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例髓样脂肪瘤CT与MRI表现分析

2015-05-24陶新文王世威许茂盛喻迎星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脂肪瘤腹膜脂肪

陶新文 王世威 许茂盛 喻迎星

6例髓样脂肪瘤CT与MRI表现分析

陶新文 王世威 许茂盛 喻迎星

髓样脂肪瘤;CT;MRI

图3 ~4女,52岁,左侧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病灶在MRI反相位图上较正相位图信号明显减低。

髓样脂肪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通常起源于肾上腺皮质或髓质,而发生于肾上腺外者罕见。该病一般无相关临床症状,常在体检中偶然发现。笔者回顾性总结分析浙江省中医院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6例髓样脂肪瘤CT与MRI影像资料,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认识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中医院2012年9月—2014年3月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髓样脂肪瘤患者6例,其中男1例,女5例;年龄52~75岁,平均(63.17±7.29)岁。4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4例行MRI平扫加增强(2例CT与MRI均有扫描)。除1例肾上腺外髓样脂肪瘤患者出现间断性腰痛外,其他患者均无相关临床症状。

1.2 仪器与方法 CT扫描采用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64层CT扫描仪检查。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320mA,准直64mm×0.6mm,横断层厚为6mm,螺距1.0,矩阵512×512,重建层厚0.75mm。常规平扫后均行增强扫描,以3.0~3.5mL/s注射120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必乐),行双期增强扫描。后处理采用Syngo工作站。MRI扫描采用西门子Verio 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采用腹部相控线圈采集信号。患者采取仰卧位矩阵51×256,层厚3mm,层间距1mm。扫描序列包括常规T1WI、T2WI、T2WI脂肪抑制序列和化学位移同反相位及DWI序列。行横断位、冠状位和矢状位多方位成像。对比剂为Gd-DTPA对比,剂量0.2mmol/kg,注射速度约为2mL/s。

2 结果

2.1 发生部位 左侧肾上腺3例,右侧肾上腺2例,右侧腹膜后肾门下方1例(图1~2,插页)。

2.2 形态、大小 所有病灶均呈圆形或椭圆形,病灶最长径范围为1.5cm~7.7cm,平均(4.40±6.62)cm。

2.3 CT与MR表现 3例病灶表现为脂肪与软组织成分混杂,2例病灶表现为脂肪成分为主,1例病灶表现为实性成分为主。脂肪密度区CT值为-(57~98)HU,软组织密度区 CT值为 5~27.9HU。MRI T1WI和T2WI脂肪成分呈现高信号,抑脂序列及反相位图上相应病灶脂肪成分信号明显降低。增强扫描软组织样密度区呈轻度强化,脂肪成分未见明显强化(图3~4,插页)。

3 讨论

3.1 概 况 髓样脂肪瘤是一种少见的无功能良性肿瘤,发生率约为0.08%~0.20%[1]。病灶由脂肪组织及骨髓成分按不同比例混合构成。髓样脂肪瘤好发于40~60岁,常单侧发病,以右侧多见。髓样脂肪瘤一般起源于肾上腺皮质或髓质,发生于肾上腺外者罕见,包括骶前区域、纵隔、腹膜后、肾周、肝、胃等部位,其中发生在骶前区域者约占50%[2]。Kenney等[3]将髓样脂肪瘤分为4型,Ⅰ型为单纯肾上腺髓样脂肪瘤,此型最多见。Ⅱ型为髓样脂肪瘤合并出血,通常病灶体积较大。Ⅲ型为肾上腺外髓样脂肪瘤。Ⅳ型为肾上腺其他病灶内的髓样脂肪瘤,瘤体脂肪成分较少,钙化多[3-4]。本组中Ⅰ型5例,Ⅲ型1例。大多数髓样脂肪瘤患者无明显症状,当肿瘤出现继发性改变如坏死、出血等,可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本组中仅有1例出现腰背部疼痛。

3.2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髓样脂肪瘤呈圆形或椭圆形,少数呈不规则形,可能系肿瘤破裂所致。约20%的病灶内可出现钙化,病灶边缘可见假包膜形成,边界清楚。本组病灶中均未见钙化影,可能与病例数少有关。肿瘤直径一般在4~6cm,最大者可达20cm[5],本组中有一半病例直径4~6cm。由于其良性行为学特性,周围脏器多呈压迫推移改变,而无侵犯。肿瘤内两种组分的存在,在CT上表现为中、低两种密度混杂区域,低密度区为脂肪样组织区,CT-(30~100)HU;中等密度为骨髓样组织区,CT值10~30HU。增强扫描脂肪成分无明显强化,骨髓样组织及包膜可见轻度强化。MRI表现:髓样脂肪瘤内脂肪组织在T1WI及T2WI表现为高信号,在抑脂序列上可见其信号的减低,另外在化学位移同反相位上,反相位图像上脂肪成分信号强度较正相位图上明显减低,对于该病的诊断颇有价值。病灶内骨髓样组织在T1WI上呈中等信号,T2WI上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

3.3 鉴别诊断 肾上腺髓样脂肪瘤主要与肾上腺腺瘤及肾上极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鉴别:①肾上腺腺瘤,虽然亦含有脂肪成分,但其密度较髓样脂肪瘤高,而且腺瘤密度较均匀,直径常<2cm,部分为功能性,伴有相关临床症状。②肾上极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髓样脂肪瘤在影像表现上极为相似,均可有脂肪及软组织影样密度,因此对于其原发部位的确定尤为重要,CT与MRI的多方位成像有利于对病灶的准确判断。腹膜后肾上腺外髓样脂肪瘤主要与腹膜后脂肪瘤及腹膜后畸胎瘤鉴别:①脂肪瘤为单一脂肪成分,边界清楚,增强后无明显强化。②畸胎瘤体积较大,瘤体内含小斑块状极高密度骨组织、牙齿或钙化影,与髓样脂肪瘤点状钙化有区别。

[1]汪云,唐金莲.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CT诊断(附11例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10):1597-1599.

[2]石双任,陈宏伟,姚选军.肾上腺外髓样脂肪瘤二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9):328-1329.

[3]Kenney PJ,Wagner BJ,Rao P,et al.Myelolipoma:CT and pathologic features[J].Radiology,1998,208(1):87-95.

[4]刘发权,孟瑜,胡道予.脂肪成分在肾上腺髓样脂肪瘤CT和MRI诊断中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1,26(12):1279-1282.

[5]周康荣,严福华,曾蒙苏,等.腹部CT诊断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667.

(收稿:2014-12-30 修回:2015-01-19)

浙江省中医院医学影像科(杭州 310006)

陶新文,Tel:15068845411

猜你喜欢

脂肪瘤腹膜脂肪
减肥后脂肪去哪儿了
脂肪竟有“好坏”之分
活血化瘀药对腹膜透析腹膜高转运患者结局的影响
山莨菪碱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应用
反派脂肪要逆袭
后纵隔Ⅱ型髓样脂肪瘤1例
新生儿腹膜后脓肿2例
心情嗨起来,脂肪也一起嗨
脂肪抽吸术在体表脂肪瘤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