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农”专家型记者如何炼成
——以《农民日报》专家型编辑记者培养计划为例

2015-05-17文/冯

中国记者 2015年3期
关键词:农民日报三农

□ 文/冯 克

提要:本文结合农民日报社专家型编辑记者培养计划制定的初衷以及实施以来的初步成效,主要寻求解答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培养“三农”专家型记者;第二,“三农”专家型记者有什么标准,或者说要成为“三农”专家型记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第三,怎样成为“三农”专家型记者。

关键词:农民日报 专家型记者 三农

一、为什么要培养“三农”专家型记者?

1.媒体定位职责要求专家型记者

《农民日报》的定位是党和政府指导全国“三农”工作的报纸,被赋予“三农”新闻宣传主力军和“挑大梁”的职责使命。要完成这样的定位职责,记者就必须是爱“三农”、知“三农”、懂“三农”的专家型记者。为什么?

首先,要指导全国“三农”工作,纸媒的性质又决定了不能和其他行政部门一样靠发命令、发文件来指导,而必须通过新闻报道来指导,那就必须对党的“三农”方针政策了然于胸,对国家“三农”中心工作和任务要求滚瓜烂熟,否则报道就有跑偏的危险。

其次,要指导全国的“三农”工作,报道要让各地在工作领域可学习可借鉴,就必须具有前瞻性、方向性。这就要求对“三农”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了解“三农”历史沿革,了解当前的发展特点,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对“三农”发展的规律有所把握,写出的报道才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近两年,《农民日报》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三农”典型报道,从地方反馈来看,都认为总结的经验是可学可借鉴的,就是因为记者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状况和规律有较深入的了解,才能知道哪些经验是超前的,是能够对其他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有所借鉴的。

《农民日报》记者冯克在江西省信丰县采访“赣南脐橙第一人”袁守根(左)。

第三,党报定位还要求必须坚持正面宣传报道为主,引导舆论朝着有利于“三农”事业的方向发展,就必须时刻保持对“三农”理论的敏感性,特别是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观点。要了解这些观点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与主流观点的异同,然后通过报道指出不尽合理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彰显出主流观点的正确性,把握好“三农”舆论发展的方向。

比如一号文件中提出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就有人站出来说家庭农场完全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那一套东西,不适合中国国情。如果对相关政策不了解,对相关知识背景不清楚,就可能人云亦云。认识不到中央提的家庭农场,与欧美的家庭农场概念有所区别,是中国化的甚至可以是地方化的家庭农场。除了几个必备的标准外,其他例如规模、成员等等都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标准,恰恰中央政策的初衷就是为针对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鼓励发展适度规模。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强调,作为党报宣传党和政府关于“三农”的主张,并非就是依据中央文件照本宣科,重复中央一号文件等说过的老话。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通过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生动地体现中央的精神;还要针对群众思想上的疑虑、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宣传和解释。

2.当前媒体竞争形势需要专家型记者

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成自媒体的“众声喧哗”时代,纸媒应主要靠观点、靠角度、靠深度、靠专业,从卖第一手信息到卖见解、卖判断找到新的事业增长点和竞争力。

即使今后《农民日报》全面转型到新媒体,历史经验证明,任何一种新媒介的诞生主要是传播形式的变化或整合,内容生产仍然为王。而且,还要看到,在未来进入新媒体时代以后,《农民日报》同样拥有独特优势。比如,按照中央的部署,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今后将成为主要读者群。与前辈相比,这些职业农民的文化素质更高,更利于接触新媒体新技术,他们都将成为《农民日报》新媒体产品具有较强黏性的读者客户。如果说“减少农民就是富裕农民”,那对《农民日报》来说,“减少农民就是增加用户”。因此,面向新媒体时代,《农民日报》依然拥有广阔的天空和无限的机遇。

3.“三农”事业发展呼唤专家型记者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农”事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从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急速转变过程当中,处在一个改革发展、变革剧烈的时期,“三农”事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变革也都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三农”。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舆论场”中,从某一个局部看,似乎都能理直气壮地讲出一番正确的道理、合理的诉求,但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可能又有另一种说法。深处其中,作为党报,要从纷繁复杂的观点看法中剥离出合乎中央“三农”顶层设计、体现中国“三农”发展规律、符合“三农”发展趋势的“三农中国梦”实现路径,这是最大的任务、也是最大的难题。实现这个目标靠什么,必须靠一支对“三农”历史脉络,对“三农”深化改革,对“三农”发展趋势都有专业知识积累和独立判断能力的专家型记者队伍。

新闻媒体的性质决定了在报道“三农”的时候,必须抓住时机迅速报道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如果不是提前对“三农”有知识储备和基本判断的话,不仅有可能失实,更不能引导舆论向主流方向靠拢。比如说,《农民日报》组织撰写刊发《创造粮食七连增奇迹的伟大实践》的编辑部文章,就是因为看到当时统计局数据出来以后,将七连增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天帮忙”,社会上的舆论也是普遍对农业部门抓粮食生产有看法,说什么“年初报灾害、秋后说丰收”等等。如果不是长期关注粮食生产,不了解惠农政策的重大杠杆效应,不了解农业系统在粮食增产过程中的巨大付出和努力,也就随大流地跟着错误舆论走了。只有长期关注粮食生产,对粮食增产的多重原因有深切认识的媒体、记者,才敢于也能够在舆论一边倒时,写出这样能够扭转舆论、引导舆论的编辑部文章。

4.个人成长成才争当专家型记者

做学者型记者,可以避免报道思想的苍白和贫乏,避免报道题材的狭窄和雷同,避免报道方式的单调和粗糙;可以引导自己在某一领域钻研得更深些,不断创新自己的新闻产品;可以延长自己的新闻职业生涯,拓宽人生道路。

二、“三农”专家型记者应该具有哪些素质?

1.必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者和建设者。一名记者,内心有没有社会责任,对社会上的事情是不是觉得跟自己有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记者成长和新闻职业生涯。记者所报道的“三农”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农”中国梦是“中国梦”的重要一环,这是专家型记者必备的政治修养和责任意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调记者是客观主义的“旁观者”和“记录者”不同,我们国家的记者应该也必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者”和“建设者”。这是一种职业操守,更是一种责任担当。作为党和政府指导“三农”工作的报纸,就是要公开主张自觉宣传各级政府为推进“三农”事业发展而制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就要理直气壮,这样并不降低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只会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地位;这样坚定地做下去,不仅不会妨碍你有所作为,反而可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里大有可为。

2.必须全面系统地掌握“三农”领域知识理论、历史沿革、发展方向。第一,“三农”领域的经济理论,特别是农业经济方面的知识,粮食、蔬菜、水果等部门经济学、地理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劳动力经济学等。包括反映农村面貌的一些经济常识,比如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等,涉及劳动力转移的刘易斯拐点等。第二,农业技术层面的一些基本概念,杂交、转基因、地膜覆盖、测土配方等,要了解他们的基本概念、具体效用、推广情况等等。第三,“三农”历史方面的,包括我国“三农”政策的沿革、农业经济发展史、农业技术发展史等。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系统全面知识的积累对于培养“三农”新闻报道的敏感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对“三农”整个发展历程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才能了解某个具体事实对整个“三农”事业的意义,从而判断这个新闻事件是否具有价值,具有多大价值,才能做出与之相符的价值评价和判断。

3.必须熟悉“三农”领域的热点问题,了解各个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各种观点的来龙去脉,以及主流观点。这是作为一个职业新闻人必备的要求,要时刻保持对“三农”领域新闻事件的敏感度,而且必须深入了解每一个问题产生的背景、根源,广泛了解关于这个问题产生的各种观点,明确关于这个问题的主流和正确的观点是什么,才能够说有可能引导整个社会舆论朝着主流观点的方向发展。要具备这样的能力,要求“三农”专家型记者必须具备很高的理论修养。能够正确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来观察和分析事物,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做出真实正确的报道,验证主流观点,批驳其他错误观点,为公众及时准确地解读新闻事件。

4.必须对某一领域的“三农”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并能够用新闻的语言报道出来,撰写相关评论。全面学习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三农”知识,还要注重与具体的新闻实践相结合。一旦能够在学习和领会党和政府“三农”政策和理论的前提下,进行独立思考,学会运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矢”,射中国特色“三农”事业发展之“的”,用正确观点通过新闻手段向大众解释各种新情况,分析各种新矛盾,解决各种新问题,就能够称得上是合格的“三农”专家型记者。而且,有了自己的观点之后,对什么问题是需要跟踪报道的,什么问题是需要淡化报道的;什么事件需要第一时间报道,什么事件是需要看看后续发展再报道,这些需要大局意识的问题都能有果敢而正确的判断。

5.必须对各省市、地区的“三农”发展实际有深入了解,写出的报道要供同类地区可学可借鉴。作为《农民日报》的“三农”专家型记者,始终要有一种意识:“天安门上想问题,田间地头找答案”。无论在哪儿采访,都要对该地区的实际情况有足够和清晰的认识,总结出该地区在落实中央政策上取得的经验,特别是能够为同类地区提供借鉴的经验。当然,也要深入挖掘中央政策在该地区执行过程中存在不存在与基层实际不相符合的地方,可以通过参考报道等渠道向中央决策层反应,以利于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6.必须有过硬的作风,包括专家学者的学风和新闻工作者的工作作风。作为“三农”专家型记者,过硬的学风不仅是必须的,而且能够影响到新闻记者的工作作风。治学是一项严肃的事,严肃的学风就是要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问题的研究做到联系实际,尊重客观,倾听各家之言,不弄虚作假,不抄袭别人,踏踏实实地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力求有所创见。

三、如何成为“三农”专家型记者?

要成为专家型记者,一靠自己学习,二靠组织培养。组织培养这里不细谈,重点讲自己学习。那么向谁学?如何学?最普遍的办法,一是向书本学。二是向实践学。三向大众学。

一说读书。恩格斯曾经一阵见血地指出了新闻记者的普遍性缺点:“新闻事业使人浮光掠影,因为时间不足,就会习惯于匆忙地解决那些自己都知道还没有完全掌握的问题。”所以,要减少浮光掠影的弊病,就必须重视学习,重视读书,重视积累。会读书的人都是有明显的“问题意识”,也就是带着问题读书,特别是对于从事“三农”新闻宣传工作,本身工作压力就很大,时间很珍贵,不可能漫无目的地读书,必须带着问题学,才能选准目标,集中精力,最大限度地调动阅读的积极性,而且容易见成效,反过来鼓舞着你继续阅读。

二说实践。对于知识的得来,记者最根本的学习方法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记者的工作岗位是在生活的第一线、社会发展的最前哨。这是记者学理论的一个好条件,比较容易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种情况下,记者的学习方法应该是“生活中找问题,理论上找答案”。应把每次重要的采访,都当成上一次“大学”,把采访对象当作老师,把采集到的资料当作自选自编的教科书。对于从事“三农”新闻宣传工作的记者来说,如果能够把每一次采访机会都当作一次“上大学”的课程,比如采访一个省的现代农业,就做好采集资料的基础性工作,把关于现代农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做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特别是现在中国发展现代农业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然后在采访当中带着这些问题去看、去听、去思考、去探寻答案,最后把这些思考成果连同采访成果一起整理出来。通过这样的一次采访,对于现代农业就会有全面系统的认识,而且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以后再遇到同样领域的问题,可能就会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收获。如果每一次采访都按照这样的程序和要求去进行,那么三五年下来,必定会在“三农”的一些领域有更深入的研究。

三说学人。现在的网络社会,很多人对于经验的轻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反正要想知道什么东西,百度一下什么都有了,还用张嘴去问别人吗?新闻报道这样一个重视实践能力的工作,经验性的知识传授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现在大学新闻系都强调增加学生的课外实践时间,新闻媒体在招人的时候也要求有实践经验的优先。记者要想写出某一个专业领域有分析、有深度和有独到见解的报道,就要与这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朋友,寻求他们的指导,请他们做自己的“参谋”“顾问”,建立自己的专家智库,这也是一条成为专家型记者的路径。同时,向有着丰富和成熟经验的同行前辈学习同样必不可少,可以避免自己走弯路,而且要广泛地学习他们的经验和经历,除了知识性和经验性的传授以外,更重要地是学习他们的一些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积累经验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三农记者培养计划

2013年3月,农民日报社启动了“三农”专家型编辑记者培养计划。以“三农”领域的土地、粮食、增收等22个重点问题为核心专题,组建了22个学习研究团队。每个团队3-5人,分别由40多岁、30多岁、20多岁三个层次中青年编辑记者组成,围绕各自选定的“三农”选题加强学习和研究。目标是通过三年时间的学习研讨,使团队成员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深度了解,能够发出符合《农民日报》定位要求的独到观点,担当起研究领域的重大典型报道,撰写重要评论和编辑部文章。进而成为专题领域里的专家型编辑记者,推动“三农”报道在专业性、权威性和影响力上实现质的提升。

具体培养方式有:1.分散自学与研讨交流相结合,在个人分散自学,细读、精读相关书籍的基础上,团队内部每月组织一次研讨活动,结合采访调研交流最新研究成果。2.学习钻研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团队成员尽可能多地参加理论研讨会、专题研修班,多访问结交相关专家。3.每年汇报演讲一次。利用“职工大讲堂”平台,由团队向报社编辑记者汇报演讲研究成果。报社除了支持购买业务书籍和资料外,凡是与选题相关的专业会议、专题培训,团队提出参加申请,经批准后,由报社负责差旅费、学费。

猜你喜欢

农民日报三农
《农民日报》别让一纸证明成为麦收堵点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五个坚持”做好“三农”工作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日报》农业科技报道的内容分析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走出党媒“舒适区”:《农民日报》的思维再造与融合新生
党媒微博农民议题的文本呈现研究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浅谈如何打造农民需要的科技信息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