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婆媳关系甜蜜三招

2015-05-14塞北的雪

知音海外版(上半月) 2015年1期
关键词:琳达婆媳儿媳

塞北的雪

2014年12月,北京某社会研究机构进行了一项国人婚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中,离婚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在诸多的离婚理由中,婆媳不睦高居第二位,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婚姻关系稳定的重要因素。很多人因此十分羡慕英国婆媳间既有距离又无比和谐的关系,但其实,这中间的学问还真是不少。移居伦敦六年,并且嫁了一位英国老公的福州女孩庞晓璐,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长时间的观察,总结出了英国婆媳相处之道的潜规则,其中有一些还是极具借鉴意义的。

第一招:谁的老公谁做主

在伦敦定居后没多久,我便发现其实英国的婆媳关系也很微妙,针尖对麦芒的情况并不少见。只是英国婆媳在相处时,大多会掌握一些基本原则,这让大家避免了很多尴尬,也消除了不少没必要的烦恼。

通常情况下,英国的婆媳之间不常走动和来往,甚至连婆婆和儿子之间也会刻意保持一定的距离,用邻居曼森太太的话来说,“这样对大家都好”。

曼森太太这样说是有原因的。据说在她的儿子大卫度完蜜月回家的第二天,她曾兴致勃勃地去看望一对新人,结果仅仅因为她的一句话,就惹得儿媳当场变脸,最后大家不欢而散。我问曼森太太到底说了什么,竟有如此大的杀伤力,她看上去有些委屈:“我只不过说了‘大卫,你变瘦了而已。”我哑然失笑,这句话对于儿媳来说,的确有些致命,因为它的潜台词是“我这当妈的把儿子照顾得健健康康,可这女人刚接手不到一个月,就把儿子的身体搞糟了。”估计哪个媳妇听了这话,也高兴不起来。

后来,学乖了的曼森太太开始对儿子的事渐渐放手,不再事事过问。尽管这种被拦在儿子生活圈之外的情形让她不太甘心,也很不好受,偶尔在电梯间碰到她,便会听她念叨媳妇给儿子买的西装颜色不对,媳妇每天早餐给儿子做的枫糖蛋糕也不是他喜欢的口味,但曼森太太也只是随口发泄一下而已,对于那个既是自己儿子又是别人丈夫的男人,她明白自己所能做的已经不多。过度插手儿子的生活,过分表达自己的关切,到头来只能让自己和儿媳都不愉快。想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曼森太太慢慢也就不再自寻烦恼了。

和很多的中国家庭一样,英国的婆婆和儿媳也会在明里暗里争当家庭的“第一女人”,她们都试图建立和维护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彼此都会感觉受到了来自对方的威胁。剑桥大学纽汉姆学院的心理学博士特里·阿普特曾出版了一本专门避免和应对婆媳冲突的书籍,书名叫《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在很多女性中大受欢迎,老公的母亲琳达更是把它当成“圣经”一样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2009年,我和老公准备购买新居,我们相中的地点距离老公工作的地方比较远,而我上班倒是十分便利,婆婆知道后嘴上虽然没说什么,但没过几天,公公就送来了一个大信封,里面是厚厚的一沓钱,明显是奉婆婆之命而来。他让我们用这笔钱再找一处对两个人上班都比较便利的房子,但我最终回绝了他们的好意,婆婆也没再坚持。后来,我委婉地问她原因,婆婆笑着说:“那本书里说,母亲在儿子身上倾注得越多,就会把媳妇的心推得越远。我不想成为一个令人讨厌的破坏者。”

在英国,不少婆婆都能找准自己的定位,懂得儿子已经成家立业不能再插手他的家庭事务;而媳妇也不会因为“面子”放弃自己的原则,对老公拥有绝对的“第一发言权”。久而久之,两个女人习以为常,就不会为一些小事发生争执。

第二招:谁的小孩谁做主

英国网站2010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除了与儿媳分享儿子的爱之外,英国媳妇最不能容忍婆婆的行为,便是粗暴干涉她们教育孩子的方式,甚至越过自己这个当妈的给小孩子做决定。所以很多英国的婆婆都非常注意这一点,千方百计不触碰到儿媳的敏感地带,以减少与儿媳的正面冲突。

同事简妮的老公两年前做了心脏移植手术,简妮因此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去医院照顾病人,每天都忙得顾首难顾尾。无奈之下,只得搬来婆婆这个“救兵”帮自己照顾小孩。有一次,我去简妮家借教材,偏巧她不在家,进门时正听到她的婆婆在给她打电话,小心地询问晚餐能否给孩子们吃汉堡,而在得到简妮的否定答复之后,婆婆听话地把汉堡又放回了冰箱,看上去就像一个害怕做错事的小学生。孩子母亲说不行的事情,谁说行,也不行。

后来我把这件事说给简妮听,她点了点头。按照她的说法,没有她的同意,婆婆不能代替孩子们决定任何事。我问简妮,如果婆婆打算带孩子们去游乐园玩,却一直打不通电话,联系不上她,那要怎么办?简妮的回答简单明了:“直到打通电话,得到我的同意为止。”

在英国,未成年子女的归属责任十分明确,那就是他们的父母。祖父母可以探望或代为照顾孙子、孙女,但也仅限于此,事关小孩的成长教育等相关事宜,一概要由孩子的父母说了算。英国的婆婆深知其中玄机,因此大多会固守这道“红线”,不越雷池半步。

老公哥哥正在上小学的儿子托尼新交了一个朋友,婆婆听说对方的父亲正在监狱服刑,便不太赞成孙子和人家继续来往,可还没有跟托尼说上两句话,小家伙就用一句“我妈妈说可以”胜利地结束了这场与祖母的谈话。谁才是局势的主导者,已经相当明显。其实归根结底,一个称职合格的英国婆婆最应该学会的,就是识趣,不要摆出一副好为人师的架势,拿自己的经验之谈教训媳妇,因为对方不见得听话,更不见得领情。

佩吉是我在舞蹈班的同学,有一次她住在伦敦西南部乡下的婆婆来她家做客,结果第一天见面就搞得大家十分败兴,因为她婆婆既看不惯孙女身上那件超短裙的长度,也无法忍受孙子腿上那条复古长裤的款式,喋喋不休地唠叨了半天,声称在自己家乡那边,做父母的根本不会让自己的小孩穿成这样招摇过市,完全是有伤风化。而其实在伦敦的街头,类似佩吉两个孩子的装扮是非常中规中矩的,并没有任何不妥之处。最后,实在忍无可忍的佩吉正色告诫婆婆:“我不认为我的孩子需要换其他衣服,这样穿很好看。他们是我的孩子,我对他们负责。”这才煞住了婆婆不合时宜的话茬。

后来,这位婆婆再也不敢轻易在佩吉面前提严加管教小孩的事情了,因为游戏的规则就是这样——管教小孩是孩子父母的事,越俎代庖只能是费力不讨好,惹人生厌,质疑儿媳的教育方式更是婆熄相处的大忌,只有牢记这条原则,婆媳之间才能相安无事,和谐相处。

第三招:谁的地盘谁做主

当然,不只是婆婆需要掌握与儿媳相处的规则,媳妇也要投桃报李,尊重婆婆的生活方式和处事方法,不能指手画脚,尤其是在婆婆自己的地盘上。而对于我来说,婆婆琳达的厨房就是一块不能轻易涉足的“禁地”,因为那里是属于琳达的。

每次亲戚朋友去琳达家里聚餐,她都喜欢亲手烤制一种奶油口味的松饼,那是琳达最拿手的餐后点心。可再好吃的东西总吃也会腻,大家又不好说什么,每次照例会对琳达的手艺赞不绝口。吃了30多年松饼、舌头已经失去鉴赏能力的老公私下里提议让我给大家做杏仁曲奇尝尝鲜,那可是我在烹饪学校拿到过五星的得意之作,但我却从来没有这么做过,始终严格遵守着“谁的地盘谁做主”的准则。

对于很多英国女性来说,厨房是一块私属领地,女主人是领地上当仁不让的“女王”,她们用自认了得的厨艺领受属于自己的掌声和赞美,琳达的大半生都是这么过来的,我当然不能打破这个“神话”,在琳达的“田里”收获自己的“庄稼”。所以我从不踏足琳达的厨房,每次品尝琳达的松饼时,也都会把头点得像捣米机,并送上灿烂的笑容作为奖赏,然后回到家里再给老公烤他爱吃的杏仁曲奇。

对于儿媳来说,去婆婆家登门拜访的时机选择也是一门学问。不请自来是千万不可以的,蹭吃蹭喝更是要不得。朋友爱琳曾讲过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糗事:有一次她没打招呼就带着孩子们去了婆婆家里,正赶上婆婆那天身体不舒服,躺在床上休息,爱琳便自作主张给儿子做了意大利面,还勤快地把屋里屋外都打扫了一遍,虽说并没指望获得什么表扬,但搞得婆婆一整天都黑着脸也让她始料未及,吓得她再也不敢犯这种错误了。后来每次去婆婆家,爱琳都会提前打电话,婆婆家里再怎么脏乱,她也不再帮忙整理房间,因为那几乎就等于是在直接批评婆婆不做家务一样。不是自己的地盘,还是守规矩一些,小心为妙。

其实,英国婆媳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住在楼上的史蒂夫娶了一位日本太太,家里也按照太太的审美被装饰成了日式风格,不但卧房变成了榻榻米,餐厅里也摆上了一扇大大的日式屏风,第一次去他们家拜访,我还误以为走进了日本的家庭旅馆。有一天在楼下碰到前来看望儿子一家的史蒂夫的母亲,我小心地问她在儿子家里是不是住得惯,因为我怎么也想象不出英国老太太睡榻榻米会是怎样一幕场景。没想到史蒂夫的母亲听后却欣然一笑:“我是不是习惯,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史蒂夫和他太太住得舒服,那就好。”

在英国,无论是婆婆还是儿媳,大多都十分清楚自己的“势力范围”圈定在哪里,大家都只会在自己的地盘上“为所欲为”,而不会去对方的场子上“随便撒野”。所以英国的婆媳关系看似不那么亲密,婆婆和媳妇彼此相敬如宾,好像总保持着一种安全距离。那些大家都一致认同的相处潜规则让她们既不会好得亲如母女,也不可能变成不共戴天的仇敌。

尽管我在国内的朋友说这种婆媳相处之道少了一点人情味,但至少对于那个既是儿子也是老公的人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不会被两个女人间的抱怨之词折磨得寝食难安,更不用为“妈和媳妇一起掉到河里你先救哪个”的老套问题感到纠结,无法作答。中国人说“家和万事兴”,但似乎英国人比中国人更深谙此中的道理。和谐社会要从每一个普通的家庭做起,只要婆媳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了,估计整个家庭的和谐也就不远了。

编辑/郑佳慧

猜你喜欢

琳达婆媳儿媳
“前儿媳”也能享有继承权
冬天的虫子去哪儿了
点赞好儿媳
快乐的琳达
放手让儿子儿媳当家
鸽子琳达的特殊任务
婆媳冲突性话语中回应策略的语用分析
小常识
电视类型的话语生成与运作:以婆媳剧为例
关于婆媳剧热传播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