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新变

2015-05-30乐晶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民间文学民间故事遗传

《周礼》言:“知者创物,巧者术之、守之,世谓之工。”其中“知者”是文化的创造者,而紧随其后的“巧者”则是文化的继承、加工和传播者,即所谓的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门类之一,以个体“人”为载体进行口耳相传是民间文学传承的主要方式,因此,民间文学的承续实际上是人际交流与人际关系的映射。

一、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特点

从学术概念上理解,民间文学传承人“应是具有传承能力,直接参加传承活动,并且具有传承史的民间文艺活动分子”。而从广义上理解,民间文学传承人包括所有参与保存和传承民间文学的人。前者可以被称为“重要传承人”,一般是具有较高民间文学讲唱才能的民间故事讲述家和民间歌手,而后者参与保存和传承民间文学的个体范围较广,并没有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被界定为“一般传承人”;相比民间文学传承人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甄选涉及国家公共政策,对传承人的认定数量、认定程序、传承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没有重要和一般之分,非遗传承人的认定更强调“代表性”,是指“那些直接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且有突出成就,并愿意将自己所知道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原汁原味地传授给后人的某些自然人或群体。”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可以说是民间文学传承人与非遗传承人概念的交集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具有卓绝的传承能力。民间文学类非遗传承人具有对民间文学进行保护传承和再创造的能力,可以做出文化选择和文化创新的能力等;其次,传承活动产生较大影响。“民间文学是一个最与物质无缘、最与金钱疏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作为口头传统的积极携带者,民间文学类非遗传承人不仅受到群众的爱戴和尊重,还成为某种程度上的“示范性标志”;三是民间文学类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传承主体,传承人本身具有传承史或直接参与传承活动。

二、由自发到自觉:民间文学类非遗传承人的当代转变

传统模式下的民间文学类非遗传承人将自己所讲述、传唱的内容作为体现强民族自豪感的方式,这种自豪感来自于他们对本民族或本地域强烈的责任感,来自他们长期的艺术实践和人生经历。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的传承演唱得力于藏族艺人扎巴老人,他的思想观念、讲述内容从属于地方文化的一部分。在格局日益开阔的当代社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与保护工作不断开展的过程中,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已然突破了地方性文学的藩篱,成为全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因此这部分非遗传承人的地方性色彩也随之逐渐减退,传承的自主性增强。

传统的民间文学传承人大都有坎坷的人生经历,他们的生活条件恶劣,社会地位低下,黑尔甲、刘德培、王玉兰等著名的民间文学传承人都遭受过各种磨难。“旧时代的民间故事传承活动,表现出朴野自发的性质。”民间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宣泄内心感情的工具,是他们贫苦孤寂生活中的陪伴。这些传承人通过讲述民间故事或讲唱史诗来表达对未来美好的期望,他们对民间文学作品是不自觉的、自发的传承。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文化部文艺研究院下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确立了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及非遗传承人的认定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传承人,使他们的传承行为由无意识的“自发”向有意识的“自觉”转变。

三、民间文学类非遗传承人的当代传承之思

特定的社会背景可以创造特定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要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得以延续发展,推陈出新,就必须做出创新和改变。民间文学如此,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如此。传统模式下的民间文学类非遗传承人一般有其自身独特的传承路径,比如血缘传承——带有祖传、家传的性质,这是由民间文学作品的流传规律决定的。“重要传承人讲唱的作品,不仅有其直接的源头,而且还有清晰的传承脉络。”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环境的改变,传统模式下的故事讲述家和说唱艺人们讲故事、说唱的环境发生变化。

传统的民间故事讲述人、史诗说唱艺术家失去了其扎根立足的土壤,不得不改变部分传承方式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讲故事”、“听故事”模式不断瓦解,古老的史诗逐渐失去了年轻的受众。保护非遗传承人,尤其是民间文学传承人,首当其冲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注重传统的同时积极演化,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使民间文学类非遗传承人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

民间文学的传承形态,自古以来就是人的传承,是人際关系间的直接传承,是通过口耳传递深层文化信息的传承,这种传承只能以传承人为纽带连接起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大众对传承人的要求逐渐发生变化。对于民族文化的积极携带者,政府、学者等保护主体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重视,关注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以人为本”传承,更加深刻地展现非遗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生活内涵。

参考文献

[1]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工作中的几个问题[J].河南社会科学,2015(4).

[3] 十三经·周礼·巧工记[M].燕山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乐晶,山西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民间文学民间故事遗传
非遗传承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