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让劳动教育流于形式

2015-05-30王灏

广西教育·B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观念子女课程体系

王灏

近日,教育部联合多个部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在中小学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地方和学校可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学校要安排劳动家庭作业,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

长期以来,劳动与技术或与劳动相关的课程在课程表中都有安排,特别是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教育部也曾多次发文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然而众所周知的是,劳动教育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不仅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而且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不断减少,劳动意识缺乏,进而产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从学校层面讲,大多数学校在教改背景下仍受应试思维桎梏,以成绩论英雄,劳动课程的课时大多被其他学科占用,场地及设备配比不足,这些使得劳动教育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从家庭层面讲,家长将子女视为掌上明珠,宠爱有加,不愿让其劳动,更有甚者,以成绩为借口抵触任何必要的劳动。从社会层面讲,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不断蔓延,并逐步侵蚀中学生的思想,使得体力劳动与生产劳动不断淡化。

劳动教育是教育中的永恒话题,也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节。在学校教育中积极推行劳动教育,是学校和教师教育职责所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劳动教育的开展,面临着诸多的现实困境和观念误区。虽然教育部文件中对劳动教育的开展及评价做出了比较明确和详尽的解释,但一旦到了现实操作中,就极有可能走形变味。也就是说,一定要警惕劳动教育入档案成为又一种“造假教育”。因此,要避免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疲于应付,要从改变劳动教育观念、完善劳动课程体系两方面出发,结合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等多方力量,創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首先,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要使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首要的则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并不简单地指洗衣、做饭、扫地等具体事务,而是指创造价值的手段,是对知识的躬身修行。那么,劳动教育的意义也就在于让学生用身体丈量物理和心灵的世界,重塑勤劳最美价值观。

其次,完善劳动课程体系。劳动教育是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强调动脑与动手、实践和体验相结合,任何学习者都不可能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熟练的劳动操作技能和情感体验。因此,劳动教育的开展应该以“做中学”和“学中做”为基本特征,师生共同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和要完成的任务等真实劳动项目,进行包含操作、设计、体验、探究、创造等在内的学习过程。完善的课程体系理应包括充足的课时、合理的教材、专业的师资、合理的评价制度等。就劳动课程体系而言,也应保证充足的课时,至少保证劳动教育课时不被其他课程占用;编制内容恰当且与时俱进的教材,将正确的劳动观念植入课本;建立专兼结合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师资队伍,体现课程的专业性;在对劳动教育进行评价时不仅对劳动次数、劳动时长、劳动效果进行评价,还要重点评价劳动态度,以求更真实地反映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效果。

最后,劳动教育需要家庭和社会等多方参与。劳动是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法宝,学生在社区和学校中的劳动体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今后对职业的选择,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会影响其人生的价值观和幸福感。因此,劳动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与社区教育相结合。从家庭层面而言,家长应鼓励引导子女主动进行劳动、快乐劳动;教会子女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懂得尊重劳动;不要只简单地在意子女的学习成绩,而要更关注子女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正确人格的塑造。此外,劳动教育也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源加入,劳动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学生往往在体验真正的社会劳动过程所得到的锻炼最为明显,因此社会中企业、组织、团体等应担负起这份责任,主动与学校进行合作,定期地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机会。对于政府来说,也应加大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建设更多类似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青少年劳动体验营的劳动教育场所。

劳动课是一门综合素质教育课,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学生的劳动素质短板,还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念。然而劳动教育如果仅仅停留在课程表上,或流于形式,则不仅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会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陷入困境。

猜你喜欢

观念子女课程体系
维生素的新观念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健康观念治疗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