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维洲追求“收敛”后的“放开”

2015-05-16李雪

投资北京 2015年1期
关键词:高维西沙小品

本刊记者 李雪

高维洲追求“收敛”后的“放开”

本刊记者 李雪

高维洲

1957年生,辽宁凤城人。现为海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曾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研究生班。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全军大型美术作品展。曾在瑞士、北京、威海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高维洲写意山水作品》、《高维洲国画作品辑》、《高维洲乡村民居水墨写生作品选》等。

采访高维洲的时候,他刚完成上交一幅海军题材的美术作品,马上又要在为明年的全军反法西斯主题画展构思新作。这位海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业画家,以军事为主题的大型国画作品不少,其次也有不少写意小品,但仍以跟“海”沾边的渔船、渔村风情为主。

下基层写生、“跟生活接触”收集素材、再回来创作,是他创作国画的“三点一线”。而每每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过往作品,精益求精,高维洲总对手法和视角的把握格外注重。他说自己到了技法该“收”的年纪了,确立自己的艺术语言之后,还要争取那份儿自由和洒脱。

主题创作的灵感与探索

高维洲平常的创作地点在海军大院,在这里他有一个独立画室,大型作品基本都在这里完成,安安静静,没人打扰。

由于觉得“浪费时间”,他平时的社会活动不多,拨开了“能不参加就不参加”的冗余,除了创作,他在绘画上的另一部分重要工作是每年部队组织的下基层。

“出去写生体验生活,跟官兵聊天,了解他们的一些想法,这对创作大有帮助,作品能接地气 。总在画室里创作,编是编不出来的。”和一些画展、活动相比,与战士同吃同住、实地写生、收集素材,深入基层的生活反而让他觉得有滋有味,“现在下连队吃饭标准是四菜一汤,不喝酒,这很好,吃的很是舒服。”他笑着说。

而事实上,“只有深入生活才会有触动”也多体现在他的画作中,高维洲深知“久看的地方无风景”,跟生活接触多了,他的国画创作视角和手法也更加丰富。

《西沙静月》是他的一幅很被人称道的作品。这幅画里,一轮明月的照耀下,一个白色球状天线保护罩在一簇簇羊角树的包围中,显得特别高洁、神圣。这幅使用工笔表现的国画作品,整幅画面呈现出一种静谧和对称的美感。只不过,它绘制的其实是在我国南海西沙岛礁的一个监听站。

在成为专业画家之前,高维洲从事卫星通信保障工作。因此,在海军题材的创作中,他的作品总少不了与天线有关,按他的话说“过去的生活记忆缘故,画天线自然就多了一些。”不过,他并没有选择一味阳刚或者“硬邦邦”的表现方式。

《渔归》

《西沙家园》

《西沙静月》

在西沙写生的时候,夜晚散步,当地星光灿烂的夜空和“距离几十米,人的说话声音都很清楚”的那种静谧,让高维洲一下感到特别开阔。“月光照下来,白色天线屋顶反光很美,就像一轮明月似的。看着就有一种创作冲动,就在想要怎么表现。”

而在另一幅《西沙家园》里,西沙东岛独有的鲣鸟站在看似葱郁的抗风桐树上,细看之下,才能发现树头的断裂。这正是来源于高维洲在东岛看到“被雷电击的,都折了”的梧桐,让他选择用它入画来展现某种残酷,再画上鲣鸟表达战士守护祖国西沙家园的寓意。

除了构思内容,在创作技法上,他常琢磨如何将传统中国画喷、拓、染等技法与现代军事题材相结合,尤其是怎么展现军事装备的金属质感。

在《伴航》、《启航》、《舰舷边上是家乡》等作品中,他尝试用“拓”的画法来展现舰艇的冷金属质感以及军事的冷酷和速度;而在作品《踏浪》中,由于画的是隐身艇,他又用马赛克的形式语言描绘雷达探索不到的那种隐蔽,传达一种现代的数码感觉。这些表现手法的尝试,是他在军事主题创作上所做的探索。

山水画之挥洒与收敛

只要有时间,高维洲不时把自己对中国画的感悟变成文字,他称之为“案边絮语”。还曾经想就中国画“平尺说”写一篇文章,论述中国画按平尺评价的不合理。在他看来,相对于那些为大展打造的大型创作,能反映一个画家的能力和才气,而小幅的小品画也同样是作者深厚的功力所现,是个人情感的真情流露。一幅优秀的小品画,其艺术价值一点都不在前者之下。

《野岸渔舟》

“有时候尺寸很小,但笔墨很精到、很讲究。看似随意,笔墨的功力其实都在里面。”

高维洲也有不少山水小品。写生多了,海边的渔船也见得多,就像“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一样,他画的海边风情小品都能从阅历和记忆的角落里顺手拈来。

在他创作的《欢歌》、《晨曦》等作品中,就出现了他在海边见到的渔船。“看着好像和其他渔船一样,实际东海、南海的船是不同的,海里的和江湖里的就更不一样了。”《欢歌》这幅绘出部分蓝色船体、海鸥围绕、渔民打电话回家报收获之喜的作品,高维洲以现在的眼光回看,反思自己“画得过于面面俱到,‘虚’的部分还不够”。

在采访过程中,他在点评过往作品时毫不掩饰对以往作品的反省,他说:“咱实事求是,不是谦虚,人都是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前行。”

而另一幅《渔归》是他略满意的一张,整幅画在用墨上只有渔民和渔船采取具象的表达,近处的岸边、远处的天岸一色则看似粗疏,实际用笔墨浓淡的变化绘出了风景的层次和氤氲浩淼之感。

这种“大胆落笔、细心收拾”的笔法是高维洲在山水画中着重想做的尝试。“我喜欢这种‘大笔’,酣畅淋漓、有随意性,但是细节处要精到、点到,该大胆大胆,该收就收,也比较符合我的性格特点。”

早前,高维洲画过很多题材,山水、花鸟、人物等,也尝试过不少技法。但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他觉得到了“收”的时候了。虽然依然在乎作品的艺术价值,但是更注重自己的感受。希望画得顺手时,情感上也能投入得更多一些,表现得更随意和自如。

“每个画家都要确定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不能老左右摇摆。在此基础上,到了一定水平之后想要再提高的时候,可以再创新,但那也是为了更好的表现。”

在找寻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之后,追求变化的自如、创作的放开,有内涵、有诗意的美,让人“一看就是高维洲的画,和别人不一样”,这是他所追求的境界。

猜你喜欢

高维西沙小品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基于相关子空间的高维离群数据检测算法
《临宋人小品》
双冗余网络高维离散数据特征检测方法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维稀疏数据组合推荐算法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高维洲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