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味柴胡疏肝散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分析

2015-05-24毛志龙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疏肝柴胡穴位

毛志龙

加味柴胡疏肝散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分析

毛志龙

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加味柴胡疏肝散;穴位贴敷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慢性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主要以腹部不适、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及粪便性状改变为主要表现而又无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检验异常的综合征[1]。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是IBS的一个常见亚型,目前西医治疗IBSC以促进胃肠动力、纠正肠功能紊乱为主,但疗效一般[2]。中医治疗该病常运用内服、外治多途径疗法,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笔者采用加味柴胡疏肝散联合穴位贴敷治疗IBS-C,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07月—2013年12月我院内科门诊IBS-C患者98例,均经钡灌肠或电子肠镜、大便常规检查以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男23例,女26例;年龄19~60岁,平均(32.1±4.3)岁;排便间隔时间3~5天;病程0.8~17年,平均(4.3±2.1)年;症状积分(21.47± 3.64)分。对照组49例,男24例,女25例;年龄20~58岁,平均(31.5±5.0)岁;排便间隔时间2~6天;病程0.7~16年,平均(4.2±2.3)年;症状积分(21.51± 3.78)分。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积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罗马Ⅲ[3]制定。中医诊断标准参照《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4]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5]中便秘相关标准。肝郁气滞证,主症:①便秘,欲便不畅,便下艰难;②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次症:①肠鸣矢气;②嗳气呃逆;③后重窘迫;④食少纳差;⑤失眠多梦;⑥烦躁易怒;⑦口苦咽干或咽部如有物梗阻感;⑧舌淡或淡暗,苔白、薄白或薄黄;⑨脉弦。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2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3项。

1.3 排除标准[3-4]因炎症性肠病、肠梗阻、肠道恶性肿瘤引起便秘者;由全身其他系统疾病导致继发性便秘者;合并有严重心、肺、肝、肾疾病者;严重心理精神疾病者;近1月内使用IBS药物者;年龄<18岁,>60岁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用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组成:柴胡6g,白芍15g,陈皮6g,枳売12g,川芎、香附、郁金、党参、白术各15g,槟榔10g,紫苏梗、火麻仁、酸枣仁各15g,炙甘草6g。1天1剂,水煎300mL,每次150mL,早晚空腹时温服。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加味柴胡疏肝散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加味柴胡疏肝散组成、用法、用量及疗程均同对照组。穴位贴剂的制备及操作方法:木香、厚朴、延胡索、桃仁各20g制成粉末,每次使用适量蜂蜜将药物调制成糊状,制成1cm×1cm药块,置于4cm× 4cm大小的胶布中央处。选取神阙穴、天枢、中脘及双侧足三里穴行中药贴敷治疗,每次敷贴3~5h,以皮肤潮红、灼热为度,隔日1次。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不得服用其他与治疗该病相关药物,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嘱进清淡易消化食物,多饮水,多食粗纤维食品及蔬菜水果等,养成按时排便习惯;每日顺时针按摩腹部5~10min。

2.2 观察指标[5]观察并记录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主证(腹痛、腹胀、便质干结、排便费力)按正常、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记0、3、6、9分;次证(肠鸣、嗳气、纳差、神疲乏力、失眠多梦、口干、烦躁易怒)按无和有,分别记0分、2分。

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疗效标准[5]临床治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95%;显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70%;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无效:达不到以上标准或反而恶化者。

3.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5.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3.7%,对照组总有效率6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3.3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2。

4 讨论

目前IBS-C病因机制尚未明确,认为可能与精神因素、饮食生活习惯、应激因素、内脏高敏感性、胃肠动力障碍、胃肠道激素水平异常等有关[6-7]。IBS-C属中医“便秘”、“腹痛”、“脾约”等范畴[8]。中医认为,该病病因多为过度忧愁思虑,或愤怒伤肝,情志不遂则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宣达不利,木郁乘土,肝脾不调,运化不健,通降失常,气机阻滞,大肠传导失司,糟粕内停而形成便秘,不通则痛发为腹痛。《临证指南医案》曰:“肝病必犯土,是侮其所胜也,克脾则腹胀,便或溏或不爽。”病机为气机郁滞不通,肠腑传导失职。病位在肠,与肝、肺、脾、胃等脏腑有密切关系[9]。治宜疏肝解郁,理气通便。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治疗组对照组49 49 21.47±3.64 21.51±3.78 6.72±2.43*△10.36±2.59*

柴胡疏肝散是《景岳全书》主治肝气郁滞证重要方剂,笔者应用此方随证加味治疗IBS-C,方中柴胡、郁金疏肝理气解郁;白芍养阴柔肝止痛;陈皮、枳壳、槟榔、紫苏梗宽中顺气消痞;香附、川芎行气活血化瘀;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和胃;火麻仁、酸枣仁滋脾润肠通便;炙甘草助脾益气,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肝解郁、行气导滞、健脾和胃、润肠通便之功。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操作简便,价格便宜,副反应少,依从性高,已广泛使用于IBS的治疗中,可较好控制症状[10]。笔者穴位贴敷药用木香、延胡索行气止痛,厚朴理气除胀,桃仁润肠通便。神阙穴是任脉的重要腧穴,具有健脾和胃、行气导滞之功;天枢为足阳明胃经穴位,大肠之募穴,为通便之要穴;中脘为胃经募穴,腑之所会,具有疏通气血,调节胃肠气机的作用;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又为胃的下合穴,“合治内腑”,可理气止痛,舒畅气机,调理肠胃功能,促使胃肠规律有力的运动(P<0.05)。

本组结果显示,加味柴胡疏肝散联合穴位贴敷治疗IBS-C疗效优于单用中药组,穴位贴敷充分发挥了中医外治疗法特色,联合中药汤剂内服不仅可快速有效减轻IBS-C症状,且能改善胃肠道功能,具有很好临床疗效。

[1]徐义勇,艾志福,朱丽娟.疏肝理气润肠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及其调节胃肠激素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9):2192-2194.

[2]张向荣,杨丽萍,周艳玲.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1,43(8):20-21.

[3]罗马委员会.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J].胃肠病学,2006,11(12):762.

[4]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5):587-590.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4-129.

[6]苏燕妮,黄雅慧.健脾益气方配合心理疏导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40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4):49-51.

[7]侯光华,胡启江,周红星.疏肝理脾清肠通便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51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1):80-81.

[8]余恒才.自拟疏肝健脾理肠汤合培菲康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10):723-724.

[9]周慧芬,徐安妗,祝方良.中医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3):683-685.

[10]高玉梅.中药穴位贴敷辅助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6例[J].陕西中医,2012,33(6):731-732.

(收稿2015-01-05 修回:2015-02-02)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宁波 315111)

猜你喜欢

疏肝柴胡穴位
Shugan Huoxue Huayu Fang (疏肝活血化瘀方) attenuates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hepatic fibrosis in rats by inhibiting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Smad signaling
Mechanism underlying efficacy of Shugan Sanjie decoction (疏肝散结汤) on plasma cell mastitis,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柴胡种间序列差异及其遗传分化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