肠吐露得还不够。他们曾在很多方面需要互相了解,到现在仍然是这样。其实决策者在大多数时候的确是抓住了对方的重点;他们却认定对方是错的,自己才是正确的那个。

这种误解遮蔽了这样一个事实:合作伙伴和同盟国之间并无义务要时时刻刻做到夫唱妇随。如果印美关系的成立标准在于两国之间必须毫无歧见,那倒不如盡快拆伙,各回各家吧。决定这段关系的本质与牢固度的关键,是两国如何把握切实存在着的,而且会一直存在着的分歧。在过去,新德里和华盛顿感到对方在战略上的重要性时,他们会对彼此的差异加以谅解,会以一种更好的方式去处理它们,而不是在公众场合对家长里短喋喋不休。

那个不能言明的国家

在印美罗曼史中,这个位于印度北部的亚洲大国似乎是到了2000年才浮出水面的。事实上,中国在剧中的角色至关重要——它并不是个龙套,并且它参演的年份远早于2000年。在印美交往的前30个年头里,无论实际上出场与否,中国总无法被置之脑后——即便没有任何的风吹草动,它也像个幽灵般,潜伏于美国和印度高层决策者的下意识中。它影响着印度与美国的相处模式(有时把它们硬生生扯开,有时又让它们黏得如胶似漆),直到现在。

民主,我们共同的财产

必须看到的是,尽管民主这一共同因素增进了两国情谊的热度,它也是此种关系的基点之一——民主同时也复杂化了这段关系。两个国家都是民主政体,这意味着所有的争辩和差异都会暴露在公众眼前,谈判会在媒体的眈眈虎视下进行,而国内的政治状况也必须纳入考量,必须加以疏导和协商。

印度不结盟

事实并非如此,它只是和小国结盟而已(比如不丹、尼泊尔)。而来自其他国家(比如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和70年代的苏联)的那些或含蓄或直白的安全保证,也会被许多人视为盟约关系中的重要一环。印度同样也倾斜于(或主动,或被动)某些更对胃口的国家。那些做出倾斜政策的领袖不当被指责;他们只是做了他们认为对那个时期的印度的战略和经济利益有好处的决策而已。

美国曾想分裂印度

恰恰相反,美国在冷战的前半期一直担忧印度会分裂。它将成亿的美元输入印度,让印度成为与共产主义中国截然相反的发展中民主国家的典型,并保证印度不会打破“民主必将壮大”这一神话。美国同样希望印度稳定——它支持过印度中心地区的那些非共产主义政权,而不是混乱。

信任,信任,信任

这个词语包含两层意思。首先,许多印度人并不信任美国。这同1971年印度-巴基斯坦战争时美国的表现有很大关系。但很少人记得在某些时刻美国曾是印度唯一可靠的盟友——比如1962年的战争,莫斯科转而向中国输送情报,而其余的中立国都置身事外。还有,在1965年的印度-巴基斯坦战争中,当中国似乎要介入时,印度高层求助的对象,就是华盛顿。其次,美国对印度如此忧心于信任问题感到困惑。但在1971年的印度-巴基斯坦战争中,印度的确发现自己被美国抛弃了:不但说好的军事和经济支持没来,决策者还发现美国在上一秒暗示自己会保证印度不受中国的威胁,下一秒就听到美国总统在敦促中国政府支援巴基斯坦了。

你们难道不喜欢我们?

的确,印度的高层决策者们总犹疑着要不要谈论与美国的亲密友情,以及美国对印度的重要性。前两个美国总统倒是对美国为何对印度感兴趣、为何支持它的动机直言不讳。不过就在几年前,我们看到那位印度总理为了与美国达成一项协议(指2006年印度总理辛格与美国总统布什签订的美印民用核能合作协议),不惜动摇政府的威信;现任的印度总理(还在他当选前)把美国叫做“天然盟友”,还在一家美国报纸的专栏上大书特书印度为何如此重视美国。邀请美国总统奥巴马为印度共和国日的贵宾,以及即将进行的穆迪-奥巴马联合广播讲话,都表明美印两国在可见的路途上迈出了开创性的步子。

爱无绝对恨亦然

在美印关系的叙事语境中,总并列着一座名人堂和一根耻辱柱。有“亲印度”的英雄,比如美国总统肯尼迪和美国驻印大使切斯特·鲍尔斯、罗伯特·布莱克威尔;也有“反印度”的,比如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和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尼克松在上世纪50年代时内外游说美国民众给印度以更大的经济支援;在60年代后期,当其他人对印度抱悲观态度时,是他强调了下一世纪将会是亚洲的世纪,而印度正是要塑造亚洲未来的四个“巨人”之一。而鲍尔斯甚至可以说是珍视印度的。就因为他对援助印度一事过分热心,白宫只好对他进行冷处理。这并不是说在印美两国关系上,个人的性格与私人间的关系无关紧要。这些因素可以促成合作或加剧分裂。

共和党人一向待印度不薄;民主党人则另当别论。

这一论点从历史上看,恰恰相反。当民主党人得胜时,许多印度人曾欢呼雀跃。事实上在整个60年代,民主党人对印度支持更多,况且支持印度这一行为并不是被哪个党派所垄断的。像艾森豪威尔总统这样的共和党人会偏向印度——尤其是在印度与中国的发展竞争中。在投票通过援印法规时,美国国会里的共和党人也会和民主党的总统们站在同一边。不知怎的,在回顾那段时间的印美关系时,功劳全归给了民主党人。与近期恰恰相反。而在最近的15年里,三个不同的总统,被国会的大部分议员所支持——为了美国的利益从至少三方面阐述了同印度交好的理由:共同的民主价值观,经济利益(印度作为一个市场,资金与人才的来源),以及战略意义,尤其因为印度可以成为中国的抗衡力/日后它也有可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影响。

我们彼此真心相待

但这段关系当然是交易性的。一段双边关系可以是战略性的,但交易性的元素也很重要——并不仅仅是因为其中的参与者(比如企业)常常要比旁人更快地看到自己投资所得的收益。说得更实际些,外交关系从来都不是无私的;一段合作关系能否持久,要看双方能否从中挖掘出利益。双方都需要争取选民,向他们证明此种关系值得维系。更重要的是,它们还得破除俗见,不再老缠着对方问“你最近为我做了些什么?”诸如此类的傻问题。

美印之间的重重迷雾不会自动散去,而现在正是时候去拨开它们了。

(观察者网 2015.1.29 坦尼·马丹/文)

猜你喜欢

印美印度总统
印章
斯总统确认明日辞职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恶搞”总统成追捧
总统害羞了
微信“短链效应”的价值——以印美图微信相馆为例
黄昱钊:神器印美图掀起街拍新热潮
印度式拆迁
时尚酷体验,观展俏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