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流动

2015-05-25邓东霞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流动生命情感

邓东霞

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动是一切景物的生命。”任何一门艺术都昭示着生命的流动,描摹着动态的旋律。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可以说教学是一门高雅的人类艺术劳动,而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仅仅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形象,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人生道路的引路人,让他们满怀激情、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的。课堂教学则是这门艺术的最集中、最直接、最本质的反映。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这门艺术焕发光彩,呈现流动美呢?

首先,让情感美在课堂教学中流动。

什么是情感呢?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语文课的情感教育就是通过对反映生活各个方面文章的教学,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具有良好心态,对身边的一切充满感情,富有同情心,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自然环境,做一个情感丰富的人。

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善于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体验到美好的情感。白居易曾经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学生学习课文之前,用优美而精辟的语言导读,能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趣味顿生。如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春》时,可以先请学生欣赏一段描绘春天来临,大地复苏的录像,并配以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以滋润学生的心田。解说词如下:“同学们,只要提到春天,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桃红柳绿、红紫芳菲、鸟语花香、草长莺飞、山青水秀、风和日丽。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朱自清先生的生花妙笔,去欣赏春的美景,感受春的气息,聆听春的声响,用心领悟那美妙的境界吧。”

在教学教程中,教师应与学生一道接受艺术作品的思想和情感熏陶,同享美好情感,以达到情感共鸣,让学生感觉到这堂课是一首诗、一篇散文。尤其是某些情感因素不明显的课文,教师应该在调动自己的情感后,用自己火热的情感去触动学生平静的心,从而对他们进行是与非、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的情感教育。

其次,让生命美在课堂教学中流动。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轨迹。语文就在生活中与每个生命相随左右,陪伴终生。因此,语言应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美丽与宝贵,探索生命的方向与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与品位,使生命变得更美好。这就需要教师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做:

第一,认识生命、敬畏生命。老师利用多方面知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基础、物质基础以及意义与价值,进而欣赏生命的丰富与可贵。例如讲授《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紫藤萝瀑布》时,让学生畅谈对生命的认识和感受,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珍惜生命与尊重生命,引导学生用爱心经营生命及思考生命方向。

第二,热爱生命、欣赏自己。一个人只有学会了欣赏自己,才能在面对任何打击时总有自信,虽经历失败却不至于绝望,跌倒后仍能爬起。在教师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教师不仅要学会适时适地赞许学生,还要善于利用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自我欣赏”的教育,帮助学生明白自己的独特性,鼓励学生开发潜能,从而建立自尊与自信。

第三,欣赏他人,爱护自然。“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能够发现别人的美,是一种智慧;能够承认并欣赏别人的美,是一种豁达。学会欣赏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塑造开放的心灵,才能丰富自己的生命内涵。如讲授《山中访友》时,可以引导学生带着满怀好奇的心情,展开丰富的想象,用心去感受作者描绘的色彩斑谰的大自然,从而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再次,让结构美在课堂教学中流动。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可采用“茶馆式”的语文教学方式,使课堂呈现动态的结构。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茶馆”里聚会,形成师生情感交融的和谐气氛,可以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当然,在充满生机的“茶馆”里,教师要确定好自己的角色,才能保证教学艺术得以体现。要做到以下三点:

1.教师必须是“茶馆”里一位积极的参与者。当学生分成四人或两人一组进行讨论、学习时,教师绝不能独自到一旁“品茶”,而必须走近学生,积极地看,认真地听,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随时掌握或处理各种偶发情况。对于学生能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充分表现;对于理解有障碍的内容,相机点拨;对于学习无法理解的环节,深入剖析。

2.教师必须是“茶馆”里一个德高望重的协调人。所谓“不干涉原则”,并不是禁止教师进行控制。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活跃,却要有度,不能造成散漫、失控的局面。教师要用各种适当的方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懂得与他人友好相处,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授《社戏》时,有一位同学提出“那夜的豆是偷来的,又是小孩胡乱煮的,可能或咸或淡,味道一定不好;那夜的戏也是想看的没看着,在一片骂声中启航回家,所以也不好看”。话音未落,就有两位同学站起来反驳他,争执颇为激烈。这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启发、引导,指出:这是作者成年后的回忆,难忘的是乡间少年朋友的诚挚情谊。

最后,让创新美在课堂教学中流动。

语文课堂要创设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语文学习环境,启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去发现、解决新问题,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求变精神。语文教师可以把课文作为脚本,让学生改编成课本剧表演,来完成教学内容,可以把学习议论文变成辩论会,把学习说明文变成观摩、考察活动,把散文教学变成野外观察、写生活动,形成“开放的课堂”,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可以开展以下一些活动:

1.扮演角色。例如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自行设计服装、道具,并以课本为依据展开想象,扩写对白。表演结束后,教师与学生一道评议演员的表演,分析人物形象。这样,学生不仅动脑、动口、动手,而且最大限度地拓展了想象力,开发了创造力。

2.观看实物。对于一些事物性说明文,尽管教师说得口干舌燥,但学生通常是如坠云雾般不知所云。这时可采用展示图片的方法使学生一目了然。如讲授《苏州园林》一文时,学生对“亭、台、轩、榭”的理解很抽象,那么老师可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有一个初步认识后,组织有关园林方面的摄影展或自制有关园林的幻灯片,这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陶冶了情操,还提高了他们的欣赏能力。

3.亲身实践。“实践出真知”,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教学中尤其要让学生动手实践,以激发兴趣,提高能力。例如鲁迅先生的作品《风筝》内容比较深奥,学生较难理解,不妨先让学生动手制作各种各样的风筝,并组织他们去野外放风筝。一方面使学生增强动手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接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这样便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感情。

总之,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教学应当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让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流动吧!让我们与语文共舞吧!

参考资料:

1.徐光敏《让美在语文课堂上流动》,《文学教育》,2010年第5期。

2.余金山《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激发与培养》,《考试周刊》,2009年第7期。

猜你喜欢

流动生命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流动的光
失落的情感
流动的画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流动的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