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作家独家青儿经: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

2015-05-14青稞

知音海外版(上半月) 2015年1期
关键词:咪蒙罗先生孩子

青稞

畅销女作家咪蒙,70后射手座女子,历任专栏作者、媒体编辑、编剧等职。为人风趣,文风犀利,她的新浪博客“女人乃最大”,至今已创下点击率过亿的佳绩,拥有极高的人气。

咪蒙近期出版了一本书,这本书不是一针见血的情感故事点评,而是一本育儿作品——《五岁熊孩子教我的事》,记录了她在培育五岁的儿子唯唐期间的感悟和反思。由于观念新颖,做法独特,这些看似离经叛道的育儿理念不但挑战了传统育儿做法,也让很多年轻的父母明白,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

不能陪伴孩子的父母不称职

2008年6月,33岁的咪蒙在深圳生下6斤的儿子,取名为唯唐。从文学女青年升级为母亲,奶瓶尿布、鸡零狗碎的日子来了,婆婆大人来了,两代人在育儿观上的分歧也来了。

或许全国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一样的心理——希望自家孩子白白胖胖。所以,只要趁咪蒙一不注意,婆婆就会悄悄地在温水里加葡萄糖,就这样唯唐一个月吃掉了一整罐葡萄糖。一开始,咪蒙据理力争,婴儿只需要母乳充足就够了,甜腻的食物会让孩子口味越来越重,婆婆却不以为然。

等到四个月时,唯唐竟然被成功催肥到18斤,胖乎乎地连抬头都难,那样子只能被称为痴肥。咪蒙此时才震惊地发现,一味的退让只能让老人家变本加厉,婆婆居然在鱼汤、骨头汤里都加糖。请问你喝过甜味的鱼汤吗?那一刻,悲愤的咪蒙从投诉上升到控诉,再经过老公罗先生的“司法干涉”,婆婆总算答应今后让唯唐吃得清淡一点。

等到唯唐成为一个体重正常、聪明可爱的小婴孩时,咪蒙也坚定了由她和老公亲自照顾、教育孩子的信念。双方老人可以帮忙,但绝不能把孩子扔给老人不管。

平时两人要上班,但只要下班后和周末,咪蒙和罗先生的时间全部用来陪孩子玩耍。渐渐长大的唯唐成了“十万个为什么”,坐完过山车后,他会问:“人头朝下时为什么会掉不下来?”咪蒙回家后带唯唐做实验,把玩偶或钥匙扣装在小火车里,在空中快速划过一道弧线,最后确证只要物体运转的速度够快,就不会掉下来。

唯唐3岁时,罗先生由于工作忙,三天两头加班,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了许多。咪蒙发现,少了爸爸的陪伴,唯唐明显变得有些怯弱、躲闪。为此,咪蒙特意跟老公做了一次沟通:“亲爱的,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但我不希望你成为隐形爸爸,你的陪伴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咪蒙还给老公看了一份由教育专家和心理工作者统计的资料:“0到6岁,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能否跟父母建立亲密的依赖关系,关乎孩子一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建立。孩子幼年时跟父母相处的一分钟,顶得上成年后跟父母相处的一年。”

罗先生看完这份资料后,回想起自己小时候,被父母送到老家爷爷奶奶身边,两三年后才接回来。可惜就算父母后来对他再好,他也很难与他们有那种亲密无间的感觉。

有一次,咪蒙采访一位文艺界著名人士。那位大腕名气如日中天,可当咪蒙问起他与孩子的相处时,名人却满不在乎地说:“孩子都是他妈妈和家人在带,没办法,我太忙了。”

后来咪蒙私下了解到,那位名人与孩子的关系并不太好,孩子虽然从小上贵族学校,有着最优质的生活,却叛逆顽劣,劣迹斑斑。那一刻,咪蒙心中涌现出深深的悲哀。在她看来,所谓的成功,就是因为自己而让所有亲人感到快乐和温暖。如果事业辉煌,却亲情寡淡,这样的成功又有何意义呢?

男孩女孩都要富养

现如今,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穷养儿子富养女儿。对这种过度放大物质因素的教育方式,咪蒙并不赞同。

咪蒙有位朋友是苦孩子出身,多年打拼终于成为千万富翁。他从小就给儿子灌输:“我的财产都是我们自己的,与你无关。我们只会给你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要想过更好的生活,需要你自己努力学习,长大后争取。”起先咪蒙觉得这样的思路很对,后来才了解到,朋友做得过于极端。

出门旅行,父母说说笑笑地坐商务舱,儿子一个人孤零零地去坐经济舱,哪怕他当时只有6岁;父母买宝马奔驰、买名牌包包时毫不犹豫,儿子想买个书包只能用压岁钱上淘宝,货比三家;儿子参加学校组织的篮球队,想买双耐克鞋都要打报告,写申请……

也许别人对这种做法深为赞同,但咪蒙只有一种感觉:太做作了。那个孩子目前正在上高中,咪蒙跟他接触过一次,从他眼神中看到的是迷茫和浮躁。他一会儿困惑地感叹自己是不是父母亲生的,一会儿咬牙切齿地说:“我早对学习不感兴趣了,我只希望快点长大赚钱,然后把我爸的公司吞并了,让他们也尝尝没钱花的滋味……”

咪蒙婉转地把孩子的想法告诉富翁朋友时,富翁朋友竟然开怀大笑:“不错,看来这种激励教育是成功的。”但咪蒙不禁问道:“如果一个人的终极梦想,是赚大钱后在父母面前扬眉吐气,那这种人生也太功利、太浅薄了吧?”

咪蒙坚持认为,不管男孩还是女孩,都要富养。这个富,指的是见识和视野。当然,不可否认,见识和视野是需要钱来撑的。一个长期在物质上穷养的孩子,什么世面都没见过,是很难大气的。在极度穷酸和窘迫中度过童年,长大了也很难有幸福感。像很多70、80后,小时候都有过为一双白球鞋、一件白衬衣无法如愿的心酸经历。

咪蒙主张的观念是,父母是什么花费水准,孩子也不要差太多。刻意富养的,孩子会贪婪、娇纵、虚荣;刻意穷养的,孩子会怨恨、敏感、自卑。两种方式如果都过于极端,都会造成恶果。

目前,咪蒙一家在深圳算是白领阶层的水准。但外出旅行时,她既会带唯唐住有特色的星级酒店,也会住各种青年旅馆和当地民宿。寒暑假时,她会带着唯唐去美国游学一个月,也会带他去国内偏远山区住一阵子……

最重要的是,咪蒙并不觉得带孩子住青年旅馆或去偏远山区,就是实行什么吃苦耐劳的教育。她认为,住青旅可以接触不同装修风格,跟其他各国的背包客有更多的交流。住在山区,可以享受清新的空气,了解一下各种家畜和农作物,这都是可贵的见识。让孩子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世界的多元性和可能性。

请不要给孩子装上快进键

唯唐4岁时被送到深圳一家幼儿园,当时他有个5岁的同学,小小年纪已经被父母带着报了5个培训班,包括围棋、钢琴、绘画、游泳、拉丁舞。

有一次,孩子感冒发烧,打完点滴后手腕都肿了。父母“法外开恩”,善解人意地说:“看来今天没法练琴。那就算了,明天多练一小时补回来。”咪蒙不禁叹为观止:“那仅仅是个5岁的孩子,为什么非要这么忙、这么累?”那对家长理直气壮地回答:“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呀!”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人人皆知的名言,在咪蒙看来就是一句万恶的话。小小年纪的孩子,不应该是在纯真烂漫中无忧无虑地度过童年吗?却在父母的催促下,“快点吃饭,快去学习,快去睡觉……”父母牵着孩子的手,同样脚步匆匆,神色匆匆。

《新周刊》曾做过一个专题,反思中国为什么被称为“急之国”,却失去了“慢”的能力:看剧想快进,评论抢沙发,寄信要特快专递,拍照要立等可取;坐飞机要直航,坐火车要高铁,做事要速成,创业要暴富,过马路要闯红灯,排队要插队……大家似乎都在赶时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意识到这种做法不妥后,咪蒙有意识地放慢了生活的脚步。有一次,她和老公带孩子去超市买东西,看到门口有买金鱼的,唯唐被五颜六色的金鱼吸引住了,想停下来观察。罗先生习惯性地催促:“快走,别看了。”咪蒙却蹲下来笑着说:“好吧,我们一起来看看金鱼是怎么游泳、怎么吃饭的。”

那次唯唐兴致勃勃,不但数来数去,还知道了好几种鱼的名字:红色玛丽、鸿运罗汉、小银鱼。回去的路上,咪蒙对罗先生说:“我们只是去买东西,晚点回家,晚点做饭,都不会造成什么可怕的后果。为什么不让孩子慢慢看呢?”

也许就是这样的“慢”,反而让唯唐养成了专注、认真的性格。他从来不上培训班,但他也每天很忙:“我要搭火车轨道,要玩滑板车,还要打水仗,看绘本……”他可以花半天时间观察两只蚂蚁打架,可以跟一只菜叶上蜗牛玩半个小时。

有时路过一处工地,唯唐会研究工程车、水泥车和挖掘机的不同;路过一片花园,会数一数有多少种花、多少种颜色;路过一栋老房子,会神秘地猜测里面有没有松鼠和猫头鹰……唯唐是快乐的,也是幸福的。

咪蒙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免不了头疼脑热要住医院。可是只要家长多一些乐观主义,医院也能变成好玩的游乐场。3岁的唯唐因为支气管炎,住院后需要做雾化治疗。

起先唯唐看到冒着雾气的管子,心生恐惧,拒不合作。咪蒙笑嘻嘻地问他:“你不是最喜欢看动画片《托马斯和它的朋友们》吗?你看这喷雾,多像火车头冒出的蒸汽,多好玩呀!”唯唐果然好奇心大起,一边愉快地做雾化治疗,一边还嘟囔着:“我是托马斯的小火车……”

至于吃药就更好办了。咪蒙一本正经地告诉他:“药片要和你身体里的病菌打架,这样你身体才会好。你不吃药,药片怎么找到病菌呢?”于是,唯唐爽快地吃完药,还摩拳擦掌,和咪蒙打打闹闹,上演一幕真人版的“药片病菌大战”。

对当前推崇的一些教育方式,咪蒙颇有微词。玩和学习,为什么非要是对立的,不能合二为一?只要有心,完全可以在玩耍的过程中,植入知识,这比送孩子上培训班被动学习更能让孩子印象深刻,更有助于形成独特的世界观。有多少成年人,学习是苦大仇深、死记硬背,考完试、毕业后,早已把所学的东西还给老师。而自己所学的那些真正有趣的、有价值的东西,反倒是在书本和生活中得来的。

在书中,一向以幽默、犀利著称的咪蒙,第一次深情地写道:“我们常常以为育儿是教育孩子,其实更多的是教育我们自己。从孩子身上,能映照出家长的品格,同时也在修正我们自己的品格。就让我们为了孩子,变成更好的自己!”

编辑/平凡

猜你喜欢

咪蒙罗先生孩子
退房“骂死”销售经理,要担责吗
自媒体该从“咪蒙”身上反思什么
“咪蒙”之死:毁三观,终毁了自己。再也不见,毒鸡汤
罗先生的婚姻
爱无由
自媒体,咪蒙个案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