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干部“新十怕”

2015-05-30梁江涛

党员文摘 2015年8期
关键词:基层干部决策领导

梁江涛

笔者曾在十年前写过基层干部有“十怕”,现在基层干部又有“新十怕”。

一怕“拍脑袋决策”。“领导一动,河工重弄”“拍脑袋决策,拍胸脯实施,拍屁股走人”,成了盲目决策最为形象的写照。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一旦铺了摊子,就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成为“败家工程”,而且“击鼓传花”,扔下烂摊子,新官不理旧政,白白浪费公共财政。被老百姓吐槽的是调走升迁的领导干部,但基层干部是执行者,且很少变动,往往受拖累,遭群众白眼,甚至要为烂尾工程背黑锅、擦屁股。

二怕“伪调查研究”。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洗礼,随机选点,不打招呼,不要陪同,领导干部深入困难多、情况复杂、交通不便的地方开展调研,渐成新风。但仍可看到一些领导干部下基层需层层陪同,路线、对象早就圈定,只是走马观花,上上镜头。领导干部“驾到”的通知一到,基层忙成一团……领导干部“被导航”“被调研”,看到的是精心准备的“盆景”,下级背台词报喜不报忧。

三怕“一年早知道”。过去有种说法:“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现在“模糊统计学”仍有市场。11月份刚过半,上报全年总结的通知就到了。实绩指标咋办?匡算一下。12月份日历尚未翻过,各种考核的表格就要填报了。一些上级部门给出的说法是“凡事有个提前量”,可基层颇费心思,报多了认起真来担责任,报少了影响上级领导业绩。

四怕“无官不腐论”。诚然,只要有权力,就有腐败的可能。在强劲的反腐势头下,“老虎”应声倒下,一批“苍蝇”也相继被拍,这本是大快人心的事。但“无官不腐论”,让基层干部很委屈。搞腐败的毕竟是少数官员,不能以偏概全啊。

五怕“媒体来找茬”。接受舆论监督,基层干部也不例外。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负面事件,某些领导早就躲得无影无踪,让基层干部“短兵相接”。基层干部在与记者打交道的过程中言语稍有不慎,见诸报端,就会成为直接责任人而充当“替罪羊”。还有少数媒体的黑心记者,拿捏基层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曝光、上网为要挟,间接或直接敲诈钱财,让基层干部伤透脑筋。

六怕“客串式观摩”。基层干部面临知识半衰期,非常渴望“充电”再学习。但时下的很多培训不是按照基层需要而设置,往往是上级早就列入计划而组织的,花了时间,拿了本子,对实际工作却缺乏针对性。还有组织外出观摩学习,往往成了“串门式”交叉考察,今天你到我家,明天我到你家,走一圈,与需要学习的目标八杆子打不着。

七怕“招商突击月”。“当官不招商,不如回家喝粥汤”。在县域竞争中,招商引资目前仍是一些地方的第一要务。考核上不仅拿职位是问,还与工资挂钩,年底完不成任务就扣工资。

八怕“捆绑带连坐”。越是有难度的工作,基层干部压力越大。因为上级往往在责任上搞连坐与捆绑。如动员拆迁户采取“包户制”,不签字不撤人。

九怕“跳起摘桃子”。指标管理、目标考核是正常的,但不能“指标满天飞”,硬性下达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指标。有些突击性任务,有高指标,却无授权、无依据、无经费,让基层干部很纠结。一边是压力山大,一边是群众怨言,基层干部受的是“夹板气”。

十怕“求人潜规则”。基层干部有较为普遍的感受,就是到上级部门办事磕磕碰碰。门好进,脸好看,就是事难办。职能部门不是照本宣科,捧出条条框框,就是办事迟缓,你急他不急。

(牟大裕荐自《群众》2015年第3期)

猜你喜欢

基层干部决策领导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2016重要领导变更
领导致辞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