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的审判

2015-05-30张红娟

现代装饰·理论 2015年8期
关键词:阿德里安调音师老妇人

张红娟

短片《调音师》自从在一次音乐大赛中失利之后,便一蹶不振。阿德里安便仅剩一具空壳,他选择成为一名调音师,开始仅仅是为了维持生计,然而这份工作逐渐成为他生活下去的动力。后来这份工作慢慢开始变质,它将逐步的揭示阿德里安的处境——死亡的威胁。人性的冷漠、欺骗与虚伪等恶性都借助调音师的墨镜放大出来。通过探析短片《调音师》的视听语言和结构重新审视人性。

人性的审判

一部好的短片除了具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严谨的结构与思维缜密的形式语言之外,最重要的还要有让观众产生共鸣与思考的亮点。短片《调音师》就完美的做到了以上几点。

当比赛失利之后,阿德里安却装扮成了一位让人怜悯的盲人,是对自己的欲望和追求一种压抑的体现。无论是英雄挺身而出的举动,还是百姓爱心涌动的景象,这所有的一切,都让我们深信:只要社会上人性的“正能量”充足,就一定会被善良与爱被包裹着。朱熹曾说:“人所秉气质的清浊厚重不同形成的人性的差异”,人所秉气质的清浊厚重不同,形成了人性的差异。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 才是完整的人性。阿德里安在影片中只是一种符号,代表着多数人,一些不能正确面对自己的人。没有勇气面对失败或无法走出瓶颈期,便选择逃避。在失败点进行补救或者继续前行,是少数人的选择,并不是这些人有着怎样惊人的勇气,而是他们心中那股不服输的执着劲还在。无论是之前,认为自己会是一个钢琴奇才,后来仅仅由于一次受挫,便不再对音乐和自己的事业感兴趣,甚至产生质疑,从此放弃自己的人生。这样黑与白的性格也使得人物性格充满矛盾。阿德里安所想的不是补救,而是某天他决定成为一个“瞎子”,利用世人对弱者的怜悯和同情为自己的人生来寻觅出新的出路。据朱熹而言:“人之性皆善,然而有生下来之善底,有生下来之恶底,此是气秉不同。”不同的气构成人性的不同方面,同时也使先验的天赋的理转化为现实形形色色的人性。发掘他人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与不幸,利用挖掘他人痛苦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满足感,阿德里安认为自己的演技是相当高明的,能够把瞎子的神态模仿的以假乱真,通过隐形眼镜是自己装得更逼真。利用人们对弱者几乎没有防备心的心理,一直满足自己的好奇欲,以至于使他过于骄傲自满。阿德里安在行走中还在得意自己装扮盲人教训服务生,在过斑马线时得意忘形地提出要扶老太太过马路,表现他扮演盲人并非无懈可击。骄傲与自满的情绪,为悲剧的发生做了铺垫。此时,阿德里安为自己的演技而洋洋得意,与短片的悲惨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

短片最后,导演选择让人性来毁灭人性,当调音师交代了自己的备忘录遗忘在口袋中的时候,事实上他已经知道自己的谎言已被揭穿,但他仍旧毫无悔意,掩耳盗铃心存侥幸心理,甚至连反抗的想法都未曾产生。手持射钉枪站在调音师身后的老妇人此时代表着命运,我们当中只有极少数的人是命运的强者,他们是命运的主宰者,并不时向它怒吼,剩下的都被命运折磨的不成样子。我们抱怨,我们忍受,却从来都不曾敢于站出来对它说:“不”。面对如此懦弱、冷漠、、麻木、胆怯却又贪婪的人性,导演用一种人性消灭了另一种人性。虽然阿德里安只是影片中的人物,但是现实中不乏这类人的存在。例如路边的行乞者真的都像他们口中的那样的无助吗?令人印象深刻。阿德里安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具有现实性与真实性。虽然在社会大环境下的阿德里安没能逃脱悲惨的命运,但是阿德里安仍在希望自己快乐的活着。同时也告诉我们,美好的生活需要我们自己的努力,要让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而不去依靠别人的同情、怜悯去生存,只有自己才能。生命的依托与精神的传承,都需要人性正能量的传递,它能把困境中的人解救出来,继而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

调音师可以调节钢琴的音准,那调音师的人性呢,谁来调节?整个人类的人性又由谁来调节?

短片的结构

影片开始时主角的装扮和画面的气氛的格格不入,坐在沙发上的老人的身份,主角身后人的身份,以及主角为什么弹琴,画面的气氛为何如此凝重。开头的那一声“砰”,不知是关门声还是枪声?给观众留下了无限遐想。紧张与平衡时刻都在交错,扣人心弦。短片以开放式的镜头结尾,字幕滚动,短片结束,反而使观众背上了一种包袱:男主的生死?

扮成盲人给阿德里安带来一些便利,而且他很享受现状。妆扮成盲人后的他,人生也随之变了样,找回了久违的快乐与自信,但这样的快乐与自信是畸形的。乐在其中并且丧失了最基本的自知之明。沉浸在自己的得意之中。而且对自己的演技很是得意。起初的伪装为了生计不得已而为之,或许人们对他还有一丝同情与无奈。后来夹杂着各种欲望的存在,为了满足日益膨胀的欲望一直扮演盲人,直到最后丧失自我、迷失心智。当自己想回到自己最初的模样时,发现已终究是不可能了。主人公通过假扮盲人,非常巧妙的成为了一名“偷窥者”,进而可以看到所有“正常人”面具下的生活:一个老人的孤独,一个敷面膜的女人,一个衣着得体的白领没穿裤子的样子,一个年轻女孩脱离衣物束缚的舞姿,以及服务员卑劣的欺骗行为……,他也在试图探索自己活他人的精神世界。一开始调音师就被定义为失败者或偷窥狂,他或许只是一种符号,代表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的人性与欲望的体现。调音师的老板短片中代表着人性的底线,终于还是被突破了。他默许了调音师的欺骗行为,当调音师反复强调提高了生产力并反问上司“你要炒我鱿鱼吗?”老板的沉默视为默许阿德里安的行为。所谓性格决定命运,阿德里安也是如此。人们在面对贪婪和追逐利益时是可以放弃底线的,对于操守的坚持是将是一纸空文。终究还是无法阻挡人性的变异。调音师的特性都是造成她将来悲惨命运的原因。餐厅服务员因为服务对象是盲人便态度恶劣,甚至在买单找零时玩花样。这个社会越来越浮躁,人性越来越深不可测。

调音师在按老妇人家门铃时,镜头一直是正对调音师。用正反两种视角去审视调音师。老妇人纠结开门与否与当调音师进入老妇人家中,老妇人纠结对调音师是否开枪?调音师按下两次门铃却老妇人却未让他进去,当老妇人在用借口阻止调音师进入时,这时邻居的出现便成为老妇人的不可推卸的借口。这样看来,老妇人与调音师都在纠结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做,是否还有回头路可走,他们两人如出一辙。

当他滑倒在油漆和血泊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慌了手脚。阿德里安认为或许女主人没有发现备忘录,或许她在洗衣服,还自以为调完琴就能离开。在发现尸体的瞬间,阿德里安凭直觉做出反应:继续像盲人一样演奏以求苟全性命。此时,“盲”与“不盲”的主动权已不由他来掌控。他继续着演奏,期待伪装不会被识破,调音师认为只要钢琴声不停,枪声也许就永远不会响起……此时,琴声的高贵典雅与矛盾综合体色彩的对比下是这样的不堪,甚至有些可笑。

昏暗的光线,压抑的空间,他知道自己已经无处遁形,必须假戏真做,继续扮演盲人的角色。如果此时一旦被识破,便会危及生命。此时,调音师就成为了矛盾的结合体,“盲”与“不盲”已不是他自己所能决定,他已经彻底失去选择的权力。外表上他只是失去了选择是否扮演盲人的权利,实质上他的人性的掌控权还在吗?从此,调琴师的命运便与观众那颗紧张的心紧紧的系在一起。

形式语言元素

在镜头的运用上,短片巧妙的运用了借景:将短片的画面定格在镜子中的世界里——一位半裸弹奏的琴者,纹丝不动举着射钉枪的老妇人,和另一个房间中死去的男人。他们组成了一个看似稳定的三角形构图,对他们微妙的关系做了象征性的描绘。

当调琴师意外的卷入这起谋杀案之中时,在这里,导演通过调琴师的内心独白,运用镜头的调度设置悬念,营造出影片中惊悚、悬疑的氛围。而短片中“备忘录”这一简单的道具却成为营造影片悬念与惊悚气氛的重要证物。随着缓慢而又清脆的脚步声,镜头随之移动到调音师的脚下,这时老妇人的脚步也停下并站在调音师的背后,紧张的气氛凝聚在空气中,一触即发。在影片开始,画面先有舒缓优美的钢琴声,给人一种安静与祥和。演奏时钢琴也随着键盘的弹奏而钢琴内部构造的细微变化,将安静祥和的情绪延续;短片最后由对琴键的特写出发,张力十足;镜头摇向男主的脸庞,男主面无表情的弹奏着;接着镜头摇向老妇人的脸部的一半时便停下,信息的缺失,增加了悬疑的效果,也预示着危险即将来临;这时,镜头接着摇向墙面,接着停留在一面圆镜上。再加上短片的开放式收尾更是引人深思。由琴声将这些因素逐个串连在一起,却让人茫然不知其所以然。

通过对景别的运用:钢琴比赛开始,阿德里安登场,大俯视远景的拍摄给人以旁观和审视这一切的感觉,画面的构图严谨而规范。俯拍阿德里安坐在钢琴凳上,人物的渺小与比赛的失败形成强烈的反差。而近景和特写则强调他面对巨大压力时内心的紧张。

在路上行走时,镜头光线的明朗,与室内空间的压抑气氛衔接非常到位,让观众的视觉得到一种平衡。站在门外与女主人对话的镜头体现了画面色彩平衡的处理。使画面更显严谨。短片开始时采用暖黄色色调,给人以唯美暖人的感觉。而当进入老妇人家中时,短片的色调转为灰暗,老妇人家中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配合了调音师高度紧张的心情,增添了短片惊悚的气氛。整个短片中多以测光为主,光比变化较大,冷暖光线,大块的黑白光线的对比使整个空间变得十分压抑,有助于叙事的推进。

画内空间和画外空间:在调音师进入老妇人家中开始调音时,有一个长长的内心独白镜头。镜头中阿德里安在前景调音,而老妇人站在后面的屋里,她的影子变化让观众看到她整理调音师的衣服的动作。老妇人的影子投射在画面中,恐怖的情绪增强。这一些列的镜头变化,都在诠释盲人调音师时如何一步步进行人性的沦陷,直到失去自我。

总结语

短片《调音师》虽然是一部紧紧十三分钟的影片,她运用较少的镜头,对剪辑视点的配置,来感受人性的形形色色。导演通过叙事上此起彼伏的轨迹,对阿德里安假扮盲人进行延伸,引人深思。表面看似平静,却早已为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埋下伏笔。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对影片中人性的营造,对影片中的人人进行审判。老妇人与调音师都曾经面临选择的纠结,逐步把自己推向人性的深渊,使自己处在精神上的两难。我们坚信,无论人的本性原来是怎样的,但是最终的方向一定是善良与向上。正如我们从小便能耳熟能详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而人性的善良与美好也最终一定能带给这个世界无尽的能量与希望。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阿德里安调音师老妇人
鞋子里的老妇人
调音师
看不见的隐形黑手
钢琴家和调音师
犯错的母亲
调音
一位老妇人和她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