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德统一前“弗里克事件”

2015-05-30刘振修

蓝盾 2015年9期
关键词:经济部长弗利拉姆

刘振修

弗利克出身于农民家庭,曾在一个小钢铁厂里当过会计员。当会计的经验使他学会了精打细算。结婚后,他用妻子的嫁妆和自己的积蓄买下了一家钢铁公司的股权,于是很快便当上了老板。弗利克虽然当上了钢铁公司的老板,但他倾心于股票市场,他的事业是靠炒股票而发展起来的。精于算计的弗利克密切关注股市,几年后,德国鲁尔地区一带的大部分中坚钢铁企业已全被他吞并了,摇身一变,炒股者成了德国的“钢铁大鳄”。

当时,德国有两家庞大的财团:克鲁普和赛斯森。弗利克很清楚,要想自己不被这两家财团吞并,除了在管理上下工夫外,还必须同德国上层人物建立关系。所以,从20年代起,弗利克便开始走“上方路线”,大力资助他的代表势力。在德国政坛上,他大把撒钱,把自己的代理人扶上马。在他的资助下,先是切尔执政,后是兴登堡元帅出任总统。再到后来,即使是臭名昭著的纳粹党也得到过不少弗利克的捐款。弗利克的财势也因此开始和那两家大财团相颉颃,逐渐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1933年希特勒上台,纳粹党开始执政德国,弗利克对这位纳粹头子的资助更是不遗余力,每年资助的款额不下10万马克。但横行一时的希特勒终于垮台,弗利克也被告上了纽伦堡军事法庭,最后被判了7年大狱。他在纽伦堡法庭受审时,是这样解释他捐款给纳粹党人一事的:“我认为政治保险对本人当然是有利无弊的。”这透露了他的实用主义生存哲学。老谋深算的弗利克早就预料到他会受到指控,所以,他在希特勒垮台之前,就将名下的财产分给了两个儿子奥图·厄恩斯特·弗利克和弗里德里克·卡尔·弗利克,自己只留下了10%的股权。

1951年弗利克刑满释放,他抖擞精神重整旗鼓,很快又恢复了公司原貌。不过,当时西方很多国家的资本家对弗利克集团的垄断深为不满,纷纷提出要控告弗利克。“你不能同时拥有钢铁和煤矿两个企业,你必须从中选择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段时间内各国都在尽快地恢复发展本国生产,煤炭工业非常吃香。但是头脑精明的弗利克却另有打算,他毅然放弃了煤炭业,集中精力搞钢铁业。事情的发展再次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不久以后,弗利克不惜重金,购买了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的大部分股票,又收购了诺贝尔工厂,他转而大量投资军火工业,经营化学、造纸和机器制造业等。这时候,他的两个儿子已经长大成人,弗利克家族形成了“三巨头”的局面。后来,次子卡尔·弗利克渐露锋芒,控制了该集团67.5%的股票,长子则于心不甘,另谋发展,于是离开了弗利克集团。

次子卡尔·弗利克秉承了父亲的精明,同老弗利克一样,也是一位善于理财的老板,不过小弗利克的商业手腕似乎略胜老弗利克一筹。

1984年,小弗利克当时57岁,就已经成为联邦德国首富,家产估计约有60亿马克。他旗下的弗利克康采恩集团是联邦德国最大的私人控制的集团,国内外有职员约15万人,资产涉及钢铁、汽车、机器制造、军火、化工炸药、造纸、运输、保险等行业,被称为一个能买下整个联邦德国的“工业帝国”。其中,由它控制的主要企业弗尔德尔勒集团是欧洲最大的造纸公司,布德鲁斯集团是欧洲最大型机器制造公司之一,诺贝尔集团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的主要炸药供应厂家,克劳斯·玛菲集团生产的“豹式11型”坦克,性能好,质量高,是北约组织成员国的主战坦克,有世界“坦克之王”的美称。

在扩大其生产经营范围的同时,小弗利克也没忘记同上层搞好关系,他千方百计地在政府部门内部安插自己的内线,搜集政府的最新经济情报,并同政坛红人往来密切,对那些可能平步青云的政界人物更是百般拉拢、利诱和“培养”。比如财政部长弗里德里希,据说早在他在莱茵兰—法耳茨州农业部供职时就被小弗利克一眼“相”中,特地资助他去进修演讲,以培养他日后作为一个政治家所具备的演说能力。果然,此人后来当上了部长,对小弗利克自然感恩戴德,于是高抬贵手,为弗利克集团逃税大开方便之门。

小弗利克慧眼识珠,他看好科尔是位政坛黑马,对他百般巴结。在科尔担任总理前的1974年至1980年期间,弗利克集团先后11次向科尔“捐款”62万马克。更有甚者,弗利克集团不择手段,以重金为动力,劝诱基民党主席巴策尔把该党主席一职让给了科尔。投桃报李,作为答谢,弗利克集团在1973至1982年间,向在法兰克福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巴策尔提供了“顾问费”170万马克。弗利克集团的政治“捐款”额愈送愈大,范围越来越广,由于几乎所有的政党多少都得到过好处,所以,各政党均心照不宣。

虽然庞大的弗利克集团够小弗利克忙活的,但他并没有忘记每年到风景秀丽的法国地中海沿岸去住上一段时间,在恬静的地方休憩一番。他出入乘坐的是防弹高级轿车,周游世界坐的是价值800万美元的豪华游艇,空中观光驾驶的是特制的直升机。小弗利克住的房子像一个防核的隐蔽所,有3层房顶,窗户玻璃是防弹的,他身边常有保镖20名。小弗利克的名字在任何地址簿上都找不到,世界各地的豪华公馆别墅上也不标他的名字。小弗利克,这位被称为能“买下半个德国政坛”的巨富出生于1927年,2006年去世,随后他的尸体及棺木一同被盗。警方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抓获6名盗墓者,盗墓者称,这么做是认为墓穴里可能藏有价值连城的陪葬品。

弗利克康采恩集团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大规模地向各政党及有关人士“捐款”,但是,这些做法在当时谁也没有追究,直到80年代初才有人出来过问。

1981年底,联邦德国司法人员和国库稽查员根据经济部长拉姆斯多夫的秘书的揭发材料,对几百家公司进行了一次税务大检查,发现了许多公司都有不同程度的漏税情况。弗利克集团也开始受到漏税的怀疑,后经调查发现,该集团漏税与波恩当局一些政界人士有关,他们为弗利克集团的逃税漏税开了绿灯,漏税额竟高达数亿马克。

1982年2月26日,联邦检察院宣布经济部长拉姆斯多夫等因受贿嫌疑而正式受到调查,依据是拉姆斯多夫本人从自民党内得到弗利克集团贿赂37.5万马克,因而作出该集团出售奔驰厂股票所得的19亿马克可以免税的决定。1983年5月,联邦议院成立了“弗利克事件”调查委员会,11月29日,联邦检察院经过一年的调查,正式对拉姆斯多夫提出起诉,指控他曾接受弗利克集团的巨额贿赂。这一天,被要求出庭作证拉姆斯多夫是否接受过贿赂的证人多达140人,其中包括总理科尔、外长根舍、前总统谢尔、巴伐利亚州州长施特劳斯等,这些政府、政党重要人士均被要求以证人身份出庭。检察院起诉拉姆斯多夫的决定宣布后,被告立即予以否认,拉姆斯多夫说他在任经济部长期间“从没接受、要求或得到过”弗利克集团的“一个马克”。政府发言人伯尼施也对检察院起诉拉姆斯多夫表示震惊。各政党看法不一:基社盟拒绝表态,自民党表示继续信任拉姆斯多夫,反对党社民党等则要求他立即辞职。科尔总理认为检察机关对拉姆斯多夫的调查和起诉的方式是一种“奇怪的做法”。他为此对要求拉氏辞职的反对党议员挥动着手臂、扯着嗓门说:拉姆斯多夫是一个“正直的人”。有人称受贿必须从主观上去深究,他们收受“佣金”的目的是为了用来充实各自所属政党的经费,给自己所属的政党筹款,这在联邦共和国里已经成了一种无法分辨的事了。在这个问题上难道应该让某一个人去为所有的人当替罪羊吗?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行贿受贿损害了党和其领导人的声誉,也败坏了社会道德。

由于“弗利克事件”涉及面广,各政党和集团出自各方面的利益,不愿相互揭穿对方的隐私,“生怕会动摇这个国家的民主基础”。所以案发后,各方都在自圆其说,只是新闻舆论不依不饶,有些幸灾乐祸,趁火打劫而已。

据内部消息透露,弗利克康采恩集团丑闻真相难以揭开的原因,除了各政党出于各自利益相互包庇以外,还与弗利克的管家、该集团会计主任鲁托夫·迪尔脱不开干系。迪尔在弗利克集团已经服务了20多年,处理账目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把账目分为公开和秘密两种,秘密账目上记录有各次的“政治献金”,存藏秘密账本的保险柜就放在杜塞尔多夫市的德意志银行里。没有想到,这些保险柜终于被打开了,秘密账本变成了公开账本。秘密账本上列有:向基督教社会主义联盟党捐款1500万马克、自由民主党650万马克、社会民主党430万马克;给联邦德国总理科尔66.5万马克、社会民主党主席勃兰特19万马克。另外,还有外交部长根舍、联邦总统魏茨泽克、基社盟主席施特劳斯和议会党团主席德雷格尔、前联邦总统谢尔,他们收受贿赂款额数万马克不等。

各位政界要人榜上有名,铁证如山。而且,收受弗利克集团贿赂的远不止这些人。据一些局内人揭发,每隔数个星期就有人向报界透露这家集团进行政治贿赂的新材料,这使得涉及这桩丑闻的人愈来愈多,其中有:联邦议院议长巴策尔被指控接受弗利克集团贿赂款170万马克,经济部长拉姆斯多夫13?郾5万马克,德累斯顿银行行长、前经济部长弗里德里希37.5万马克,被揭发者众多,不胜枚举。按照法律,收受贿赂是违法的,然而,这些人拿了钱却心安理得,他们认为政治家接受商家的“捐款”,以资助他们的政党并没有错,如果再把这些“政治献金”清清楚楚地做了呈报,那说明不是贿赂,实际上也不算是非法的。但也有人认为这纯粹是为自己开脱,逃避责任。孰是孰非,莫衷一是。倘若受贿者有理,那么他们只是待价而沽、可以任人收买的一种“资本”。

1984年6月,波恩地方法院决定开庭审理拉姆斯多夫受贿案,拉氏被迫辞去经济部长职务。11月,联邦议院议长巴策尔也被指控与弗利克集团有关系,收受该集团“顾问费”170万马克。巴策尔对此矢口否认,但他无法承受对他的压力,已经不能继续主持议会工作,也于11月25日辞去他的议长职务。又过了近3年,案情调查仍进展缓慢。波恩地方法院于1986年2月正式宣判,前经济部长拉姆斯多夫的受贿罪不能成立,但法院认为拉姆斯多夫在弗利克集团逃税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被判处罚款18万马克。同时宣判前经济部长弗里德里希共得到37?郾5万马克的受贿罪也不能成立,但同样因为弗利克集团逃税帮了忙,因而被罚款6?郾15万马克。

波及联邦德国政坛的“弗利克事件”沸沸扬扬闹了几年,处理的结果却是有惊无险。但自民党人士对法院关于处理弗利克集团一案和对拉姆斯多夫的判决却表示满意,社会各界对该案的关注也逐渐淡忘,历时7年之久的“弗利克事件”终于画上了沉重的句号。

(摘自《文史天地》)

猜你喜欢

经济部长弗利拉姆
翩迁起舞弄清影——央今拉姆小说论
比弗利山丘庭院
《威弗利》的地点记忆与政治想象
试述拉姆拉措观湖现象的形成
你好,岁月
杰克·吉伦哈尔比弗利山庄不够味
见与不见
天堂的路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