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街区古建筑的可持续更新现象★

2015-05-23常伟才邵培云

山西建筑 2015年19期
关键词:平江老宅风貌

常伟才 邵培云

(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

0 引言

平江历史街区存在至今,其历史特色和悠久文化底蕴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保护。根据建筑年代、形态、风貌特征、遗存情况和文化价值,平江历史街区的建筑大体上可分为保护建筑、控保建筑、非保护建筑三大类[1]。保护建筑,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所以被政府重视,分为不同级别的保护性建筑。控保建筑,大部分建于1949年以前,是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优秀建筑和名人故居。古建筑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鉴定、确认,报市或者县级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列为控制保护建筑,并设立保护标志。非保护建筑,即存在于平江历史街区中,但因为其文化价值、设施风貌等不具备保护建筑条件而没有被评定为文物保护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作为平江历史街区历史风貌组成部分的各类建筑,同时也是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生活需求之空间场所,时间、需求等诸多因素都会对这些建筑的发展带来相应的影响。本文将以现状调研为基础,讨论平江历史街区中,各类建筑在时代发展变迁中的各自应对。

1 平江历史街区中保护建筑现状

1.1 参与度低的文化建筑

平江历史街区内部存在大量的文保建筑,基于对历史以及文化的尊重,后人将其保留修葺。位于悬桥巷27号的文保建筑洪钧故居(见图1),虽然地处偏远不发达位置,但是经过改造,将建筑与家具更新,内部空间也重新设计改造,如今以新面貌出现的文保建筑作为状元故居供人参观。这样使文保建筑不失其文化意义,其所在的古建筑也得到了好的保留,使其不至于荒废。

1.2 商业经营模式的会所

位于卫道观前巷口的潘宅经过改造变成礼耕堂(见图2),使用功能是高端会所形式,需要预约才可进入。虽然解决了风貌保护和改造维护等资金问题,得以更好的保留发扬老建筑,但是群众参与的门槛过高,致使建筑参与度低,生命力下降。

图1 洪钧故居

图2 礼耕堂

2 平江历史街区控保建筑现状

2.1 残存的旧式老宅

控保建筑等大量老宅都是以直管公房的形式存在,即为政府拥有建筑的产权,再出租给使用者居住。居住条件差使得原住民外迁、房屋租金低廉成为保障房,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入住老宅;使用者自己并不拥有建筑产权且外来住户对于古建筑与文化并不关心,对于建筑保护没有自主性;低廉租金回收无法与政府修缮投入形成匹配,这三个原因使得这类古建保护陷入恶性循环,建筑质量日益恶化却难以及时应对,昔日宅院门第风光不在。

2.2 合理利用的控保建筑

平江路近白塔东路的控保104号建筑,原是汪氏诵芬义庄(见图3),但是近年来,利用其在平江路的优良地理位置,将建筑重新修葺一新,引入上下若干餐厅经营,让人们可以进入控保建筑中饮食,体验老建筑格局与魅力。此控保建筑有别于一般使用于民居的控保,它的重新利用给周围的游船码头带来了人气,也使得自身以一种新面貌为人所知。这就使得年代久远的控保建筑得以发挥其在当代的作用。

图3 汪氏诵芬义庄

同样,大儒巷丁宅是市级控保建筑(见图4),修缮中从大儒巷6号迁移至大儒巷54号,经过修缮成为了现在的艺术文化活动中心,有了新的利用价值和良好风貌。

图4 大儒巷丁宅

图5 玻璃房

笔者在对老宅居民进行走访的过程中,控保建筑087号的建筑的居民接受了我们的走访(见图5),该建筑的使用者为老人与儿孙一家,儿女为了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给老宅做了更新,做了现代化装修、引入玻璃阳光房等手段。现在老人表示满意这里的居住,居住条件好又可以享受平江历史街区小巷的安静清闲,老宅整体风貌并无改变,外界面保持了与周边历史街区环境的一致。

3 平江历史街区中非保护建筑现状

3.1 静态保护中的古民居

平江历史街区中存在着大量的古民居,除了有一部分是政府明确立为控保建筑予以保护的,余下部分虽没有规定保护级别,但仍较多的保留了原历史建筑的风貌与结构,功能上沿袭了民居功能。这类建筑较为严格地反映了历史建筑的面貌,但是与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需求产生了较大的差异,面积狭小、没有独立卫浴、抗旱耐热防潮能力差等使得作为民居的老宅品质差,不为居民接受认可。

3.2 典型建筑的改造利用

平江路31号原为张氏族人的旧居(见图6),现存建筑主体为晚清风格。同治年间张氏后人修葺了太平天国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张氏旧居并加以扩建,至光绪初年,张氏旧居已有前后四进,颇为大观。而后又陆续增建了德芬堂、眉寿堂与张氏家祠等建筑。现如今,平江路31号已经在一次次的重新改造中,变成了一家集休闲、住宿、会所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建筑,并取名为“筑园会馆”,其在外观、室内、功能等多个方面得到了改造[2]。

3.3 自组织形式的民居更新

自组织民居更新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适应现代化的高居住需求,以居民为改造更新主体实施者自发完成的对老宅古建的更新。在平江历史街区中不乏有这样的更新改造,居住者通过购买拥有了土地使用权或老宅产权,根据自己的需求喜好进行改造,打破了原有形制,形成了豪华住宅风格,类似别墅的豪宅(见图7),在所处街巷中体量突然变大、变高,比例变化,墙面粉刷现代、完整,门窗结构材质现代化,甚至出现一些欧式风格的装饰物,与周边环境和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产生了明显的冲突和异质化。

图6 平江路31号

图7 自行改造的豪宅

3.4 商业建筑的生长与变革

商业在平江历史街区中是一个重要元素,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生长膨胀的。平江历史街区整治管理公司负责在平江路引入商业经营,对于入驻商业的业态与该商业建筑的风貌保护是有严格的筛选与控制的。平江整治管理公司的原则是优先选取与古城文化有关联的商业项目,比如茶舍、评弹馆等,在管理上会严格控制商户对古建筑进行的改造。这一时期的商铺如大树舫,现位于大柳枝巷巷口,建筑体量上依然保持原建筑的小体量,门面没有明显大面积的现代化改造与标志物。

由于平江路沿线建筑产权有部分私有的缘故,部分建筑的利用与运作不受历史街区整治管理公司的制约。在平江路旅游业与商业繁荣的背景下,大量趋利而来的商户纷纷落脚平江路,不受约束的商户带来了老建筑的大规模改造与招牌装饰物的西化、现代化,同时业态也产生了大量零食、零售等针对游客消费而忽略历史氛围的选择。

4 古建筑更新的优势以及措施

4.1 政策保护下的更新

发展古建筑,对于21世纪的人们来说,应该大胆且不失原则,古建筑不应该原封不动或推倒重来,有机更新加以功能转换才是发展之本。

英国建筑学家迪克斯说:“一个充满活力的街区总是既有新建筑又有旧建筑,而如果全是某一时期的建筑,只能说明这个街区已经停止了生命。”

《威尼斯宪章》的古城保护精神,在苏州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过程中,其保护的目标是古城街区的重要性,以及更新古城街区中腐败部分和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部分。

苏州市人民政府的《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要“全面保护古城风貌”,也就是指控制古城容量,优化环境;保护古城风貌;完善职能,改善、改造基础设施、居住条件、公共服务设施,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求。并且特别注重16字方针:重点保护,合理保留,普遍改善,局部改造。

4.2 有机更新与再利用[2]

1)完善建筑外观。对于存在于平江历史街区的诸多古建筑来说,早就已经残败不堪,表皮颜色变差甚至脱落,古时常用的木结构腐烂,支撑不了整体建筑,屋顶砌盖不严实导致漏水等等的问题存在,使得古建筑已经不再像当时一般意气风发。我们要它存在,就必须拯救。在改造中,我们可以将古建筑的特色梁柱替换,但是绝不引用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而可以换成环保的防腐木;对于门窗,则可以换用高品质木材,配以中空玻璃;对于屋顶,则可以改用仿古的小青瓦等,使之严实坚固。对建筑外观的完善只是为了加强其坚固性,但是绝不去损坏古建筑的本质。

2)调整室内功能。在平江历史街区的支路上,存在着许多的古建筑是用来给居民居住的,其扮演着民居的角色,但是通过实地考察发现,一栋民居,里面往往住上四五户人家,车子、人口的增多,使得进入的过道都变得狭小不堪,这就使得我们在改造过程中留意这一点。

古建筑既要给居民使用,且是多个家庭,那么完全可以重新设计内部分割,尽量将内部空间分割均匀,且预留适当的活动空间,合理利用古建筑的内部空间,且要注重在每个空间装修的时候,最好配以黑白灰色调,依旧保留古建筑特色。

3)塑造庭院景观。苏州本就是个小桥流水的诗意城市,为了体现这点,在古建筑内部开凿小水渠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特点,在古建筑内部种植景观,使得绿意盎然。且说那些居民用的古建筑,完全可以在内部设计略大的庭院,种上植物,配以景观小品凳子、院灯等等,可以营造一个四合院的感觉,这样一来,反而使得现代缺少交流的人们得以聚在一起话家常,增加了不少人文情怀。

4)升级技术设备。已经被商业利用的平江路,其两边的古建筑往往充斥着较多的人流,在夏季,炎热的天气更是让在内的人受不了,为了缓解这种状况,可以在内部加装空调,使得内部技术升级,在外则可以在墙面外增加外挂结构,种上适当的爬壁植物,在墙面上也会营造出一片独特的绿意。甚至在屋顶,可以安装上环保节能的太阳能板,保温系统等等,使得古建筑生态化、科技性。

4.3 功能转换

从平江历史街区现有布局情况来看,是以平江路作为旅游业主轴线,沿线古建筑为商业功能;而平江路两侧街坊内部的古建筑则大多是用作民居,保护建筑与文化开发建筑分布比较散落,难以形成像平江路一样的线性聚集性。

在苏州,桥和井等都是历史上具有实用价值的空间。在现代虽然实用功用发生改变,但其仍然是代表历史的元素。我们要注重保留平江历史街区现存的这些元素,可以结合这些井和桥冠上历史故事,而建筑也要注意与这些空间要素配合,从整体性考虑,将简单的空间元素变为公共空间、集散空间等等。比如,可以将井周边的建筑围绕其进行改造修葺,以井为中心分散古建筑,一来,井可以为大家公共使用,二来,井的存在可以吸纳居民的聚集,加强交流;再比如,存在于平江路的井可将其作为景观小品,使其更加有代表性和知名度。

5 结语

古建筑具有多重价值,从建筑艺术角度来看,它蕴含和体现的建筑理念、建筑风格乃至对建筑材料的选择等等,都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价值;而从城市文脉的角度来看,更是集中体现了一座城市特有的历史与文化,并蕴含着这座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等丰富的深层次信息。虽然我们不能将所有的古建筑原封不动的保存下来,但是我们可以赋予它们另类的面貌,让其更新以实现更好的社会效益。

更新古建筑为的是使其可持续发展,为现在社会所接纳,是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所提出的,其不违背社会倡导的绿色生态发展之道。从社会认可角度看,古建筑的发展是得到政府和广大群众的支持的;从技术角度来看,更新古建筑不需要高端技术,而替换的材料也是普遍可以实现的;从发展角度来看,古建筑的更新会给平江历史街区带来经济、文化、环境、社会效益的更大输出。

古建筑的更新是必要的,只有将其更新,与社会发展相融合,才能使得古建筑的发展越来越远。

指导教师:谢鸿权,夏健。

[1]苏州古建筑保护条例第3条[Z].2002.

[2]金 麟,王明非.城市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再利用——以苏州平江路31号改造为例[J].福建建筑,2010(6):33.

[3]林 林,阮仪三.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J].城市规划学习,2006(3):45.

[4]刘 浩,阮仪三.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战略思想及理论探索[J].规划师,1991(1):47.

[5]郑利军.历史街区的动态保护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猜你喜欢

平江老宅风貌
老宅旁的竹林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老宅
包裹的一切
鹰岩崖居——自在平江野奢酒店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老宅
太爷爷家的老宅(下)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