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特色小城镇发展对策刍议

2015-05-30何选高

大东方 2015年8期
关键词:黔东南州发展对策

摘 要:从贵州省黔东南州特色小城镇发展现状入手,分析黔东南州特色小城镇存在的问题,探索特色小城镇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黔东南州;特色小城镇;发展对策

一、黔东南特色小城镇发展现状

1.合理定位功能,因地制宜发展

2013年,贵州省黔东南州按照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建设要求,结合山地特色实际,制定《黔东南州开展20个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20个特色小城镇的发展目标、建设项目、实施主体、资金筹措方式等内容,合力推进20个特色小城镇优先发展,将20个特色小城镇按照功能划分,其中龙场镇作为工贸服务型,兴仁镇、宣威镇、牛大场镇、下江镇为绿色产业型,敦寨镇、青溪镇、岑松镇、谷硐镇作为工矿园区型,旧州镇、台烈镇、肇兴乡、丹江镇、施洞镇、隆里乡作为旅游景观型,重安镇、水尾镇、忠诚镇作为商贸集散型进行,桐林镇、远口镇移民安置型。

2.强化规划管理,彰显龙头作用

按照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建设要求,黔东南州着眼优化城镇战略布局,壮大区域中心,完善城镇体系,积极推进所属行政区划的优化调整。按照同城化、乡镇“2合1”、行政村“3合1”的思路,努力构建“十城百镇千村”的行政区划新格局。

3.突出建设重点,快速推进项目落地

目前,黔东南州20个特色镇共启动建设项目88个,项目计划总投资34.6亿元,已完成投资23.4亿元。其中,3个省级示范镇启动建设项目40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1.2亿元,已完成投资8.15亿元;17个州级特色镇启动建设项目48个,项目计划总投资23.4亿元,已经完成投资12.2亿元。按照先基础后配套、先重点后一般的基本原则,分期分批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小城镇的服务功能和形象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4.加快产业发展,大力带动人口就业

2014年,黔东南州20个特色镇共启动产业项目82个,项目完成投资约13.88亿元,带动就业6.56万人,实现社会总产值81亿元。通过明晰小城镇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培育主导产业,支持特色产业,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小企业和家庭式作坊,推行家庭农产,引导和扶持城镇居民和农民进镇务工经商办企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带动了小城镇农民就业。

二、黔东南特色小城镇存在的问题

(1)规划引领不力,缺少对城镇发展定位的深度研究,总体规划欠缺个性和特色。作为特色小城镇建设直接依据的镇区控制性详规和公共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长期以来基本上是空白。

(2)基础设施落后,镇区与高速公路互通不多,镇区道路质量差,自来水厂设施简陋。20个镇大多数没有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收集系统,镇区也没有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同时,镇区绿化率普遍偏低,文化、教育、医疗、娱乐、购物等方面的优质设施很少。

(3)实力规模偏小,20个镇的产业超过半数未形成规模,效益不佳。国税地税方面,有10个镇超过千万元,5个镇低于800万元,1个镇不足500万元。镇建成区面积,只有5个镇超过5平方公里,有4个镇不足2平方公里。镇建成区人口,最多的有3万人,10个镇不足1万人,1个镇仅3000多人。

(4)管理能力偏弱,城镇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单体建筑与整体景观之间的辉映,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没有形成比较合理协调的格局。违法建设、占道经营、乱停乱靠等现象较多。

(5)体制机制不顺,用地制度方面,国有土地报批难、成本高,制约项目落地。农村非农集体建设用地和土地整治节约的用地指标相对集中用于小城镇开发建设、农民宅基地置换小城镇住宅小区及公用事业建设用地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财政体制方面,各镇每年保证基本运转的财力缺口在300万元以上,建设小城镇几乎成为“无米之炊”。镇财政捉襟见肘,州、县(市)财政如何支持尚无明确政策。投融资体制方面,全州没有建立健全吸引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的配套政策,也没有以土地和闲置资产支持融资的具体政策。

三、黔东南特色小城镇的发展对策

一是要统筹城乡规划,促进特色小城镇健康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推进特色小城镇发展的基本认知,要树立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成功案例,积极探索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改革与制度创新的办法。

三是要政策扶持,要让政府资源和社会资向倾斜。发展小城镇,推进城镇化,中央、省都有指导性、原则性的政策,州、县(市)要制定系统具体的扶持政策,形成一个完整的政策支撑体系。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经营机制下,通过政府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实行项目招商引资,可以筹集大量的建设资金。

三是要把握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城镇化的本质,既是各级政府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不断向农村提供的过程,也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发展过程,也是城乡社会公共管理层次与管理网络不断构建的过程。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及其先进文化形态不断向农村流淌,与农耕文明不断融合的过程就是人的城镇化过程。

四是要把握小城镇建设完成的三大改变:①改变以往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农村地区聚落方式,重构和优化城乡空间聚落形态,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县城、重点建制镇、特色小城镇、一般镇和中心村为核心的城乡居民点聚落体系;②改变以城市为主、为重的公共服务布局模式,形成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的制度机制,形成以小城镇为核心的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中心服务圈;③改变乡村地区以农事为主的社会管理模式,探索新型城乡社区的市民社会管理方式,形成依托小城镇和新社区的城乡统一协调的社会管理体制。

五是要把握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①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②生态宜居、和谐发展;③农民工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④空间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高端化;⑤基础设施现代化、城镇管理精细化。

总之,在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黔东南州要着重思考新型城镇化的生长点,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突破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着力点。

作者简介:

何选高(1963—),男,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教授,研究方向:西部地区经济社会问题。

(作者单位: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

猜你喜欢

黔东南州发展对策
民居摄影
捕鱼节上捉鱼忙
补妆
黔东南州广场体育文化探析
新余蜜桔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基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LED照明系统研究
关于促进黔东南州微型企业发展的研究
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与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