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阁寺》中“火”意象的精神分析

2015-05-30陆怡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8期
关键词:金阁寺精神分析意象

陆怡

摘 要:三岛由纪夫是一个极具才华的作家,《金阁寺》不仅在三岛文学中,在日本文学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法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巴什拉的物质想象理论,主要以火元素为例,详细阐释三岛由纪夫《金阁寺》中关于“火”意象的精神分析,希望对《金阁寺》的解读有一个推进。

关键词:《金阁寺》; “火”意象; 精神分析

三岛由纪夫是日本文学界的怪异鬼才,他的小说中充满了对死亡的执着,对生存的困惑和对美的病态追求。《金阁寺》 是三岛文学中的最高水平,讲述了口吃青年沟口纵火烧毁名胜古迹金阁寺,以获得自由人生的故事。这是一部充满哲理的小说,其中出现了很多意味深长的意象,如鲜花、大海、小鸟等,而笔者选取“火”这个意象作为解读的切入点,是因为在小说《金阁寺》中,“‘火这一字眼共出现了104次”,①是小说中的核心意象。

提到火,就不得不提加斯东·巴什拉。巴什拉是法国二十世纪著名的科学哲学家、诗人,他的哲学思想对法国的科学哲学和文艺批评理论都发生过重要影响。在《火的精神分析》这本书中,巴什拉构成了一个以火为中心的诗意世界。

本文结合巴什拉的主要观点,侧重分析《金阁寺》中的“火”意象的精神内涵。

一、火的震撼

“火”意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巴什拉称为的形式想象的火,也就是具体的自然之火,没有蕴含任何隐喻和诗意。散步的学生吸烟时,火柴点燃的小火焰就属于此类,只是一种实物。巴士拉认为光是火的现象的精灵,除了“火”,《金阁寺》中与光亮相关的字眼也多次出现,比如“明丽的月光”,“雪白闪光的穗子”,“洁白闪亮的门齿”,还有沟口初见鹤川时的情景“他的白衬衫上映着树荫里漏射下来的朝阳”,这些同样是火的具象,或是作为环境的描写,或是衬托年轻人充满阳光和活力。总之,三岛没有它们用来引发进一步的想象。

另一类“火”的意象是指物质想象的火,它是对自然之火的升华,即精神层面的火,隐喻着人类的情感。具体来说,沟口曾梦见“脖颈生出了一个金光闪燿的圆圈,头颅后面全部都照在椭圆形的光圈里,越来越亮”, 这个梦中的金光闪耀的光圈其实是沟口希望成为金阁寺住持的野心。不仅如此,火化沟口父亲的火,烧毁金阁寺的火都是属于物质想象的火,暗示着三岛对美、对生死的体验。

二、火的遐想

在《火的精神分析》中,巴什拉提到了恩培多克勒情结,也就是关于火的遐想。“炉中火无疑是遐想的首要题材,是休憩的象征,使人安静休息。”②双肘抱着膝头,凝视这炉中跳跃、变化的火,“火让人产生变化的欲望、产加快时间的欲望、产生使整个生命告终、了结的欲望。”③炉中火扩展了人类的命运,它把柴火的生命与世界的命运连结起来。恩培多克勒情结把对火的热爱和尊重,与生的本能、死的本能结合起来。

《金阁寺》中有一段关于沟口父亲火化的描写,展现了恩培多克勒情结的发展过程。

点火了。为了住持的死,准备了充足的配给油,烈火反而迎着雨势,发出噼噼啪啪的炸裂声,越烧越旺。白昼里的火舌透过黑烟显现着清晰的影像。黑烟重重叠叠升起来,一股股吹向山崖。在这一瞬间,雨中惟有端丽的火焰闪耀,升腾。

突然,发生物体爆炸的可怕声响。灵柩盖烧得飞起来了。

沟口站在父亲燃烧着的棺木前,呆呆地望着跳动的火苗,这样的姿势与坐在炉火前沉思的梦想者的形象相似。此时,沟口已经进入了遐想的状态,他没有对燃烧着的棺木感到恐怖、悲伤,反而对它产生了一种唯美的感觉,火焰在闪耀,在升腾,人随着跳跃的火焰也在升华,在火的怀抱里,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与人的生命告别,进入幽灵的世界,所以,对于父亲的死,沟口没有过度悲伤。

三、火的毁灭

在《火的精神分析》一书中,巴什拉提到了火纯洁化的两大功效,一是除臭,这是纯洁化最直接的证明之一。火去除了令人作呕的味道,战胜了腐烂;第二个功效是分离材料和摧毁物质的不纯性,真金不怕火炼,经过火的冶炼,物质在纯洁性上取得了胜利。书中还提到,火驱走了土壤中的潮气,疏通了田地的孔道,能够让农作物更好地吸收营养,因而农民习惯用燃烧草秸的方法来肥沃田地。这样说来,火的毁灭是一种净化,一种重生。

在其他人的眼里,纵火犯沟口就如地狱里喷着火舌的魔鬼,他点燃金阁寺的火是罪恶的。而在沟口的眼中,自己点燃的火是可以净化金阁寺,纯洁一切的。 沟口的世界观是由父亲打造的,“打小时候起,父亲就常常跟我讲金阁的故事”,“地面上再没有比金阁更美的东西了。”在父亲的谆谆教诲下,沟口对金阁寺产生了无法比拟的崇拜,在见到真正的金阁寺以前,沟口早已幻想出了一个完美的金阁寺,金阁就是美,金阁是沟口所供奉的希腊神庙,坚不可摧。但当他真正的见到金阁寺时,他看到的金阁寺“只不过是一座陈旧而灰暗的小小三层建筑,屋顶上的凤凰看上去只能像乌鸦一般”,义满像“只不过是一尊煤烟熏黑的奇妙的偶像”,三层小楼各处都残留着金箔的痕迹,没有丝毫的美感。

而且,更重要的是在金阁寺的和尚生活也让沟口感到失望。金阁寺的住持原来不是一个正人君子,而是一个世故、伪善的人物。在接过沟口贿赂给他的两条外国香烟的时候,他已知晓香烟的来路不善,但却一直沉默,不去揭露沟口的恶行。当被沟口伤害的妓女来到金阁寺讨公道的时候,住持用钱来息事宁人,帮沟口掩盖罪行。母亲来看沟口时,不忘叮嘱沟口好好表现,一定要成为金阁寺住持的继承人,这是多么功利的入寺目的,沟口甚至怀疑,也许父亲如此期盼自己到金阁寺当和尚,也是此目的。因此,金阁寺根本就不是一个清净之地,里面也有尘世的勾心斗角,罪恶欲望,人性的阴暗面在此茂盛地生长。沟口热切地期盼战火摧毁金阁寺,毅然决然地放火烧毁金阁寺,就是想利用火来祛除金阁寺中的丑陋、肮脏和恶行,烧毁地上的不安宁,达到对金阁寺的净化,维护美的神圣和至高无上的纯洁。烈火中的金阁寺,三岛描写得很美,“金阁的上空像遍洒着金沙子”,金阁像一座闪着金光的小房子。当火烧毁了罪恶,善和美才能更好地生长。

“火”意象是解读《金阁寺》的重要线索,贯穿了整部小说。从火的震撼,火的遐想到火的毁灭,看似在靠近死,实则在靠近生,火毁灭了一切,可同时也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三岛在《金阁寺》的结尾,并没有设计沟口的死亡,反而在沟口在烧毁了金阁寺以后,决定“我还是要活下去”,这个结尾乍看出人意料,细想又在情理之中。

注释:

①张月,张阿莉.从火的意象看《金阁寺》的毁灭美学[J].名作欣赏,2012.9(105)

②加斯东·巴什拉.《火的精神分析》[M].杜小真、顾嘉琛.湖南:岳麓书社,2005,第9页.

③加斯东·巴什拉.《火的精神分析》[M].杜小真、顾嘉琛.湖南:岳麓书社,2005,第10页.

参考文献:

[1] 陈德文.《金阁寺》原文均取自三岛由纪夫.《金阁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5).

[2] 杜小真,顾嘉琛.加斯东·巴什拉.《火的精神分析》[M].湖南:岳麓书社,2005(10).

[3]张月,张阿莉.从火的意象看《金阁寺》的毁灭美学[J].名作欣赏,2012(9).

猜你喜欢

金阁寺精神分析意象
暴烈与美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金阁寺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