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孩子们的巴赫》看隐喻的文体价值

2015-05-30李珊孙景美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隐喻

李珊 孙景美

摘 要:文学语言中的隐喻,不仅是修辞学上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构成文体风格的重要特征。在澳大利亚当代小说《孩子们的巴赫》中,女作家海伦·加纳运用音乐、宠物、梦境等一系列意象,对主人公雅典娜的女性意识和心理活动作了淋漓尽致的描述,也对塑造人物性格和表现作品主题具有重要的文体价值。

关键词:孩子们的巴赫;隐喻;文体价值

一、隐喻与文体

隐喻是在文学文体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之一。隐喻(metaphor)来源于希腊语,本义为transport(运输),指一个领域中的词被转用在另外一个领域中。简言之,就是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本体是通过喻体的形象来表达的,和明喻不同的是它没有喻词。隐喻的实现要求本体和喻体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是隐喻产生的根据。

语言学家胡壮麟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可以作为文体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曾明确指出,隐喻是构成文体风格特征的一个要素,可以描写新的、几乎难以描写的经验和思想,使看似互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建立新的联系,有时还能产生喜剧效应,甚至表达逻辑上看来是不可能的超现实主义的幻想。《孩子们的巴赫》是澳大利亚当代女性作家海伦·加纳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在小说中大量运用了隐喻的修辞方法,不仅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也可以增强言辞和语句的文体效果。

二、《孩子们的巴赫》中的隐喻及其文体价值

在《孩子们的巴赫》中,音乐极具隐喻性。小说中,每个人的生活都与音乐息息相关,但音乐对于他们的意义却各不相同。对于德克斯特来说,音乐是象征其高雅品味和小资生活的标志;对于雅典娜,音乐是点燃其内心的激情、开启她自由之路的钥匙;精通音乐的菲利普将音乐视为施展个人魅力、招引女性爱慕的手段;生活随性的伊丽莎白则将音乐看作娱乐方式,同时也是谋生的技能;而对于小比利,对音乐的感悟是他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总之,音乐是一种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媒介,也是作者阐释其主题意义的表达方式。

“兔子”是小说中另一个具有隐喻性的意象。作为宠物的它,虽然衣食无忧,但是总被囚禁在花园里,供人观赏和玩乐,毫无自由可言。雅典娜同情兔子,要求将它放生,其实喻示了她自己和兔子的命运有着惊人的相似。她自己不就是丈夫德克斯特养在家里的“兔子”吗?没有自由,没有话语权,活动范围只限于家庭,即使饭后散步也是在德克斯特的陪伴和保护下进行,这与兔子的角色有什么两样呢?所以,她懂得兔子的悲哀,懂得那种追求自由的渴望。将兔子放生的行为,不仅仅是因为她心地善良,更重要的是,这是她自己心声的表达,是她对自由的渴望得以释放的途径,是女性不愿被束缚的体现。

地名在小说中也具有隐喻性。德克斯特与雅典娜夫妇住在Bunker街(33),正如这街道的名称所暗示的,他们的家如同一座“碉堡”:封闭、保守、又难以攻破,这个家坚定地维护着以德克斯特为中心的男性地位,让雅典娜处处感受到作为女性的卑微和压抑。她默默地料理家务、照看孩子,听德克斯特的吹嘘,还要忍受他的鄙夷。当雅典娜只能弹奏一些简单的巴赫小序曲时,德克斯特竟当着很多宾客的面嘲讽道:“You ought to practice when youre the only one home. Its a bit dreary having to listen to someone picking their way through those pieces.” (你最好在家中无人的时候加以练习,听你弹琴真是让人感到乏味)。

此外,小说中不止一次对雅典娜的“梦”进行描述,这也绝非偶然。例如,当雅典娜午夜从酒吧回来后,作者这样描述道:“雅典娜睡了,她梦见自己在花园里,在广阔平坦的草坪上,望着从杨树上凋零的落叶漫天飞舞。她看着它们上升,在空中盘旋,又有秩序地落下,升降循环反复,姿态丰富多样,展现出其应有的俏丽和迷人。”心理学家早就证实,梦往往是人基于现实的思想反映,这里“美丽的花园”、“广阔的草坪”、“飞舞的落叶”等梦中的意象展示出雅典娜从酒吧回家后内心仍波荡起伏,不能平静,她开始幻想一种更浪漫、富有激情的生活,这反映了她在遇到菲利普之后思想上的重大转变。在她的梦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就连小小的落叶都有着舒展自己的空间,散发出它应有的活力,何况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呢?难道身为女性的她就不能有自己的自由和追求吗?正是运用梦的符号,作者更加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女主人公的思想活动和内心需要,反映出雅典娜表面上“一潭死水”,可内心深处对自由、对爱情有着强烈的向往和追求。梦的意象增强了作品的意境,扩展了文本的表现力,也是女主人公雅典娜自述心灵的依凭之物。同时,梦的情节设计加强了作品的变异性和神秘色彩,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吸引力,扩大了作品的审美空间。

三、结语

在小说《孩子们的巴赫》中,通过“音乐”、“兔子”、“全家福”、“梦境”等一系列的意象描述,隐喻及其文体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我们在欣赏一部文学作品时,不仅要理解其文本内容,更要欣赏它的隐喻之美,并从内心深处去感受它带给我们的感情力量,领悟它对于塑造人物性格和表现作品主题的积极意义。

參考文献:

[1] Helen Garner, The Childrens Bach. [M].Melbourne: McPhee Gribble Publishers, 1984.

[2]方红.《孩子们的小屋》:一部女性主义小说[J].当代外国文学,2002 (1):129-133.

[3]刘世生,朱瑞青.文体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朱晓映.复调的呈现——《孩子们的巴赫》中的人物关系解构[J].当代外国文学,2008(4): 114-119.

猜你喜欢

隐喻
汉韩“风/바람”的隐喻对比研究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隐喻手法帮你理解词义
电影的隐喻本质
“足”的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兼评Charles Forceville 的隐喻研究
从“隐喻意义”的流变看尼采和德里达的隐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