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研究述评

2015-05-27孙玉凡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理论课队伍

孙玉凡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研究述评

孙玉凡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摘要: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是新时期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键所在,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整体研究还很薄弱,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丰硕。对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是进行队伍建设的重要前提条件,梳理以往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概况无疑是开展研究的必备基础性工作。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高校辅导员队伍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构成

明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人员组成是开展有效研究的首要问题,而目前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不十分一致。有学者指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主要包括高校的党政领导干部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辅导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和科研队伍[1]。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基本内涵不应过于狭窄,既应该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六个二级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人员,也应该包括其他院系中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人员,还应该包括在学校党务和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的人员[2]。

有学者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角度出发,强调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大众化理论队伍,认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的人员构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人员构成是一致的”[3]。 按照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文件)之规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由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三部分构成。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又统称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简称高校政工队伍。

上述三种划分方法虽有差异,但都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视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中的基干。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建设的主力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的目的就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提供学科支撑,为队伍的发展壮大提供足够的空间;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承担着推动高校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的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自然就成为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力军。所以无论如何界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都是其中的基干部分,对于他们的研究也就成为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展开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为主题词进行搜索,结果显示从1974年至2011年相关的论文总共149篇,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为主题词进行搜索,结果只有3篇文章。但以“高校辅导员队伍”为主题词进行搜索,结果显示同样的时间段内文章多达1 246篇;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主题词进行搜索,有124条记录;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为主题词进行搜索,有203条记录。不难看出,目前学界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研究多集中在高校辅导员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方面,其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辅导员队伍展开的,二者存在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为行文方便,下文将二者合并在一起进行综述。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0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基本情况的调查,调研报告中显示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领导重视有待加强;队伍的知识结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考核标准亟须完善,职称晋升机制需进一步合理化;科研项目和经费仍显不足,进修交流机会较少等问题。调研报告综合专家学者们的意见提出了解决途径:教育部应成立工作机构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工作平台建设;制定专门规划进行培养;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更多数的研究集中在高校政工队伍(主要指辅导员队伍)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简称“思政课教师队伍”,下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上。学者们在高校政工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上形成共识,认同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素质上的不平衡,数量上的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在全国各高校政工队伍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加强党对政工队伍的领导;加大政工队伍的自身素质建设;加强新型政工人才的选拔和继续培养;增强政工队伍的吸引力等措施也就成为多数学者所强调的重点[4~6]。

自16 号文件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规定》颁布以来,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问题已经成为这方面研究的新热点。学者们在给予积极肯定的同时又对何为职业化、专业化,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推进职业化、专业化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7]。 有学者指出,辅导员的职业化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推行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提高辅导员资格认定标准;二是明晰辅导员工作职责,建立开放动态的辅导员选聘与考核等管理体制和科学有效的辅导员激励与淘汰机制;三是完善辅导员的培训体系,形成辅导员工作的学术研究和学科支撑,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四是强化辅导员队伍内部造血机能和外部支持系统,形成辅导员职业的价值认同和发展空间[8]。

几乎所有研究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文章中都指出,目前教师队伍的状况与其所担负的任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相适应的方面。陈占安认为,这种差距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数量和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二是教师队伍状况参差不齐,尤其是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严重缺乏;三是高校的领导重视不够,管理不善。进而提出增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中的科研含量,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为学科建设的骨干力量,理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管理体制[9]等改进措施。

其中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问题为大多数学者所突出强调。靳辉明指出,部分教师政治修养不强,理想信念弱化等现象已经严重束缚到这支队伍自身职能的正常发挥,且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10]。 明确教师队伍的素质内涵和要求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徐维凡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高尚的师德;三是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四是善于联系实际,能将抽象的理论化为生动鲜活的教学[11]。通过专门、持续性地培训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素质,制定专门的思政课教师的准入制度、淘汰机制等措施成为多数学者们共同的呼声。也有论文在综合现有研究的成果基础上,高度概括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应从组织建设、素质建设、学科建设、制度建设四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现有教师队伍质量,切实增强队伍建设的实效[12]。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的创新体制研究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之间协同机制研究。就现实情况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支队伍”之间存在着各自独立、相互分离的状态,甚至存在着价值导向相互冲突、教育效果相互否定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意识到三支承担相同功能但又相对独立的队伍不利于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寻增强队伍之间的合作机制成为一个较新的研究热点。冯刚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三支队伍的力量整合起来,努力促进目标同向、教育同步、推进同力的三结合教育网络的形成。”[13]要搭建工作平台,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工作干部交流、互动、配合的工作机制,建议思政课教师兼任班主任、辅导员,鼓励专职辅导员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积极参与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有学者提出开发原有的体制资源,可以建立以校分管书记、宣传部长、学工处长、思政课所在学院院长或书记等为领导成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在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寻求合作的方法与途径[14]。

2.针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和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研究。有学者认为,“机制设计与机制创新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根本保证。只有在督查、选聘、培养、发展、管理、考评、激励等方面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才能切实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15]。有学者提出,要建立严格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准入制度,建立专门的教师资格认证,任职标准包括:一是学历规定,二是学科规定,三是政治素质规定,四是道德素质规定,五是教学能力规定,六是科研能力规定,七是工作经历规定,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期间应兼职从事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16]。

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体制创新研究。有学者指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应创新体制,一是组织创新,统筹协调专职、兼职、后备多维力量;二是体制创新,必须构建党务、政府、社会、专家、从业者多位一体的建设机制;三是机制创新,教育、监管、评价、培训、服务有机结合,使其按照科学决策和正确规划所设定的目标和任务有序、协调地发展;四是制度创新,包括选拔制度、培养制度、使用制度、考核制度、保障制度跟进到位;五是载体创新,实践载体、理论载体、传媒载体多样采用[1]。

四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研究评述

综上所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的整体研究比较薄弱,思政课教师队伍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研究上成果丰硕。究其原因,一是高校中并没有单独存在的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它的构成十分复杂,至今尚无统一的界定,从而增加了研究的难度。二是以往党中央和国务院主管部门多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这就为学界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政策依据。而目前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尚没有权威文件给予明确规定。三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是近年来随着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性因素开始受到学者们关注,尚属于一个较新的研究课题。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高校辅导员队伍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由来已久,而且其更显集中和个性特征,便于展开研究。四是缺少学理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所从属的学科具有明显的交叉性,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也有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或者人事管理)的色彩,似乎后者色彩更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刚刚建立不久,以往相关研究偏重于经典理论与其现实意义的阐发,很少专门阐述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而管理学目前倾向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研究。总体来看,目前学术界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的研究重心是围绕着队伍的构成、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等方面,尤其是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深入研究,为队伍建设研究建构了基本框架,也显现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研究的初始性特征,自然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尚待突破的问题。

1.必须明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内涵、构成、定位、职能等基本问题,这是“建设一支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怎样建设这支队伍”重大课题的理论前提。只有明确了这些基本概念之后,才能进一步有针对性地研究其特有群体的特有特征、特有的功效、运行的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设的途径等等一系列后续问题。

2.需要进一步界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的关系,以整合高校内各方面的资源,形成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队伍合力。目前学术界使用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相近的队伍名称非常多,有高校辅导员队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高校德育工作队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等,仔细梳理这些题目下论证的内容和观点就会发现他们实际上是大同小异,不仅各自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基本相同,给予的解决措施也十分类似。这恰恰体现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的共性,应将他们纳入一个整体范畴之内进行宏观掌控,统筹考量,从而制定出队伍建设的基本规范机制。

3.要明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和重要原则。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的目标也应符合这一宏观要求,并且要进一步具体化,即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具体要求、表现形式和标准化的尺度等细则。有了这些具体要求和标准尺度之后才能为队伍建设提供切实的指导原则,比如在制定队伍的准入制度、考核和奖惩等方面的规定才能“有法可依”。

4.要加强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的历史进程方面的研究。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特征,伴随这方面课程的开设和相应机构的建立也就诞生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这支队伍对新中国大学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总结其历史进程及其历史经验,探寻队伍建设的内在规律对于今后更好地进行这方面的建设无疑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

5.积极借鉴相关先进的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应属于一项特殊的人才系统工程,它涉及人员的选拔、培养、管理、测评、激励等一系列复杂过程。它与人才系统工程的相通之处是都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和发展,充分发挥人才在特定系统中的功能(包括潜力),持续创造高绩效是二者共同最求的价值目标。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需要借鉴人才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相关原理,在稳定队伍的前提下,充分调动队伍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组织精干高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的素质要求和路径选择[J].高校理论战线,2011,(4).

[2]教育部社科中心.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2010)[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30.

[3]周玉清,王少安.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的人员构成及整合性[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刘有智,李俊华.加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4).

[5]王伟,王晓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探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

[6]谢琦.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主要矛盾和解决途径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2).

[7]陈垠亭.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

[8]张静.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理论与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

[9]陈占安.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17).

[10]靳辉明.认真总结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0).

[11]徐维凡.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1).

[12]皇甫晓波.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0—49.

[13]冯刚.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应注意的三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

[14]梅涵锦.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报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33.

[15]张立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机制设计和机制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5).

[16]吴艳东.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及其实施条件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

(责任编辑:朱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2-0042-03

作者简介:孙玉凡(1971—),女,吉林长岭人,副教授,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资助项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研究(项目序号:12JD710041)

收稿日期:2014-03-20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理论课队伍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加强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