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英官方政论文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和翻译策略

2015-05-30舒艾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8期

舒艾

摘 要: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而中国的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的年度国情咨文分别是中英政论文中的典型代表。概念隐喻在政论文中无所不在,但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如中国与美国)对同一事物的隐喻概念可能有所异同。本文以中国《2014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2014年度国情咨文》为例,试图分析和对比两种政论文中的概念性隐喻以及产生差异背后的文化原因,最后为中国政论文隐喻的英译提出一些启迪和反思。

关键词:政论文;概念性隐喻;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美国国情咨文;隐喻翻译

一、政论文

政论文,即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它形式多样,范围广阔,一般都是以政治问题为中心的。西方政论文体的主要形式是公共演说,汉语政论文体由诸子百家的章、表、奏、启、议、对等形式发展到当代领导人讲话、报告、重要文章、宣言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隐喻及隐喻的翻译

传统语言学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但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尤其是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出版,隐喻被认为是人类思考和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政治作为人类经验的一个抽象而又复杂的领域,其概念化的过程离不开隐喻的使用。政治隐喻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要“通过提供一种方式,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形容各种关系、使抽象事物具体化并给复杂事物提供理解的认知框架”(Elena Semina,2008)。在政治家进行劝说时,他们往往将复杂的政治概念与人们耳熟能详的事物联系起来,暗示性地传递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本文在总结和分析近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中美政论文中的隐喻的同时,将二者进行对比,并简单分析导致异同的文化心理原因,希望对中国政论文英译时隐喻的翻译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2014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隐喻分析

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在世界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有了空前的提高,中国年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正是外界了解中国形势和政治主张的最权威的来源。《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特点是用词讲究分寸、庄重严谨、准确规范。

(一)“走路”的隐喻

1.中: 这将鼓励我们砥砺前行,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英: These achievements encourage us to forge ahead and make further progress.

2.中: 在优化结构中稳增长,在创新驱动中促转型,推动提质增效升级,为长远发展铺路搭桥。

英: And we also promote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course of carrying out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thereby raising the quality and returns of development, promoting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creating conditions for sustaining long-term development.

整篇报告中将发展经济视为在“走路”的隐喻非常多,笔者总结了一下全文有11处将中国经济方面的前进视为一个探索、求稳、发展、进步的“走路”的过程,每确定、颁布并执行一个新的经济政策就像往前走了一个新的一步,表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我们中国传统观念中的“脚踏实地”“稳抓稳打”“走好每一步”的观念。这一隐喻将“发展经济”这一抽象复杂的概念与“走路”联系起来,表明中国政府的态度是:发展经济需要一步步来,需要追求速度但也要注重安全,既要追求结果也要注重过程。

(二)“点和圈”的隐喻

3.中: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

英:Let us closely around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General Secretary…

上述例子在日常的政府工作报告的一个经典案例,其传递的意义是:中国是一个大家庭,而党和政府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其它各个民族、人民群众和军队都要团结在党的周围,紧紧团结在一起,听从党的指挥。这就像一个圈,圈内是一个点,这个点是圈内其它部分的核心。从这里可以看出党在中国举足轻重的地位,号召全民跟着党的脚步走。这暗示了忠诚于党的必要性以及安定团结的重要性,表明党和群众以及其它组织是领导与服从,点与圈的关系。

(三) 战争隐喻

4.中: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英:Reform has brought us the greatest benefits. China's reform has entered a critical stage and a deep water zone. We must rely fully on the people, break mental shackles and vested interests with great determination…

5.中:我们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

英:We will continue to fight poverty and prevent poverty from being passed to future generations.

在改革、贫困和污染方面,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引用了战争的隐喻。改革一直是中国十分重视的一方面,尽管改革路上有重重阻碍和困难,我们还是要努力克服,努力战胜这些敌人。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解决各类社会问题比喻成打一场仗,表明了政府在改革方面决心。

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有许多其他的隐喻,如:“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要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增强内需拉动经济的主引擎作用”“软着陆”等等。这些隐喻让庄严正式的工作报告有了一些色彩,不至于过于枯燥乏味。同时引用人们生活中一些熟悉的事物与原本复杂抽象的概念结合在一起,有利于读者的理解。

四、美国国情咨文

美国的政治演讲是政治家们用来表达个人观点和说服群众的一种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手段。由于政治演讲的语言通常比较晦涩,普通群众难以理解,因此政治家们经常使用一些方法来使得演讲稿简单生动,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以下是《2014年国情咨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隐喻用法:

(一)“投资隐喻”:文章中多处出现投资的概念

6.英:… and we can still do more to invest in this country's future while bringing down our deficit in a balanced way.

中:但我们依然能够为投资国家未来做得更多,同时以平稳的方式减少我们的赤字。

7.英:And since the most important investment many families make is their home…

中:由于很多家庭进行的最重要的投资就是他们的家……

经统计, “invest”和“investment”在全文中出现的频率共有11次,可见奥巴马政府将许多政策的执行都看成是一项投资。投资政策是西方经济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西方投资政策主要是为了扩大有效需求,并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密切结合。投资对于美国发展的重要性就等同于改革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投资带来成功的希望和美好的前景,鼓励美国民众积极支持这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二)“战争”和“战线”的隐喻

8.英:This is an edge America cannot surrender.

中:这是美国不能放弃的战线。

9.英:… a Jewish state that knows America will always be at their side.

中:任何一个犹太国家的人民都知道,美国将会永远跟你们一条战线。

以上例句可以看出,美国政论文中不仅将解决一些问题看作是一场战争,还更加注重划清战线。战线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不同的战场上,有不同的敌人和战友,认清盟友和敌人是非常重要的。有了盟友,在许多事情上便可以事半功倍。

(三)团队合作的隐喻

10.英:Tonight, I ask every business leader in America to join us and to do the same - because we are stronger when America fields a full team.

中:今晚,我邀请每一位美国的商业领袖加入这个团队,因为只有团结一致,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强大。

11.英:we'll invest in new partnerships with states and commun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in a race to the top for our youngest children.

在政策执行时,领导层和群众的关系是一种团队合作关系。第一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在执行商业政策时,是与商业阶层的团队合作关系。第二个例子中,在建设孩子的教育的事业时,与当地政府、社区也是要建立一种合作关系。双方合作,一直配合才能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可以说,这种是点与点或者圈与圈的关系。

(四)建筑隐喻

12.英:… and the project of our generation is to restore that promise.

中:而我们这一代的任务(工程)就是重建这一承诺。

13.英:massive shifts in technology and global competition had eliminated a lot of good, middle-class jobs, and weakene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that families depend on.

中:技术和全球竞争的巨大变化已经削减了中产阶级的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并削弱了中产家庭依赖的经济基础。

建筑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隐喻。Build一次在文中出现了15次,Foundation只出现了2次,在一些政策的实施上就如同在建造一个建筑,地基要打牢,建筑的每个部分都需要精雕细琢,具体到每个层次都要认真打造。

实际上,美国国情咨文中使用的隐喻还有很多,政治隐喻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 使一些复杂的政治概念和体系通过人们所熟悉的比喻及其映射而变得浅显易懂, 隐喻推论的使用能使政客的修辞和辩论更有渗透力和说服力,尤其是像国情咨文这样拥有广泛收视率的电视直播,有十分大的影响力,必然需要让演讲更丰富多彩,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感染民众的情绪。

五、《2014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与《2014国情咨文》中的隐喻对比及文化背景原因分析

根据上文对这两个文本中最常用的隐喻的总结和举例可以看出,二者使用的隐喻概念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一)战争隐喻

在对一些政策的执行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者其他一些社会问题上,二者都不约而同地引用了“战争”隐喻,将问题和阻碍比喻成战场上的敌人,将领导阶层比喻成战争中的领袖,并且暗示民众在对待这些问题时要主动出击不能坐以待毙。

但是,中美不同的是,美国在引用战争的同时,总不忘划清战线。正如上文所说的,在不同的战场上有不同的盟友和敌人。美国的单边政策,对武力和霸权的迷恋使美国涉足世界的几乎每个角落,无论是阿富汗、伊拉克、巴以、伊朗、朝鲜还是近年来新拉起的非洲战线、亚洲战线亦或是与欧洲外交和经济方面的战线,无一不体现美国政府“非友即敌”的原则。因此从国情咨文的“战线”隐喻中,我们就能看到美国的政策和文化上这种“拉战线”的影子。相反,中国“尚和”,善用怀柔政策,提倡构建多变关系,自然就不会出现战线这样的隐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族文化心理不同,自然隐喻也会有所不同。

(二)点圈的隐喻和圈与圈的隐喻

在论及政策的执行领导人和群众的关系时,中国的领导阶层是一个核心,各个民族人民群众像一个圈一样团结在这个核心的周围,而美国国情咨文中透露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合作关系,一种领导阶层与商界、教育界的团队关系。这个跟两国不同的体制有关,西方国家是联邦制国家,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两党制的政党制度,在许多问题的决策上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分歧很大,投票结果可能就决定了一项政策最后的成功与否。但中国是一党执政,最终的政策由人大代表投票决定,已经代表了人民的心声,因此就只需要在党的带领下贯彻执行。这样看来,点圈和圈圈的隐喻便得以解释了。

(三)“投资”和“走路”的隐喻

2014国情咨文将政策的确立和执行比喻成投资,但中国比喻成走路。实际上,隐喻使我们能以一种概念来表达另一种概念, 帮助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事物, 甚至帮助我们重新理解我们已知的事物。但在选择、突显来源域的某些特征时, 肯定会隐藏着该概念与该隐喻所不一致的地方。因此, 可以这样说在我们所利用的隐喻中渗透着我们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认知。就“投资”一词而言,投资的确可以带来美好的愿景和希望,但是也会存在风险和挑战,奥巴马引用投资一词,突出他想要表达的特点,但也隐藏了其它特点。而“走路”则显得更朴实一些。

六、对政论文中隐喻翻译的反思

翻译界对隐喻的更多关注始于20 世纪60- 70 年代, 其关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隐喻的可译性问题, 二是如何翻译的问题。关于隐喻如何翻译,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New mark ( 彼得·纽马克) 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并且提出了七种隐喻翻译方法,总结为隐喻翻译为相同的隐喻, 隐喻不能译成隐喻时则转换为意义。

根据以上理论,在政论文的隐喻翻译时我们也可以尝试将对应的中文政论文隐喻译为美国国情咨文中的隐喻,而若不能翻译时就转隐喻为意义。

(一)对于隐喻能译时

如上文的“战争”,由于两种文化对于战争的理解基本没有出入,那么中文的隐喻含义则可以原封不动地译为“battle”“fight”“war”等词。官方的《2014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文也是这样处理的。

(二)对于两种文化的隐喻有差异时

如“走路”和“点圈关系”的隐喻。例2)中铺桥搭路的隐喻转化为了“promoting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creating conditions”,爬坡过坎、换挡的隐喻都略去了,代以解释性的“the pace of economic growth”。而点圈关系因为跟美国的文化情况不符合,则也是解释性地转“喻”为“义”。

总而言之,“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 因为隐喻翻译给译者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 要么传递其意义, 要么重塑其形象进行完美的结合, 林林总总, 而这一切又与语境因素、文化因素密不可分”。(Newmark,2001:89-91)政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外宣,因此在进行翻译时,我们尽量要向目的语靠拢,以期获得目的语读者的最大理解。在中国政论文英译时,对于原文中出现的隐喻意象,我们应当先求证这种隐喻意象是否存在与英语文化背景中,如果有,可以以英语中对应的隐喻进行翻译,如果没有,则试图以符合英语习惯的形式将其解释性地表达出来。

七、结语

本文以最新中美政论文的代表《2014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和《2014美国国情咨文》为例,以《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隐喻概念为理论框架,详细地分析了中美政论文中最常见的隐喻,比较了二者在一些政策或问题方面隐喻概念的异同,并试图以中美文化心理和国家发展概况来解释这些异同。最后运用这些异同,结合实际例子,简要地为中国政论文隐喻的英译提出一些翻译方法与策略。期望本文能为政论文的隐喻研究以及隐喻的翻译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参考文献:

[1]Lakoff, G.&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 15-16, 34, 157.

[2]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89-91.

[3]彬康. 布什的战线究竟有多长 [J]. 时事快评,2005:23.

[4]刘庚. 隐喻政治与政治隐喻——以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推文为例 [J]. 怀化学院院报 2013 (12): 45-46.

[5]梁永康. 转“喻”为“义”:一种行之有效的政治隐喻的翻译方法——以《政府工作报告》中政治隐喻的翻译为例 [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10 (5): 134-136.

[6]双文庭,姜颖金. 论语篇隐喻在政论文中的作用 [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1): 129.

[7]袁静,郭建. 英语报刊政论文中概念隐喻特点与语篇连贯——以“美国债务危机”为话题的样本分析 [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3): 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