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年古都药飘香

2015-05-16

河南电力 2015年1期
关键词:禹州药王孙思邈

高 卉

“春采茵陈夏采蒿,知母黄芪全年刨。九月上山采菊花,十月坡岭摘连翘。”这首流传在“中华药都”——禹州药乡琅琅上口的民谣,生动地道出自古以来许多禹州人以采药为生的风俗,再现了当地中草药品种多样、资源丰富的景况,同时也见证着禹州作为中医药文化发祥地之一的历史源渊。

据史书记载,从轩辕黄帝长期在禹修炼、以草为药救民治百病开始,禹州就与中医药有着割舍不断的渊源。唐朝初年,药王孙思邈长年在禹州采药行医,撰写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千金方》,留下不少佳话故事。孙思邈死后葬在禹州,后人建祠以示纪念,形成街道——药王祠街。

“医不见药王不妙,药不经禹州不香。”由于药王孙思邈在中医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形成千百年来人们对禹州中药业的赞誉。禹州药市始于唐宋,由纪念孙思邈的供奉活动逐渐演变而成,后来每年3月都在禹州市举办药交大会,成为禹州“药交会”的源头。明清时期,禹州“药交会”日渐兴隆,此后两百年,“药交会”的规模越来越大,吸引了全国及西洋、南洋等地客商云集禹州,形成了以药材为中心的山货行、中药行、切药行及丸散业四大专业市场,出现了“无街不药行、处处闻药香”的繁荣景象。

长期的药材交易形成了以药材经营门类和地域划分的商帮,有丸散帮、甘草帮、怀药帮等二十多个。如今,禹州城内的“怀帮会馆”“十三帮会馆”“山西会馆”等古建筑依然存在,成为禹州作为中华药都的重要标志。现在回忆起来,我当年就读的中学校园就在这些药商会馆附近,不过当时对药文化一无所知,只模糊记得每天上学路过一座有着青砖石壁、飞檐翘瓦的旧院落,印象中还有校门南边的一个名叫“十三帮”的小饭馆。

1996年,禹州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国家工商局定为全国十七个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也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定点药材专业市场。为充分发挥禹州独特的药业优势,禹州市在市区药城路东侧新建一座占地300亩的禹州“中华药城”。该药城包括一个占地30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的交易大厅。

作为禹州人,我曾多次来到这个药铺林立的中药材市场。一进药城大门,遍地晾晒的各种草药映入眼帘,各种叫不上名儿的药材散发着奇异的药味。四通八达的街巷,处处洋溢着中药的气息,一筐筐装好的中药材,一阵阵木掀的翻药声,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辆辆进出载药的货车……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在这里,众多药材原料不但集散流通,而且还要经过复杂繁多的加工炮制工序。

中药炮制在很多人印象中有种神秘感,但中药须经过炮制后才能入药,而炮制技艺是中药加工中的关键。令禹州中药业界人士引以为豪的是,禹州独特的中药炮制技艺已于2008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黄帝重臣雷公创立中药炮制论以来,这一技艺不断传承、创新,形成了因药制宜、技术独特、制作精细、自成一体的中药炮制体系。清朝时,禹州药工创出了浸泡、闷润、切片、磅片、剁劈五种方法,能切制中药材八百多种。一只大如杏、坚如石的槟榔,经浸泡、闷润后,可被切成170片,且刀刀见白,片片见边,被医药界誉为“百刀槟榔”。而禹州中药因“遵古炮制、加工精良”而著称于世,通过“浸、煅、煨、炒、炙、蒸、煮”等工序,其药效独特,有“药到禹州倍生香”之誉。

在“第八届中国禹州中医药交易会”上,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被国家医药管理局命名为“老药工”的朱青山向众人讲述了禹州“四大九蒸货”传统工艺的研制过程。81岁高龄的他自14岁进药铺当学徒,练就了一手过硬的中药炮制技艺,其中“百刀槟榔”和“蝉翼清夏”的绝技,再现了禹州中药材传统的炮制加工技艺,展示了禹州药文化一脉相承的独特之处。

“人对于药材,都是靠感觉出来的,中药材都是动植物,有生命的东西千变万化,不是什么现代机器全部能对待的。”这是老药工朱清山历经岁月对中药的独特理解,实际上也是整个中医药行业的共同特性,也许更是古老的中药文化源源流长的魅力所在。

如今,每年举办的传统“药交会”被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演变为“药王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暨中医药交易会”,八方客商,齐聚禹州,共商药都盛事。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人类历史发展漫长的岁月中,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仍然对整个人类健康和世界文明起着积极的作用。禹州,这个千年药都,承载着新的历史使命,传承发展着中医药这一民族瑰宝,让中医药文化在华夏大地香飘四溢。

猜你喜欢

禹州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与屠苏酒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昆仑寺壁画的揭取与修复
“五项举措”做好新时代禹州人大工作
从病弱少年到长寿“药王”的逆袭路
共同建设美好禹州新家园
孙思邈的长生之道——饮食之道
药王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
河南禹州神垕镇发现一批瓷窑遗址
孙思邈学术思想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