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巡礼

2015-05-28郭昕

艺术评鉴 2015年7期
关键词:大歌非遗侗族

郭昕

裕固族民歌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裕固族使用的语言有两种,一种称“尧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与同属该语族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关系密切;另一种称“安格尔”语,与同语族的蒙古语关系密切。

从裕固族的历史渊源和语言来看,其民歌与回鹘民歌和蒙古民歌有着同样的源流关系,歌词格律也有不少相似之处,此外还具有许多古代语言的共性。裕固族民歌依题材内容可以分为“叙事歌”、“情歌”、“劳动歌”等,依体裁、功能可以分成“小曲”、“号子”、“小调”、“宴席曲”、“酒曲”、“擀毡歌”、“奶幼畜歌”等。它是研究古代北方少数民歌,特别是突厥、蒙古民歌以及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历史的重要依据,也是挖掘、发展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基础。目前,肃南县已整理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民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卷》(124首)、《祝福草原》、《裕固家园》、《飘香的草原》等书籍和光盘、磁带。整理搜集了裕固族民歌资料三百一十多首。

藏族拉伊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藏族分为卫藏、康巴、安多三大方言区,结合地形而形成三块文化特色区域。拉伊是流传在青海、甘肃、四川等广大安多方言藏区的一种专门表现爱情内容的山歌艺术,脱胎于藏族山歌,公元7世纪三大藏区的划分,促成了拉伊在“下部多康”之安多藏区的广泛流播。它的分布以青海湖环湖地域和黄河流域(以海南、黄南两州)为中心而向四方辐射。

拉伊历史悠久,与藏民族的成长历程同步,承载着民族的创造力和灵感,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拉伊不但显示出鲜明的区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独特而重要的文化价值。

拉伊种类丰富,数量浩繁,内容涉及爱情生活的各个方面,完整的对歌设有一定的程序,如引歌、问候歌、相恋歌、相爱歌、相思歌、相违歌、相离歌和尾歌等。拉伊的曲调因地域不同而形成多种风格,有的强调音乐的语言性,节奏比较紧凑;有的旋律深沉、悠扬,形成自由、婉转的悠长型山歌风格;有的旋律甜美,节奏规整,形成雅致、端庄的抒咏风格等。

傈僳族民歌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

傈僳族民歌包括木刮、摆时和优叶等歌种。“木刮”是傈僳族最重要、流传最广的民歌歌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傈僳族聚居区。木刮在傈僳语中原泛指所有的歌和调,后来逐渐成为叙事古歌的专称。其他属木刮类的歌、调一般冠以内容,如阿尺木刮(山羊调)、其奔木刮(三弦调)等。木刮主要用于内容严肃、气氛庄重的传统叙事长诗,并多在民族节日、集会等时间和场合歌唱。代表性歌唱内容如《创世纪》、《生产调》、《牧羊歌》、《逃婚调》等,曲调朴实、深沉,具有苍凉、古老的风格。木刮一般由中老年男子分为两方,盘腿围坐火塘边,各以男、女身份一问一答对唱。对唱时双方都由一人领唱,众人伴唱,领唱者唱一句,伴唱者和一句,吟唱中以酒助兴,边饮边歌。木刮对唱还具有竞赛的特点,若双方领唱者均为对歌能手,对歌往往持续几天几夜。以木刮对唱的傈僳族传统叙事古歌,广泛涉及民族渊源、人类繁衍、生产生活、风情习俗、恋爱婚姻、宗教信仰和民族交往等内容,生动再现了傈僳族社会历史的广阔图景,具有较高的认识和审美价值。如长篇叙事歌《逃婚调》就反映了傈僳族“指腹为婚”、“以牛为聘”的婚恋习俗,以逃婚争取自由和爱情的社会风习,杀羊招魂、打狗头发誓、泼血酒赌咒的原始信仰,以及各民族之间相互往来、相互帮助的团结精神和傈僳族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生产状况等。

“摆时”和“优叶”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最具代表性的两类傈僳族山歌,是傈僳族口传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经过历代歌手的创造,长期以来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歌唱内容,几乎涉及社会生活和民俗活动的各个方面。摆时和优叶同时也创造了富于民族个性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如傈傈族诗歌的句式、韵律及修辞特点主要通过这类民歌体现出来。摆时和优叶又反映着僳僳族民歌的典型音乐特色,如傈僳族民歌的多声唱法、颤音唱法及衬词运用都能在摆时和优叶中得到充分体现。

摆时广泛流传于泸水县和兰坪县傈僳族地区,在平时及节日集会、庆祝丰收、男婚女嫁等喜庆的场合都有歌唱,歌词内容广泛,曲调热情奔放,宜于表露内心激情,深受傈僳族人民喜爱。摆时多为集体性的男女对唱,也可由一人作自娱性独唱。歌唱内容分为“朵我”、“辖我”两类。“朵我”主要歌唱传统叙事长诗,“辖我”则根据对歌对象即兴编唱,多以爱情、时事为主要内容。摆时代表曲目有《竹弦歌》、《忆苦歌》、《孤儿泪》等。一年一度的泸水县登更“澡塘赛歌会”是摆时对唱的隆重盛会。

优叶主要流传于福贡县傈僳族村寨,按歌唱内容及形式分为两类:一类由中老年人围坐火塘边一面饮酒一面对唱,主要内容是追述旧时的悲伤、苦难,曲调低沉、速度徐缓、旋律平稳;另一类曲调轻松、活泼,是青年男女传情表意的主要方式,可男女对唱,也可在同性间对唱。第一类优叶现已较少传唱,第二类优叶至今仍广为流传。优叶常见曲目有《打猎歌》、《悄悄话》、《砍柴歌》等。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历史悠久,它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以普春村为中心的数个哈尼族村落中。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包括了歌颂劳动、赞美爱情、讴歌山野田园美景等方面的内容。曲目以《吾处阿茨》(栽秧山歌)和《情歌》最具代表性。演唱方式分为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人声帮腔两种。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场合多样化,梯田、山林和村寨都可以是其的表演空间。伴奏乐器均由民间歌手自己制作,三弦、小二胡只在普春村使用。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唱词结构以开腔用词、主题唱词、帮腔用词三部分构成一个小的基本段落,其音乐形态在歌节结构、调式音列、调式色彩、调式组合和多声部组成等方面都显示出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中凝聚着哈尼族的音乐智慧和才能,展现出哈尼族独特的演唱天赋。在田野考察过程中,有关专家已采录到8个声部的原生形态哈尼族多声部民歌,这极为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已引起国内外音乐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与社会生产,尤其是与梯田稻作农耕劳动相伴而生,它是研究哈尼族文化及其民族性格和审美观念的重要史料。

侗族大歌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贵州省黎平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大歌,侗族称为“嘎老”。“嘎”即歌,“老”既含有大之意,也含有人多声多和古老之意。“嘎老”是一种由众多人参与的歌队集体演唱的古老歌种,故译为大歌。侗族大歌历史久远,早在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长歌闭目”的情景,这是数百年前侗族大歌演唱的重要文献。大歌一般在村寨或氏族之间集体做客的场合中演唱,是侗人文化交流和情感交流的核心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和传达了侗族文化的灵魂。

黎平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南部方言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民间合唱音乐,主要流行于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包括今黎平县岩洞、口江、双江、永从、肇兴、水口、龙额及从江县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等乡镇。民间习惯称这些地区为“六洞”、“九洞”。黎平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一,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多声部民间歌曲,它在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均为世所罕见。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等。黎平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特殊的组织形式传承侗族的历史和文化。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曲目众多,内容极为广泛,具有社会史、婚姻史、思想史、教育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是维系侗族社会生存的精神支柱。

广西三江侗族大歌主要流传于三江县梅林、富禄、洋溪乡沿溶江河一带的侗寨和罗城的侗族村寨。

三江大歌通常在节日里由男女歌队坐在鼓楼或围在火塘边进行对唱,以此来讲述人生哲理,传授生产生活知识。按音色,三江侗族大歌可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和男女混声大歌几种。按体裁,则可分为鼓楼大歌(“嘎得楼”)、声音大歌(“嘎所”)、童声大歌(“嘎腊温”)、叙事大歌(“嘎锦”和“嘎尽”)、礼俗大歌、戏曲大歌和混声大歌(“嘎世尼所”)等7种。主要歌腔有几百种,代表作品有《嘎高胜》(高山歌)、《能闷高京》(高山井水歌)、《嘎伦练》(蝉歌)、《嘎依哟》(知了歌)等。侗族没有文字,大歌全靠“桑嘎”(歌师)口头教唱,一代传一代,世代相传下来。

大歌曲式结构独特,每首歌均由“歌头”、“歌身”和“歌尾”三部分组成。大歌的声部通常为二声部。在民间有“雄音”(高声部)、“雌音”(低声部)之称。三江侗族大歌内容丰富、品种多样,旋律优美动听,被誉为世界“最美的天籁之音”。

侗族琵琶歌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

侗族琵琶歌分布于侗族南部方言地区,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大类。其歌唱内容几乎涵盖了侗族历史、神话、传说、故事、古规古理、生产经验、婚恋情爱、风尚习俗、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世代传承,歌脉悠远。琵琶歌唱词体现了侗族诗歌的最高水平,是研究侗族社会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重要资料。全国文艺集成志书多把抒情琵琶歌列入民间歌曲范畴,叙事琵琶歌列入曲艺范畴(称琵琶弹唱),亦有两者兼备的。由于各地琵琶歌使用的琵琶型号和定弦的不同,土语不同,演唱场所不同,运用嗓音不同,因而形成许多种不同的风格。

三宝琵琶歌(又称车江琵琶歌)是抒情琵琶歌的一种,用中型四弦琵琶伴奏,外加果吉(牛腿琴)协奏,由男子操琴,男奏男唱或男奏女唱,男声用本嗓,女声用小嗓,在行歌坐夜的场合演唱,主要流行在三宝为中心的榕江县地区。

晚寨琵琶歌(又名四十八寨琵琶歌)既是抒情琵琶歌的一种,也是琵琶弹唱的一种,男声用三弦或五弦的大中型琵琶伴奏,女声用三弦或五弦的中小型琵琶伴奏,均为自弹自唱。主要流行在榕、黎两县毗连的四十八寨地区和榕江县的七十二寨地区。在整个侗族地区只有四十八寨地区才有女性弹琵琶唱歌,七十二寨弹唱是叙事琵琶歌的一种,多由中老年男性艺人自弹三弦或五弦大型琵琶伴奏,应听众之邀在民居堂屋或长廊演唱,以唱叙事歌或说理歌为主,只流行在榕江县七十二寨侗族地区。

平架琵琶歌(亦称洪州琵琶歌)是抒情琵琶歌的一种,由男子用三弦小琵琶(形似牛腿琴)伴奏,男弹男唱或男弹女唱,男女声均用假嗓,别具一格,主要流行在黎平县洪州镇和湖南通道县播阳镇为中心的侗族地区。

六洞琵琶歌是抒情琵琶歌的一种,用四弦小琵琶伴奏,男弹男唱或男弹女唱,在行歌坐夜的场合演唱,原先男女声均用假嗓,现在也有改用本嗓的,主要流行在黎平、从江两县泛称为“六洞”、“千五”和“十洞”的地区。

榕江琵琶歌抒情叙事兼具,演唱形式、演唱场所和演唱内容与六洞弹唱相同,主要流行在广西省三江县、融水县溶江河段和黎平县以“四脚牛”为中心的地区。主要曲目有《河对岸》、《初相会》、《路不平》、《好久不见》、《两相情愿》等。

寻江琵琶歌抒情叙事兼具,演唱形式、场所和演唱内容与六洞弹唱相同,主要流行在广西省三江县、龙胜县和湖南省通道县寻江河和渠水流域一带。

洪州琵琶歌流行于贵州省黎平县洪州镇的平架村,该村位于黎平县城东33公里,地处湘黔桂三省边缘。平架村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约1405),据说那时此地已唱这种歌曲,一直沿袭至今。1952年,贵州省文化部门音乐工作者发现了这种琵琶歌,将之选调参加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后推荐上京演出。因当时平架村属洪州管辖,故这种琵琶歌被命名为“洪州琵琶歌”。洪州琵琶歌最大的特征是无论男女,全都用假嗓高音演唱,曲调悠扬悦耳,别具风格。它的曲调、歌词丰富,其种类包括情歌、孝敬老人歌、叙事歌,等等。情歌是男女青年在家中或在山坡上弹琵琶对唱的歌,主要是倾吐互相爱慕之情。孝敬老人歌是男女青年在公共场合弹琵琶唱的歌,内容是怎样孝敬老人,著名的一首歌叫《青年都把老人敬》。叙事歌是年纪大的人在鼓楼里或公共场合演唱的歌,内容大都叙述民族历史、重大事件和民间故事。

彝族海菜腔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彝族海菜腔是海内外知名的云南彝族特有的民歌品种,它又称大攀桨、倒扳桨,俗称石屏腔,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彝族尼苏人村落。石屏彝族海菜腔属海菜腔变体的民歌,与其他三种变体曲调沙悠腔、四腔、五山腔并称“四大腔”,彝族称之为“曲子”。

海菜腔歌唱历史悠久,在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深受明清时期汉族移民所带来的汉族文化影响。清代以来的地方志中,有很多关于海菜腔歌唱的记载和诗文。一首完整的海菜腔曲调通常由拘腔、空腔、正七腔及白话腔等部分组成,结构复杂,篇幅宏大,是一种由多乐段组合,集独唱、对唱、领唱、齐唱、合唱等形式于一体的大型声乐套曲。海菜腔代表性曲目有《哥唱小曲妹来学》、《石屏橄榄菜》等。作为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传统艺术形式,海菜腔在特定的生态、社会文化中有高度的适应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在彝族发展史、文化史、道德价值观、艺术思维方式及彝汉文化交融等课题的研究上有重要的价值。对以海菜腔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歌进行系统发掘、抢救和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国传统音乐体系和音乐史的研究,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铜鼓十二调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贞丰县

布依铜鼓是布依族古老的打击乐器之一,属于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用青铜铸造而成,常与唢呐、皮鼓、大镲、铙钹、锣木棍混合敲击吹奏,基本保存着古代乐器的演奏风格,具有布依族的民族特色。据传铜鼓是布依族先祖古百越“骆越”一支所造。因此被布依族人视为传家宝和氏族、宗教团结的象征,敬若神灵,年年施祭,岁岁礼拜。布依族铜鼓十二调源于古代,流传在扁担山、丁旗镇、大山乡、城关镇、六马乡、沙子乡、良田乡、募役乡布依族聚居区,并辐射到关岭自治县、六枝特区、普定县等周边布依族地区,形成了一个覆盖几县范围的布依族民间铜鼓文化圈。布依族铜鼓十二调由“喜鹊调”、“散花调”、“祭鼓调”、“祭祖调”、“三六九调”、“祭祀调”、“喜庆调”等组成,是在庆典、祭祖、祭祀等仪式中表达布依族特性的民族音乐。

贞丰县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东部,这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布依族聚居的自然村寨有四百多个。贞丰布依族称铜鼓十二调为“铜鼓十二则”。布依族没有文字,“铜鼓十二则”以家族方式传承,一代一代通过口传心授沿袭下来。作为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铜鼓始终与布依族的生活、文化样式联系在一起。中国历史上许多古乐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逝,但布依族地区的铜鼓音乐文化却传承下来,保留至今。铜鼓十二调是内容丰富的古代音乐作品和古代音乐信息的宝库。

石柱土家啰儿调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脉与长江交汇地带,在这里孕育、传唱的土家啰儿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石柱土家族啰儿调旋律简洁,每曲音域都在八度以内,腔中少有装饰,行腔起伏流畅,易于掌握,便于传唱。其调式多为徵、羽、商调式,既有传统曲目,又有现场发挥的即兴歌调。歌词句式大多为七字句,可即兴填词,现场发挥,酣畅淋漓地表达歌者的真情实感。有的歌曲调相同而词不同,颇有“竹枝词”遗风;有的歌词直白通俗,逼真地反映了当地土家人的生活、劳动、民风、民俗、情感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全面地记录了土家族的礼俗活动、生存状况及民族文化演变过程。啰儿调音韵淳朴而浓郁,特别是啰儿调中大量地运用“啰儿”、“啰儿啰”、“啰”等习惯性方言衬词,使曲子音调与当地土家族方言的四声声调紧密结合,率真地表现了土家人乐观、豁达、睿智、幽默的性格,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和韵味。蜚声海内外的《太阳出来喜洋洋》就是石柱土家族啰儿调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此外还有《长年歌》、《怀胎歌》、《小情郎》等曲目。

那坡壮族民歌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

黑衣壮是壮族中最具奇特色彩的一个族群,自称“敏”、“仲”、“嗷”,现约有5.18万人,因着装全黑而得名,主要居住在位于中越边境的广西那坡县。那坡壮族民歌是他们历代传唱的民歌。在历史长河中,黑衣壮至今仍保存着古朴完整、多姿多彩的民间歌谣,并被誉为“广西民族音乐富矿”和壮族民歌的“活化石”。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那坡壮族民歌形成了与民间习俗相依存、程序相对稳定、内容丰富多彩以及原生性等特征。除了具有交际、宣传、教育、娱乐等作用外,那坡壮族民歌同时具有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它是壮族远古歌谣文化的遗存。

那坡壮族民歌按不同的声调可分为“虽敏”、“论”、“哎的呀”、“春牛调”、“请仙歌”和“盘锐”六大种类约一百六十多套。代表性曲目有《虽待客》、《论造》、《酒歌》、《盘歌》、《祭祖歌》等。在内容上,那坡壮族民歌主要有神话传说、人物传记、环境变迁、历史事件等的叙事歌;倾吐苦难、控诉压迫的苦情歌;反映自然、生活经历的农事歌;向往美景的赞颂歌;接人待物的礼仪歌;表现传统习惯的风俗歌;吊唁奔丧的祭祀歌;庆祝婚嫁满月、新居落成、老人生日的祝酒歌。而最为丰富的是情歌,包含着抒情、初恋、连情、逗情、赌情、定情、盟誓、赞美、相思、忠贞、离情、叮咛、痛惜、怀旧、重逢、苦情、叹情、斗情、白头偕老等二十多种内容。

花儿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 甘肃、青海、宁夏

花儿是广泛流传于甘、青、宁及新疆四省区的回、汉、土、东乡、保安、撒拉、藏、裕固等8个民族,并一律使用当地汉语方言,只能在村寨以外歌唱的山歌品种,通称“野曲”(与“家曲”即“宴席曲”相对),又称“少年”。其传唱分日常生产、生活与“花儿会”两种主要场合。“花儿会”是一种大型民间歌会,又称“唱山”。

甘肃省申报的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会是莲花山地区群众一年一度自发组织的民歌盛会,辐射三州(地)六县78个会场。此类民歌早在三百年前即已兴盛。20世纪六七十年代花儿传唱遭到封禁,改革开放以后再度出现了繁荣景象。莲花山花儿会形式独特、规模宏大、程序完整,分拦路、游山、对歌、敬酒、告别等过程,从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的主会场会期达6天,历经唐坊滩、上山、下山、足古川、王家沟门、紫松山等处,参加民众达十万人次以上。莲花山花儿以创作的即兴性、韵律的固定性、语言的乡土性为其最大特点,俗称“野花”。代表性曲令有《莲花山令》等。因具有独特性、民俗性、依存性、程序性、群体性、娱乐性和通俗性等特征,被国内外学者誉为“西北之魂”、“西北的百科全书”。但近年来,花儿会的规模逐渐缩小,花儿歌手人数锐减,传承断层,后继乏人,亟待抢救。

甘肃省和政县申报的松鸣岩花儿会于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九日在甘肃省和政县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松鸣岩举行。据《和政县志》记载,松鸣岩每年四月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日开龙华大会,朝拜者累千巨万,香火甚盛。根据史料研究,花儿在和政县出现应该在明代前期,距今至少已有数百年历史了。松鸣岩花儿会有持续的历史传承性和博大的开放包容性,有固定的演唱时间和场合。松鸣岩花儿会上,歌手们除了演唱各种河州令外,还有《牡丹令》,演唱地点或在山坡,或在草坪,或在山口,或在林中,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对唱,伴奏乐器有咪咪、四弦子、吱呐、二胡。

甘肃省岷县申报的二郎山花儿会最早源于岷县的祭神赛会,据考证其形成时间为明代。每年农历五月初分布在境内的18位湫神(龙神)全驾出巡,全程巡域。位于其巡行路线上的村庄分会定点祭祀,祈祝丰收,这样在祭祀地点便形成点蜡、求神、发愿、唱花儿的大小会场达四十多处,其中心五月十七二郎山花儿会的规模最大。祭祀当天午后,18位湫神依次被抬上二郎山接受官祭,同时祭祀群众赛唱“洮岷花儿”,其时赛会参与人数达十余万,场面极其热烈。所唱“洮岷花儿”,分南北两派,南路派花儿又叫“阿欧怜儿”,演唱粗犷高亢,具有原始美的显著特点;北路派花儿又叫“两怜儿”,曲调自由舒缓,长于叙事。“洮岷花儿”除了具有音乐价值和即兴演唱价值外,歌词的文学价值也极高,它与湫神祭祀一样,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研究岷县社会发展历史和民俗文化的宝库。由于历史原因,湫神祭祀古风犹存,但上山官祭仪式却面临濒危,有待进一步保护。近几年,由于岷县县委、县政府的努力,“洮岷花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联合国民歌考察基地”荣誉称号。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老申报的爷山花儿会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老爷山举行的大型民歌演唱活动,它产生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伴随着“朝山浪会”活动,从以娱神为主逐步演变为以娱人为主的大型民间岁时民俗活动。

花儿演唱形式有两种。一是群众性自发演唱,农历“六月六”在老爷山的密林花丛中,或数十人或几百人自由唱和,情景交融;二是1949年以后兴起的有组织演唱,有固定的演唱场所和舞台,歌手经过层层选拔,在舞台上赛歌竞技。老爷山花儿会以演唱“河湟花儿”为主。演唱者有汉、回、土、藏等民族的歌手,他们共同用汉语演唱花儿。这是老爷山“花儿”和“花儿会”不同于其他民歌和歌会的显著特点。内容主要以歌咏爱情生活为主,也涉及宗教、民俗、生产劳动、历史故事、新人新事等类型。其唱词以七字(一三句)与八字句(二四句)相间的四句体为主,特别规定二四句句尾必须是“双字”词,另外一、三句和二、四句分别押韵,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唱词格律,在全国汉族民歌中也属特例。河湟花儿的语言生动、形象、优美、明快,多用赋、比、兴等修辞手法,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大通老爷山花儿有《大通令》、《东峡令》、《老爷山令》等代表性曲目。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申报的丹麻土族花儿会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日举行,会期为五天,一年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丹麻花儿会”起初是当地土族群众为祈求风调雨顺、期盼五谷丰登而举办的朝山、庙会性质的传统集会。经过历史的演变,它已成为展示土族民俗风情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现场。丹麻土族花儿有《尕联手令》、《黄花姐令》、《杨柳姐令》等常见曲目。丹麻花儿会上演唱的土族花儿是青海花儿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蕴含着丰富的土族文化内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申报的七里寺花儿会已有百年历史。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八方群众盛装举伞结伴而来,六七万人云集峡谷,通宵达旦对唱花儿。作为群众自发组织的民间文化盛会,演唱者均为民间歌手。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等,无任何乐器伴奏;演唱内容多为情歌。演唱者一般一手轻捂耳朵,根据内容需要用不同的“令”来演唱,所唱曲令达四十余种,代表曲目有《古鄯令》、《马营令》、《二梅花令》等。七里寺花儿会由于其浓厚的地方特色,再加上峡内药泉的吸引力,在西北地区颇负盛名。

青海省乐都县申报的瞿昙寺花儿会同时也是当地的庙会,从农历六月十四到十六日,共三天。乐都县瞿昙寺花儿会在青海各地花儿会中规模较大、影响深远。据考证,瞿昙寺花儿会从清道光年间瞿昙寺开庙会起,至清末民初逐渐发展成一定规模的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是当地群众交流花儿的最大舞台,许多民间花儿歌手从这里走向全省乃至西北地区。

瞿昙寺花儿会参与群众以汉族为主,其他民族也踊跃参加。在演唱曲令上,除当地的《碾伯令》外,还有《白牡丹令》、《尕马儿令》、《水红花令》、《三闪令》等。此外藏族人民喜爱的“拉伊”在这里也有广泛的演唱。其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联唱等,其中最能体现瞿昙寺花儿会民间特色的就是两个阵营的对歌。

宁夏回族自治区申报的宁夏回族山花儿俗称干花儿、山曲子、野花儿,是广泛传唱于宁夏回族聚居区的一种代表性民歌体裁。它继承了陇山地区古代山歌(徒歌、相和歌、立唱歌)的某些特征。《诗经·豳风》、《汉魏南北朝乐府》中的《陇山歌》、《陇板歌》、《陇原歌》即其先声。复合性、多元性文化使这些山歌更多地呈现过渡文化和边缘文化的特征,广泛传唱的回族山花儿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山花儿基本属于自唱自娱形式或在小范围传唱,它在继承古陇山民歌“三句一叠”的基础上,多以单套短歌的形式即兴填词演唱。山花儿音乐继承古陇山徒歌四声、五声徵调特征,吸收信天游、爬山调、洮岷花儿、河湟花儿以及伊斯兰音调的多种因素,多用五声音阶式迂回进行。山花儿在文学与音乐方面特色鲜明,风格独特,乡土气息浓郁,保持了山歌野曲粗犷豪放的特点,又具有流畅优美的小调韵味倾向;它是宁夏地区回族文化的生动表现,具有民族学和民俗学方面的研究价值;山花儿三句一叠、双字尾押韵等是陇山地区较为独特的民歌形式,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它在商徵型四声腔和五声徵调的基础上演变成为曲式、调性、旋法、节奏多样,风格独特的花儿歌种。宁夏回族花儿的代表曲目有《黄河岸上牛喝水》、《看一趟心上的尕花》、《花儿本是心上的话》等。

蒙古族长调民歌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内蒙古自治区

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在相关著作和论文中,也将其直译为“长歌”、“长调歌”或“草原牧歌”等。

根据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音乐形态的现状,长调可界定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的一种民歌。长调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声多词少、气息绵长,旋律极富装饰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尤以“诺古拉”(蒙古语音译,波折音或装饰音)演唱方式所形成的华彩唱法最具特色。早在一千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走出额尔古纳河两岸山林地带向蒙古高原迁徙,生产方式也随之从狩猎业转变为畜牧业,长调这一新的民歌形式便产生、发展了起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它逐渐取代结构方整的狩猎歌曲,占据了蒙古民歌的主导地位,最终形成了蒙古族音乐的典型风格,并对蒙古族音乐的其他形式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长调集中体现了蒙古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并与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心理、世界观、生态观、人生观、风俗习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贯穿于蒙古民族的全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长调的基本题材包括牧歌、思乡曲、赞歌、婚礼歌和宴歌(也称酒歌)等。长调民歌所包含的题材与蒙古族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它是蒙古族全部节日庆典、婚礼宴会、亲朋相聚、“那达慕”等活动中必唱的歌曲,全面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心灵历史和文化品位。代表曲目有《走马》、《小黄马》、《辽阔的草原》、《辽阔富饶的阿拉善》等。长调民歌的研究涉及到音乐学的诸多分支学科,对它的研究与保护实际上就是对历史悠久的草原文明与草原文化类型最强有力的传承与保护。

靖州苗族歌鼟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湖南省怀化市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湘黔两省交界之地,沅水支流渠江中游域。靖州三锹苗族,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与五千多年前的“九黎”、尧、舜、禹时期的“三苗”以及周时期的“荆楚”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和歧视,苗民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被赶进深山老林。长期居住在大山深处的苗民在狩猎、伐木等生产、生活及抵御外来进攻中创造和积累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和文化。因此靖州三锹一带素有“山歌之乡”的美誉,“歌鼟”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三锹苗族歌鼟是一种多声部合唱形式,是由大自然的声音演变而成。在古老的苗族村寨,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单纯欢快的生活,促使苗族先民们对鸟鸣、蝉唱、流水、林涛等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和声”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联想。于是他们模拟大自然的“和声”编成高低重叠的悦耳歌声,后来,经过长期的选择、加工和提炼,形成优美的旋律与协和的和声。从此,苗族歌鼟便以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流传于世。

靖州三锹苗族歌鼟按其音乐载体分类,可分为:茶歌、酒歌、山歌、担水歌、饭歌、款歌、嫁歌和三音歌八种。歌词为七言四句或多句,语言以三锹乡吴姓苗族语言为主,其它姓氏语言为辅。大多采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联想丰富,旁征博引,且寓哲理。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流传久远的故事歌,有歌颂英雄人物事迹的叙事歌,有表达青年男女互诉衷情的情歌等等。曲调则有十一种,因地方不同而异。演唱形式大多由低声部先起歌,中高中部后进入,多个声部相互交替流动。

畲族民歌

时间:2006年(第一批)

申报地区:福建省宁德市

畲族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主要少数民族,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与音乐的传承主要靠畲族歌言口传身授。畲族人自称“山哈”,赋予民歌以“歌言”的独特称谓,“山哈歌言”被畲家人视为传家之宝。

闽东歌言分布在宁德市所辖的七县二市,及福州市的连江、罗源。闽东畲族歌言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按畲族的自然习惯和曲调的不同特点,可划分为福安和蕉城调。罗源和连江调、福鼎调、霞浦调和古田调。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和独特的“双条落”二声部盘唱形式。演唱方法有假声、真声和真假声结合三种,以假声的唱法最有民族特色,闽东畲族歌言有“拦路对歌”、“蚕里来客对歌”。“做表姐对歌”、“做亲家伯对歌”等一系列罕见的盘歌习俗及定期定点规模大,群众性广的歌节歌俗。畲族歌言的传承方式多种多样,以手抄唱本和歌节歌俗传承为主。“歌言礼”、“歌言史”、“歌言才”、“歌言情”、“歌言俗”等特征,畲族歌言这种音乐文化形式,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所特有的规律和特点,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畲歌随着畲语代代传承,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歌场传承;二是祖辈家庭代代传承;三是师承;四是手抄歌本传承;五是创作传承;六是祭祀仪式或活动中传承。

猜你喜欢

大歌非遗侗族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侗族大歌传承的结构
——基于从江县侗族大歌传承实践的分析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侗族大歌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剧照
贴近大地:侗族栖居之所的智慧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