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关键词

2015-05-15丁舒

记者摇篮 2015年6期
关键词:本溪评书通讯

丁舒

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是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介常用的一种报道形式。人物通讯能够生动而细致地报道典型人物的思想、语言、行为以及所处的环境等,因此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人文魅力。和消息等新闻体裁相比,人物通讯的时效性虽然略差,但仍然是各种媒介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新闻体裁。新闻采编人员有个共识:人物通讯人人能写,但写好却特别有难度。结合多年的新闻实践,我认为,采写人物通讯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发现

选择人物是采写人物通讯的第一步,是成功完成人物通讯采写的基础。选择人物这一环节,要求记者具备过硬的发现能力,迅速识别新闻价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敏感性。这是记者政治和业务水平的集中体现,它表现为记者对新闻事实的一种迅速、综合的反应判断力。具备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要求记者在新闻实践中不断历练。一方面要深入学习新闻业务,特别是学习经验人士成功的采写经验,不断揣摩。另一方面要了解社会、拥抱生活、深入人群,只有融入社会和生活,才能不断地有所发现,在人群中发现共性、发现差异,从而发现典型。

我在一家报社做记者的时候,曾采写过一篇人物通讯《一个普通工人的评书梦》,本钢的一线工人和评书艺术看起来毫不搭界,但这个工人却为评书执着了近20年。知道这个线索后,我马上意识到:这不正是他不同寻常的轨迹和价值吗?后来这篇通讯获得了全国城市报好新闻的二等奖。

关键词二:挖掘

确定了典型人物,就进入采访阶段,这个阶段的关键词就是“挖掘”。顾名思义,人物采访的功课是深入再深入。要想深入挖掘出人物生活、情感、行为等方方面面丰富的内容,对人物做出准确而全面的记录,必须做足几方面的努力。

首先要深入人物工作和生活的环境

人是环境中的人,在所处的环境中,自然流露出最真实的一面,现在有许多年轻记者习惯电话采访,虽然有了效率,但从新闻学角度来说,并不可取。

其次要学会倾听

语言是思想的出口,与采访对象面对面,是最好的了解,对方无意中的流露可能正是其思想观念的折射。同时要善于提问,特别是对表达能力不强的采访对象,记者必须会适时提问,调动其倾诉的欲望,掌握更多的素材,从而更深入地走近人物。

最后还要广泛接触人物的身边人,有利于从更加客观的角度反映人物的个性风采

2011年,受本溪市委宣传部的指派,我承担了采访一位本溪籍歌唱演员的任务,对于这位歌坛的重量级人物,网上和以往的素材很多。取巧的话,完全可以轻松地完成任务,但我还是专门到北京,深入到她的工作室,和她进行多日接触,并采访了她的几位朋友同事。

因为挖掘深入,掌握了许多鲜活的独家素材,所以整篇通讯细节鲜活,内容丰满。后来这位歌唱演员两次打电话给我,感谢我的报道,她说每读一遍都会流泪,我写到了她的心里。我想这是受访者对采访者最大的褒奖了。

只有经过深入挖掘才能从人物的话语和事迹中提炼出人物的思想,而只有思想的呈现,才能使人物拥有灵魂和生命,才能有感人的力量。

关键词三:细节

通过采访,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素材,那么怎样才能合理调动素材,写出生动的文章,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细节。细节描写到位,人物才能立体和传神。

赵树理的《手》是在细节刻画方面最经典的代表作品,他避开直白的表述和赞美,通过对陈秉正“铁耙子一样”手的描写,几个片段就勾勒出劳动者的自豪、可爱和可敬。

这篇课文是小学学过的,我至今记忆犹新,原因就在于细节的动人。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这话同样适用于人物通讯的写作。

当然,要采写好人物通讯,还有许多环节要处理好,比如矛盾冲突、事件的选取等,但以上三个关键词是写好人物通讯的灵魂所在。

(作者单位:本溪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本溪评书通讯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通讯报道
浅谈评书的艺术特色
蒙养山房评书法
通讯简史
本溪:理顺体制让基层稳定了
微博评书:沈从文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