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国策》的史传文学性

2015-05-30黄辉鹏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8期
关键词:战国策文学性历史性

黄辉鹏

摘 要:《战国策》具有鲜明的史传文学特性。以《苏秦说秦惠王》、《张仪为秦破从连横》为例,从历史性、文学性的角度剖析其作为史传文学的特征。

关键词:《战国策》;历史性;文学性

一般来说,史传文学具有历史记载和文学渲染二重属性,由此它也就具有了历史和文学的二重价值,表现为史料的固化板滞(内容)与文学的灵动活泼(表现形式)统一。《战国策》在体现史传文学的属性方面具有典型性,笔者以《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张仪为秦破从连横》为例。

一、历史性

历史性,即作品题材是以历史事件为基础,是史传文学的首要特点。虽然《战国策》记录的事件不能等同正史,但是有正史为记的。

《苏秦说秦惠王》,出自《战国策·秦策一》主要叙述苏秦因游说秦惠王失败后被亲朋好友嫌弃,遂奋力读书,终掌六国相印,权倾诸侯的事。苏秦说秦惠王的事情被记载于《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乃西至秦。秦孝公卒,说惠王……於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出自《楚策一》,全文以张仪游说楚怀王的语言为主。而该事件被记载于《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楚怀王闻张仪来,虚上舍而自馆之……故卒许张仪,与秦亲”。

由《史记》的原文我们不难发现其核心内容与《说秦惠王》是基本一致的,《战国策》有着其历史题材性与一定的真实性。

二、文学性

文学性是史传文学的又一大特点,表现为叙述事件时运用了各种文学创作上的技巧和方法。而且大都是以说辞为主,叙事为辅。

(一)叙事

《说秦惠王》是这种类型的典例子,苏秦的游说辞占了很大的篇幅,但穿插着苏秦其他的经历,而这些不占主体的经历所体现出来的文学性质依然很明显。

1.故事色彩明显

按《史记》记载,苏秦本应是先因几次不知名的失败游说后再遭受家人嘲讽,接着奋而读书,最后才游说秦惠王的。在《苏秦说秦惠王》中,却人为地把事情顺序重新排列,写成游说秦惠王的失败才是苏秦落魄被耻笑继而发奋读书的原因,给读者以明确交代,使得故事清晰度更高。

此外,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文苏秦不得志时,“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文苏秦衣锦还乡“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之前妻子不迎接丈夫之后恭敬地侧目而视;嫂子之前不为叔叔煮饭之后卑贱地蛇行匍匐到跟前,父母不与儿子对话之后亲自郊迎三十里,鲜明的对比,赤裸裸的讽刺,“昔无大权无人问,今掌相印众人捧”。刻画出他们唯利是图、冷漠贪财的丑恶嘴脸,又隐含“因果报应”之理,让读者嘲笑之余又有快意恩仇之感。

2.注重细节描写

《史记》对苏秦游说失败的描述仅仅是以“秦惠王弗用”数字带过,而《战国策》中则加入了细致的描写“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犁黑”“归色”将苏秦游说失败后落魄不得志的神态都呈现出来;当苏秦功成名就回乡时,“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侧目”“倾耳”显示出妻子对苏秦的敬畏,“蛇行”“自跪”显示出嫂子的卑躬屈膝,连用四个动作描写,将亲属畏惧苏秦、卑躬屈膝的神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两处虽都是细节描写,但都是刻画人物的神来之笔。《战国策》较《史记》更为注重用细节去刻画人物,表现人物,而不只是单调地陈述事情始末。

(二)语言

而《战国策》作为一部侧重于展示纵横家的雄辩之才,口若悬河的著作,其对语言描写的力度远大于《史记》。

语言是《战国策》的核心部分,体现着诸多语言上的技巧。

排比、引用

《史记》对于苏秦游说惠王的语言仅有48个字,而《战国策·苏秦说秦惠王》中就有449个字,《史记》中对于张仪劝楚王与齐绝交的语言描写,只用了66个字,而《张仪为秦破从连横》却有1023个字。排比、引用的使用极其丰富,且对于典故、词藻的选择以及排比语势的运用皆妙至巅毫,文学性质明显。

“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这篇游说辞引用了神农、黄帝、尧、舜、禹、汤等人的典故,借古说今向秦惠王阐释兵家、霸道才是那个时代最适宜的选择;尔后用六个三字词排比批判儒家王道只会让教化不明,治理混乱,君主沉醉于巧舌之语,迷惑于善辩之词。语式排列整齐敷陈,冲击极具震撼力;语言说理递进分明,极具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 史记[M]. 长沙:岳麓书社, 2013:893.

[2] 刘向. 战国策[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8:33-36.

[3]韩蕾. 浅谈《史记》对史传文学的继承——以《战国策》为例[J]. 青年文学家,2012,14:247.

[4]陈力勇. 《战国策》人物语言艺术研究[D]. 上海:复旦大学, 2010.

[5]王小恒. 论《燕太子丹质于秦章》的史传文学特征[J].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12, 19(6):97-98.

猜你喜欢

战国策文学性历史性
南辕北辙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高枕无忧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
在层层深入中培养思考批判能力——以《战国策·楚策一·狐假虎威》教学为例
40年,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