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教育平台模式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主性学习及应用实践探究

2015-05-30付静

现代装饰·理论 2015年8期
关键词:设计者文化遗产资料

本文着重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慕课教育平台的开发应用为目的,充分围绕其可行性、适用性、便捷性和可增长性等几个原则,将以湖北非遗研究为切入点,实地进行考察调研,采集相关文字及图片资料,根据慕课平台的用户、经由课程设计者和系统管理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编辑整理,由传统的纸质和口头传播的形式,变成数字化模式,制作成适用线上教育的慕课内容。并通过模拟测评的形式,对开发成果进行检验和修改,并最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慕课教育平台提出基本的应用开发实践。

新媒体教育平台模式的发展状况

随着当今网络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深刻改变了传媒格局,极大影响了人们特别是新生一代的生活、学习与思想活动。在集结了世界优质教育资源的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慕课”(MOOC)发展迅猛,正触动着中国高等教育的神经。慕课作为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越来越得到教育界的重视,体现出高水平、高互动和高开放的特点,搭建慕课教育平台领域衍生出新媒体的全新功能,不仅在于社会影响力,宣传力度上有所贡献,在自身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产生了双重性的影响。

新媒体教育平台模式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意义

在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平台开发应用实践中,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特点和慕课平台的课程要求,研究学习对象和课程设计者的不同行为及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推广及应用的在线教育平台的设计,通过新媒体技术、现代设计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知识,搭建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与学习的网络教育平台,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学习,形成自主性为出发点的,长效性学习平台。

新媒体教育平台模式下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自主性学习及应用实践

通过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问题上存在的现象、问题进行分析;对传承人员数量、生理特征、心理特点、行为能力及生活环境等要求的归纳整理;就现有慕课平台的优劣势、构建要求等多方面进行比对分析,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传学习的特殊需求,在慕课平台框架下设计出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传学习的教育平台,并找到针对不同属性和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上学习的策略。

1.教学用户需求分析

对本平台所针对的对象从心理需求、行为习惯等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内容进行开发和设定。具体包括:

(1)快速找到所需学习的非物质文化项目的学习课程。

(2)便捷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慕课内容(视频模块和非视频模块)。

(3)用户在平台使用搜索引擎功能,通过对所需要的资料设置标题、快速搜索到平台所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相关文献及数据资料。

(4)资料下载和上传功能,用户可下载所需各种学习资料,并同时可以把学习成果和咨询在平台上进行发布和共享,资源评价,通过留言方式开展提建议、表观点等互动交流。

2.课程设计者需求分析

对教学内容、开展形式、训练方式、考评体系等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点在慕课教育平台的开发和设置。具体包括:

(1)平台资源动态化管理。提供易于操作的界面,方便快捷操作各类资料的添加、修改、删除等。

(2)课程设计管理。在慕课基本模块(视频和非视频)中针对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点进行课程模块的灵活组合。

(3)考核及评价。针对学习内容通过留言、讨论、视频会议等形式互动交流。针对用户上传的各种资料进行评价和分析。

(4)用户管理。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跟踪,对违规者进行强制锁定和删除。当用户需要修改信息又被锁定时,可联系系统管理员为其直接进行相应信息的修改。

3.系统模块设置分析

结合用户、课程设计者、管理者三方需求,进行整个慕课平台的网站模式设置。

(1)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子系统,包括以下模块:文化介绍(背景介绍、工艺特点、作品展示)、最新研究动态和新闻、留言功能

(2)非物质文化遗产慕课子系统,在每个慕课中包括以下基本模块:视频区:理论讲解、技艺讲解、案例分析、课程成品展示;非视频区:课程概述、学习安排、课程讨论、课程练习、模拟制作、作品发布、考评、咨询分享。在基本模块基础上,每个项目可根据自身特点,对模块内容进行调整,并可开发针对性的形式进行模块设置。

(3)用户应用子系统,包括以下模块:分类导航浏览、课程学习、下载和上传资料。

(4)课程设计者子系统,包括以下模块:课程的建设、发布及修改、用户的互动和交流、课程信息管理。

(5)管理者子系统,包括以下模块:资料管理、栏目管理、留言管理、用户管理、课程设计者管理。

(6)平台系统其他功能模块:身份验证、注册、登录、取回密码。

4.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分析

由于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为纸制作及实物资料,需要进行前期的数据采集,转化为数字化才可以进行上线。同时课程中大量的视频和非视频中所存在的大量的数据也需进行专门的管理和处理,以便平台更好的运作。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设计学院)

作者简介 付静(1982-),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武汉江汉大学设计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

猜你喜欢

设计者文化遗产资料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2020德国iF设计奖
2019德国IF设计大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杨敬:深水区医改设计者
深水区医改设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