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骨的涵义

2015-05-30王肃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8期
关键词:文辞文意情思

王肃

摘 要:本文意图将目前风骨之涵义进行辨析。目前对于风骨的理解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风即文意,骨即言辞。第二类“情思”、“义理”说。第三类认为风骨是情辞的标准。第四类是“力量”说。

关键词:风;骨;辨析;文学理论

《风骨篇》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揭示风骨的来源、内涵以及风与骨之间、风骨与行文的关系。第二部分诚如黄侃《札记》中所言:“《风骨篇》之说易于灵虚。故首则诠释其实质,继则指明其径途,仍令学者不致迷惘,其斯以为文术之圭臬者乎。”虽然第一部分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意图使读者明白风骨之涵义,但是这些说法“易于灵虚”。这似乎是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主要路径,概念是解释不清楚的,但有途径,所以《神思篇》中有云:“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

到底什么是风骨,历来有许多说法。陈耀南先生在,《<文心>“风骨”群说辩疑》中罗列了六十八种对于风骨的解释,分为八类。第一类是以黄季刚在《文心雕龙札记》中提到的“风情骨辞”说为代表:“二者皆假于物以为喻。文之有意,所以宣达思理,网推全篇,譬之于物,则犹风也。文之有辞,所以据写中怀,鲜明条贯,譬之于物,则犹有骨也。必知风即文意,骨即文辞,然后不蹈空虚之弊。或者舍辞意而别求风骨,言之愈高,即之愈渺,彦和本意不如此也。”可见“风情骨辞”的粗糙概括本身并不符合黄先生的文意,只能说黄先生的文意也尚不明确,“文之有意,所以宣达思理,网推全篇……文之有辞,所以据写中怀,鲜明条贯”这里提到了思理、网推、鲜明条贯,可见“文意”和“文辞”这两个概念并不单纯。范文澜先生的说法是对其师说法的拓展。但黄先生的对于风骨的理解,确是从范先生这里被限制在了“风即文意,骨即文辞”的说法里,虽然范先生的注释里并没有明确指出,但细推之是这个意思。范先生认为文意主要指情志,而“风情气意,其实一也,而四名之间,又有虚实之分。风虚而气实,风气虚而情意实。”注释十二又提到“风“应“清”,清之关键在于意气峻爽。对“骨”的论述相对较多,主要是说“辞之端直者谓之辞,而肥辞繁杂亦谓之辞,惟前者始得文骨之称,肥辞不与焉。”

第二类是“情思”、“事义”说,具有代表性的是刘永济先生的说法:“‘风者,文之情思也。情思者,发于作者之心,形而为事义,就其所以运事义以成篇章者谓之‘风。‘骨者,树立结构之物,喻文之事义也。事义者,情思待发,托之以见者也。就其所以建立篇章而表情思者言之为‘骨。”这种说法将“骨”看成是文章的形,所谓“运事义以成篇章者谓之‘风”。可见“骨”和“风”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但这与《风骨篇》的原文是有出入的。《风骨篇》原文中“风、骨”各有标准,并不是一个达成而另一个自然有之的关系。

以上两种对风骨理解的阶段,还是将风骨直接与情、辞挂钩。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对于风骨的认识有了大的变化,认为风骨是情和辞的标准,是美学要求。代表性说法是周振甫的“风”是感动人的力量,是符合志(情志)气(才气)的,跟内容有关。……“骨”是对构辞的要求,用辞极精炼,才有骨。”此外还有风就是气韵生动,是对内容的美学要求。骨是指思想感情,是对引事引言的美学要求。这种对风骨涵义的提炼确是摆脱了原来的思维圈子。但说骨是思想感情,是对引事引言的要求,并不十分明确,甚至很含混。这里体现了文辞内容的依赖。细推刘勰文意,其中的“骨”绝不仅仅是指文辞,它对文意的思虑周全有要求,甚至对文章声音的谐律也是有要求的。既然概念的所指已然不明确,那么范畴也更加摸不着头脑。

第四类是“力量”说,代表是张煦侯先生的说法,他认为风是(情)力的要素,骨是(情)力在语言运用(辞)和文学创作上的形象化。”还有其他一些学者的说法,罗宗强:“风”是感情的力,“骨”是表现出力量的笔致。这种理解,先要引入一个现代美学的概念,它将文学创作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客观事物的存在,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及呈现在文本上的形式。“力量说”对“情力”解释的并不清楚,它到底是文章表现出的情力,还是作者本身的情,根据上面引入的概念这两种情应该是有区别的,一个是有物质载体的,一个还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是指文章中表现的情,那么这种“力量说”对风骨的界定就变得不明确;但如果是作者本身的情感,也就是还没有呈现于文本上的,这之间就跨过了文本实际呈现出的情感,这就有点荒谬了。

以上提到的这四类,是比较早,而且相互关系也比较紧密的生发,陈先生文章中还提到另外四类,基本都是跳出来这个框架的。但其实这种跳出也是相对的。最后要谈一下我个人的想法。根据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可以认为“风骨”并不仅指文意和辞,或任何一种物质载体的状态,而是一种凌虚的状态,所以有后来虚实的讨论,徐复观先生刚柔的讨论,以及认为风骨就是风格。这种状态,是一种更难达到的境界,正如《风骨篇》中提到的孔融,是人格和文章气韵融合的恰到好处,既不过于均衡,也不过于恣意,这才是风骨。至于风骨所指,首先要区别风和气,按范文澜注释二:“盖气指其未动,风指其已动。”气以作者的情感为载体,而风则以呈现于文本之上的情感为载体。风凌驾于情感之上,是感化人的表现。对此刘勰认为的这种感化人的表现是“意气峻爽”。对于“骨”的载体的理解则不应仅仅限制于辞,题材、结构、辞句、音律、文采等,骨是在分析上述这些物质要素时呈现出的与风统一的表现,二者有所侧重。

参考文献:

[1]陈耀南.文心 “风骨”群说辩疑[J].求索,1988(03).

[2]金庆国.文心雕龙·风骨 篇义析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6).

[3]刘勰,范文澜.文心雕龙注 [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文辞文意情思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十月情思
一本读不完的书
当归寄情思
丝路情思
浅谈对国家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写作教学方面的几点认识
咬嚼:让课堂建构更灵动
工筆文意之大化——关于田禾虎画风格元素特征的分析
表达准确,文意清晰
论中国古代戏曲史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