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减化技术应用与效益评价

2015-05-30冯永斌陈海波叶建人

农学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效益

冯永斌 陈海波 叶建人

摘要:为了有效地控制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提高防治效益,保障稻米品质安全,通过采用重大病虫监测,运用高效、低毒农药和“一喷多防”、“一药多用”、“治前控后“技术措施,在早稻、连作晚稻、单季稻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纹枯病等4种病虫防控减化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早稻、连作晚稻和单季稻的防控减化技术区能有效地控制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纹枯病,农药品种数量减少7种,防治次数减少1-3次,农药折纯使用量减少46.10%-93.84%,产量增加2.23%-8.81%,经济效益明显。开展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减化技术应用,是实现了对水稻重大病虫害有效控制。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控减化;效益

中图分类号:S435,11,S48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asbl4110055

引言

温岭市地处浙东南沿海(121°9''50''-121°44''20''E,28°12''45''-28°32''2''),水稻是该市主要粮食作物,由于常年受稻飞虱——主要是褐飞虱[Nilaparvatal~gens(stal)]、白背飞虱[Sogatella frcifera(Horvath)]和灰飞虱[S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6n)],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螟虫——主要是二化螟[Chffo suppressalis(Walker)]和大螟[Sesamiainferens],纹枯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等的危害。2006年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提出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植物保护方针,同时提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新理。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纹枯病发生日趋严重,并呈混合发生态势大发生、大危害年份频率偏高,每年需要化学农药进行多次防治,既加剧了农药对稻田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增加了病虫抗药性的产生。二化螟对杀虫单、三唑磷的抗性水平达40倍以上、对毒死蜱22倍以上、对阿维菌素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毒死蜱及其复配剂对稻纵卷叶螟防效和保叶效果逐渐下降,应用阿维·氟虫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褐飞虱对吡虫啉高达814.2倍抗性、对噻虫嗪66.2倍、对噻嗪酮13.0倍、对烯啶虫胺尚敏感;井冈霉素防效逐渐下降。为了有效地控制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节次防治,高度重视稻田有害生物的科学安全防控,尽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障稻米品质安全。2011-2013年笔者以设定的病虫为靶标,按照防治指标,进行防控减化技术应用的探索,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减少防治次数,以期为水稻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绿色防控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分早稻、连作稻和单季稻。防控减化技术区:面积7337-14674m2,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纹枯病4种病虫作为全季防控的靶标,根据其发生和危害情况,在防治适期时喷施设定的对口药剂进行防治;对比区:面积1134-4002m2,在防控减化技术区周边选定2户农户,农户自主确定防治时间和防治药剂等,自行田间管理;不施药区:防控减化技术区中留出面积133-167m2,不喷施任何农药,作为病虫防治指标和效果等的评价。防控减化技术区和对比区除了随水稻生长而兑水量增加外,在耕作制度、品种、种植方式等一致。(1)早稻(2012年):试验设在该市大溪镇念母洋村,前作芋头,品种为‘嘉育253,5月1日机插移栽,种植密度21万从/m2,7月18日收割;防控减化技术区和对比区喷药器械为农友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每次防控兑水量相同,即每公顷兑水量450-900kg。(2)连作晚稻(2011年):试验设该市新河岸头村,品种为‘秀水09,8月2日手插移栽,种植密度31.5万丛hm2,11月20日收割;防控减化技术区和对比区喷药器械为市下SX—LKl6背负式喷雾器;每公顷兑水量:防控减化技术区450-900kg,对比区450-60kg。(3)单季稻(2013年):试验设在该市大溪镇殿下村,前作小麦,水稻品种为‘甬优6号,6月29日机插移栽,种植密度15万丛/hm2。,11月27日收割,病虫防治减化技术区施药器械水稻抽穗前用市下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抽穗后用浙江大农CU063WZ-TJ50担架式动力喷雾器,每公顷兑水量450-900kg;对比区喷药器械为天文牌TW-1601背负式喷雾器,每公顷兑水量450-675kg。

1.2防治原则与农药

根据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纹枯病等4种病虫发生特点,药剂防治技术上采取“治前控后”的防治策略,主治与兼治相结合,螟虫和稻纵卷叶螟卵孵至2龄高峰、稻飞虱2、3龄若虫高峰、纹枯病在病情激增前作为防治适期,重点做好穗期混生病虫害的主兼治。所用的药剂和每公顷商品用量见表1。

1.3调查方法

(1)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采取平行式跳跃取样方法,然后计算枯心率和单位虫量;其中螟虫每代二化螟危害稳定期后调查200丛中的枯心数和虫量;稻纵卷叶螟:每代主峰防治后7天调查100丛中的卷叶数和虫量。稻飞虱:每代主峰药后7天调查50的数量。

(2)水稻乳熟期,5点取样,调查25丛,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病情级数,计算株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3)防控减化技术区、对比区和对照区5点取样,每点5丛,调查每点的有效穗,再从中随机取100穗调查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测定千粒重,计算单位产量;实割产量:防控减化技术区3块、对比区和对照区共5块田用收割机进行田间实割测产。收割脱粒后的稻谷经除去粗杂质后称湿谷重量,将样谷折算成稻谷标准含水量(14.5%)的净稻谷重量。

1.4计算方法

株害(卷叶、发病)率=[受害株(叶、发病)调查株(叶)]x100%

病情指数={[∑(各级发病株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代表值)}x100

结实率=(调查实粒数/调查总粒数)×100%

理论产量(kg/hm2)={[(千粒重×单穗总粒数×结实率/100)/1000]×有效穗}/1000

防治成本(元)=农药成本+喷药人工成本

产值(元hm2=实际产量×稻谷价格(早稻按收购价2.96元/kg,连作晚稻和单季稻按当地市场价3.00元/kg)

经济效益(元/hm2=产值一防治成本一(劳务费+土地租金)(防控减化技术区、对比区和对照区成本相等)

2.结果与分析

2.1病虫发生情况

2.1.1螟虫主要是二化螟(一般占90%),1年发生4代,分别发生在早稻、早稻抽穗和单季稻及早插连作稻、晚稻穗期,特别是大发生的年份,对水稻的危害很大。

2.1.2稻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从外地迁入,发生期、发生量受迁入期和迁入量的影响;灰飞虱在本地越冬,发生量一般很少;白背飞虱和褐飞虱1年发生5-6代,白背飞虱主害代为四(2)~六(4)代,主害期为6月下旬至9月中旬,危害早稻、单季稻和连作晚稻;褐飞虱主害代为六(4)、七(5)代,主害期为8月下旬至10月中旬,对单季稻和连作晚稻危害极大,如果褐飞虱控制不好,晚稻后期会造成大面积的毁秆倒伏。

2.1.3稻纵卷叶螟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一样从外地迁入,1年发生5代,从5月开始至10月,发生的时间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接近,6-_9月是稻纵卷叶螟的主害期,即从早稻抽穗期一晚稻抽穗期。

2.1.4纹枯病常发性病害,一般发生严重。

2.2主要病虫的控制效果

综合表2、3可知,防控减化技术区的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在五(3)、六(4)、七(5)代发生量最大的峰(主峰)防治1次与不对比区前峰、后峰防治2次的虫量接近,损失率也较低,而不施药区的虫量均比较高,如单季稻五(3)代稻纵卷叶螟卷叶率11.66%、百丛虫量167条,连作晚稻七(5)代稻飞虱百丛虫量8760只,均远远超过了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为8.7条/百丛和稻飞虱治当代控下一代为100头/百丛,穗期为500头/百丛。早稻1代螟虫和单季稻的4代螟虫尤其严重,早稻2代(孕穗抽穗期)单季稻4代(孕穗抽穗期),对比区主治和兼治的控制效果不及防控减化技术区。纹枯病对比区中早稻,连作晚稻和单季稻使用井冈·蜡芽菌3000mL/hm2防治纹枯病,效果较差,株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高,防控减化技术区用肟菌-戊唑醇150-225g/hm2防治效果显著(表2-3)。

2.3产量影响程度

表4表明,防控减量技术区经济性状优于对比区,其中早稻有效穗增加26.25万穗/hm2。、千粒重增加1.07g,实际产量增加483.3kg/hm2,增率为7.25%1连作稻有效穗增加24.75万穗/hm2、千粒重增加0.17g,实际产量增加732.45kg/hm2,增率为8.81%1单季稻有效穗增加4.95万穗/hm2、千粒重增加0.27g,实际产量增加199.95kg/hm2,增率为5.38%。

2.4农药使用及效益

表5表明,早稻防控减量技术区农药成本比对比区高,但农药商品使用量比对比区下降61.22%和46.10%,经济效益仍达1131元/hm2。而连作晚稻和单季稻防控技术减量区每公顷防治次数均4次,农药商品使用量分别为2460.0g和3615.0g,折纯后分别为630.0g和1266.75g,经济效益分别为12415.5元和6370.5元,比对比区减少1次和3次,农药商品用量减少89.6%和84.4%、折纯减少93.8%和86.3%,经济效益分别增加2025元和1345.5元,农药减少的数量和经济效益比较显著。

3.结论与讨论

水稻病虫害的防控是一项贯穿着水稻整个生产过程,只有应用良种、合理耕作和科学肥水管理等农业措施的基础上,方可实现农药的减量。

本研究表明,运用重大病虫监测和组合高效低毒农药集成应用,是目前水稻病虫害防治上体现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的重要措施。(1)黄贤夫等认为正确制订防治策略、掌握防治适期、实行指标化防治是实施安全用药的首要原则,可避免盲目用药。所以要抓好药剂浸种、药剂拌种、化学除草的基础上,根据病虫测报情况,抓好分蘖始盛期至拔节期、孕穗后期、灌浆期这3个阶段主要病虫的混配兼治,是实现病虫害防灾减灾效果的关键技术环节。胡国宏等认为但如遇某单项病虫重发时,则应适时调整使用剂量或使用次数,关键要做好病虫害的“二查二定”。(2)张小岳等认为选用高效、长效药剂是实施减化技术的主要手段,可有效减少防治次数和农药使用量。组合高效低毒农药集成应用,关键环节与减化技术的高度结合,能够有效控制其主要病虫危害,减少防治频率和农药用量,促进控害增效。(3)科学用药、合理配方是提高防效、确保用药安全的重要保障,祝剑波认为选好目标农药和合理混配,用好“一喷多防”和“一药多用”的策略技术。分蘖始盛期至拔节期,在二化螟发生较重区域应以二化螟防治适期为主,混配兼防纹枯病和稻飞虱;在孕穗后期,应以稻曲病预防适期为主,混配兼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在灌浆期应以褐飞虱防治适期为主。选用农药产品时交替使用,既可延缓害虫抗性、提高防治效果,又可降低成本。

笔者对温岭早稻、连作晚稻、单季稻防控减化技术的试验,既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与为害,又保证稻米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应加大示范与推广力度。更应结合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绿色防控技术强调的是生态调控,不是装几盏杀虫灯、挂几块黄板的简单措施组合,也不是一味地不用化学农药。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很多,不可能把所有技术都应用到某种作物的几种病虫防控上,需结合实际,进行有机排列组合,应通过田间试验进行筛选经济、有效、科学、操作性强的集成技术进行推广应用,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水稻病虫害效益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可再生能源可以产生数十亿美元的健康效益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
“激健”在水稻病虫防治中的应用效果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策略
2013年衡阳市早稻重大病虫害全程用药技术试验示范
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组合拳”中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