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纪录片《古镇悲歌》的创作特色

2015-05-20李泽鑫

记者摇篮 2015年4期
关键词:田庄悲歌甲午战争

李泽鑫

2013年,中日甲午战争田庄台遗址群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盘锦广播电视台为此拍摄了电视纪录片《古镇悲歌》,同时,这也是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8周年而制作的重大题材。

利用纪录片的形式来表达甲午末战,这对于地方电视台来说,的确有一定的难度,纪录片与电视剧不同,电视剧以故事取胜,以故事化的虚拟的情景,情节的悬念感,或者是情绪的冲突、矛盾,人物关系的纠葛来表达,所以从这点上来讲,纪录片尤其是文献纪录片跟电视剧之间有不可比的因素。

但是纪录片从地位上来讲,也是不可代替的,“你要知道真正的历史,我告诉你的是我的第一手材料,我要尽可能多地披露我的独家发现,同时我还要有我的一些总结性的观点、看法,这些可能是你通过别的阅读方式、观看方式得不到的东西。”

《古镇悲歌》把2002年《中日甲午战争殉国将士墓》在古镇田庄台落成作为片子的切入点,以曾经组织发掘、修缮《甲午战争田庄台遗址群》的马宝石老人为线索,向观众讲述了100多年前发生在古镇田庄台的那场悲壮战争。

纪录片,是纪实的,跟踪现实的人和事,或者是对新闻事件,或者是对日常生活纪实跟踪、调查,你要回答的是真相。尤其是这种历史题材纪录片,我们更要有责任,一定要告诉人们到底都发生了什么。

甲午末战前,田庄台是扼据辽河下游的水路要津,一度商贾云集、帆樯林立,商号作坊鳞次栉比,是东北地区重要的辽水古镇。1895年3月7日至9日,中日甲午战争最后一场陆战在田庄台打响,战斗激烈,伤亡惨重,2300多名清军战殁沙场,600多名无辜百姓惨遭杀戮。遭致毁灭性打击后,古镇田庄台繁华一战散尽。中日甲午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的战败而告终,伴随而来的是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清军虽以溃败而终结,但英勇壮士“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逐日灼灼。这是一页悲壮的历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英雄篇章。

多年来,为纪念田庄台血战中“甘以热血荐轩辕”的清军将士,让后人牢记这段灾难的历史,“耳际长鸣钟如警,忍将悲愤化宏图”,盘锦市及大洼县、田庄台镇积极发掘和修缮甲午末战遗址,先后确定了清军将士阵亡地点,考证了清军将领宋庆指挥所遗址,勘探发掘出东粮市古战场遗迹,并收集了大量的战争文史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通过历史专家的剖析、当地文化学者的讲述以及影视资料的再现,纪录片《古镇悲歌》交代战争、战役的进程、过程,70岁高龄的老将宋庆率领2万清军40门大炮与2万日军109门大炮殊死搏斗,日军攻战田庄台后,又遭到了清军与田庄台民众的顽强反抗,丧心病狂的日军将1000多清军活活烧死,一夜的大火也烧毁了古镇田庄台的油房、粮房及所有民房、商号,还有300多艘民船,镇内百姓死伤无数。

战争结束后,田庄台居民自发将两千清军阵亡将士埋葬,并立碑:清军之骨墓。碑背面书写着:光绪乙末,帅自南来。抖抖旗舞,血战世界。

我们一方面在文字上、在片子的主题思想上,还有史料的表述上,要充分体现纪录片《古镇悲歌》的真实性,另外在图像上,我们也希望能够还原观众一个真实的现场。

2004年,中央电视台在盘锦拍摄了八集电视剧《甲午陆战》,我们利用这部电视剧的影视资料淋漓尽致地再现了那场悲壮的战争,我们还在营口档案馆找到了一些历史档案,这些东西出现在这部片子里面,给人一种资料丰富的感觉,尤其是我们利用二维地图将日军进攻的方向作以图解,使片子更有立体感。

《古镇悲歌》采用了两种叙述方式:一种是画面剪辑的逻辑性;还有一种就是解说,专家的剖析和学者的讲述也可以算作解说的一部分,他们对史实的叙述让这部片子更准确、真实、生动、充分。在《古镇悲歌》中我们还设计了许多悬念,就是靠事情的悬念来推动我们对史实的叙述。

电视纪录片《古镇悲歌》以独特的视角、平实的风格、个性化的语言,用历史事件、故事和细节解构全片,同时它也以事实告诉国人,这场战争的失败是国家的耻辱、民族的仇恨,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尤其要牢记国家贫穷、民族落后、政府腐败无能就要挨打、就要遭受外敌侵略的深刻道理,从而激发起我们极大的爱国热情。

(作者单位:盘锦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田庄悲歌甲午战争
千古悲歌霸王祠
赫德与中日甲午战争
海豹的悲歌
安徽灵璧小田庄大运河遗址
从甲午战争得到的启迪
家犬助主渡危机
别下悲歌——蒋光煦与别下斋
《甲午战争百年祭》评介
甲午战争中的日本间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