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宽街

2015-05-14胡廷武

含笑花 2015年2期
关键词:小镇

胡廷武

文山市西南30公里,有个平坝镇。那里离我的故乡马关也很近,这是一个古老、美丽、传奇的小镇,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地方,我们听说那里有一条宽街,比篮球场还宽,心里很好奇。后来由于在写作中多次涉及到三七,从史料中了解到,这种心血管疾病的灵丹妙药最早是野生的,人工培植起源于五六百年前,綮始之地就是平坝,于是心里对这个“三七古镇”愈加向往。可惜几十年间,我虽然因工作而到处走动,却一直没有涉足过平坝镇,直到今年10月,才得到一个机会去那里拜访。

那天早晨我们从文山市出发,半个来小时就到了目的地,司机把汽车停在小镇南端的高坡上。从这里放眼望去,晚秋时节的小镇,依然还沉浸在一派绿荫之中,一些逐渐变黄或是变红的树叶,像美丽的花瓣一样,到处闪耀。路边有几棵很高、很大的槐树,树干上布满苔藓,估计要两三个人才能合抱过来。路的另一边就是我们要参观的观音阁,但是当我们沿着石台阶走上去,见古庙檐下挂的匾上,写的却是“关圣宫”。同我们一起参观的副镇长曾先生解释说,观音阁是一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果然,从关圣宫旁边的小门进去,就看到了观音阁和老君殿。观音阁是一座单檐歇山式的建筑,一开三间,廊柱环绕,四面贯通,檐枋和斗拱上绘有十二生肖和花卉的图案。这样的建筑,在寺庙中应该是较为普遍的,但是我注意到,那些廊柱下垫得有两米多高的石础,显得轩昂大气,这又是不多见的。观音阁和韦驮殿,与老君殿、关圣宫,还有左右两厢,组成了一个清幽的四合小院。院中并排站立着两株桂花树,高大繁茂,绿意盎然,秋天即将过去,仿佛还有余香在枝叶间弥漫。院中有两位当地的老人,像是来晨练的,高兴地向我们介绍说,和门前的几棵老槐树一样,这两株桂花树都有一百多岁高龄了。院子旁边有一个附院,好像是做厨房和贮藏用的;另外还有一个后院种植着树木花草,有几个女孩子在那里用手机互相拍照,在花丛中留下她们的倩影。观音阁应该是镇上居民们常来奉香和游玩的地方。

看完观音阁,沿着公路边的一条小路往下走,走到底是一个两三亩大的池塘,池塘四周围着白色的石栏杆,对面古旧的民居和几棵树倒映在水面上,显得清雅宁静。

从水井边往里走就是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两边多是砖木结构、前后盖瓦屋顶的民房,街道很窄,说是街,其实更近于戴望舒所说那种悠长、悠长的小巷。我们走到那里,发现有一个饼屋,门头上有大幅的招牌,原来是一家经营荞酥的店铺。我早就听说过平坝镇有三种美食,其中之一就是荞酥,另外两样是豌豆粉和臭豆腐,而荞酥尤其声名远播,这种美食在滇东南一带出名,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了。同行的朋友们涌进店铺,主人立刻热情地欢迎我们,把当天烤的荞酥拿来给我们品尝,又很乐意地让我们参观石头砌的烤炉。大家都觉得荞酥香甜可口、别有风味,而提出来要买一点带回去时,主人家却抱歉地说,当天的荞酥已经卖完,就剩下给大家品尝的几个了。原来要成批地买他们家的荞酥,是要事先订货的。除这家生产和销售荞酥的店铺之外,一路走着,还不时的有一两家商店,卖杂货零食之类,这跟一般的小镇没有什么差别。所不同的是,居家门前,一般都有一级或两级台阶,台阶横向联结在一起,另外几乎每家每户的门框上都贴着春联,有的是印刷的,有的是写的。我看写的那些字,有“童子功”是可以肯定的。小街上没有太多的风景,我们一面走,一面欣赏那些春联,由于春天过去很久了,字迹已经有点模糊。我看到有一副对联写的是:“六百年前将士,三千载来诗书。”我和同行的朋友都觉得这副对联写得有意思,既蕴藏着地方的历史,又表述了文化的传承。朋友还说,不熟悉本地掌故的人,是写不出来的。正说着,小街在尽头转了一个弯,眼前忽然一亮,一条像广场一样气派的大街出现在面前——风景和历史一样,在某一个关节点上转一个弯,就有可能出现一个新的境界——这就是著名的平坝宽街了。说老实话,要不是曾先生和其他本地人的介绍,我们一行中的多数人不会知道,这样一个平凡而又宁静的小镇,竟然有着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而这一段历史,又同眼前的这一条宽街联系在一起!

平坝的文化人李先生告诉我们,小镇上的许多人家都说,自己的祖籍是南京,老祖宗是随一支军队到平坝来的,已经有600多年了。史书上记载说,600多年前从南京长途跋涉到云南来的那支军队,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蓝玉和沐英带来平定云南的远征军,据说有30万之众。不到一年云南平定,朱元璋让傅友德和蓝玉班师回朝,留下9万人随沐英镇守云南。沐英把军队分派到云南各地,同时实行屯垦,随后又陆续从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省,移民百万填充云南。“六百年前将士”的典故原来是出自这段史实。不知是军队和移民的到来,发现了平坝附近老君山的银矿,还是银矿的发现吸引了兵民的到来,总之,大约就在前600年间,平坝一带开始涌进大量兵民开采银矿,多的时候据说有两三万人。当时开矿通风技术落后,矿洞打到地下300米时,工人普遍感到头昏、胸闷、乏力,按照今天的说法那是一种缺氧的症状,但当时矿工们哪里知道,只是根据当地老百姓的指点,用山上的野生三七治疗,而且药到病除,三七就这样成了矿工们的神药。由于是两三万人,需求量很大,野生三七供不应求,于是有人发明了人工栽培的方法。这样一来,产量就陆续提高到了每年几万斤。当地农民用三七换矿山生产的银子,据说当时1斤三七换到的银子,可以买1000斤大米。开矿和栽种三七使平坝变成了市镇;三七稳定的供求关系,使市镇富裕和繁荣起来。但是许多年以后,矿山的开采结束了,据说原因是发生了很大的矿难,死了上万人,这个说法未必可信,真正的原因可能是矿藏的枯竭。采矿结束,矿工遣散之后,每年产出的几万斤三七,开始寻找新的出路,这个出路就是向广大的外地销售。在这个过程中,平坝镇很快成为当时全文山地区、也是全云南省、当然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三七集散地。我们眼前的这条宽街,就是几百年前,这个大规模三七市场的遗迹。这使我想起前面瞻仰过的观音阁,关圣宫为什么在那里占据了一个显著的位置?原因就在这里——古代的商人是最崇尚诚信和义气的。

我在宽街上漫步着,独自想象当年的情景:一街的三七,一街的马驮子,一街的来自四面八方的、讲着各种方言的人,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街头和街脚数十只、有时是上百只马匹嘶鸣着,它们将把宽街上堆成山的三七运送到四面八方去……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李先生介绍说,当年平坝镇运输三七的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条是经蒙自、昆明中转,销往中原各省;一条是经西畴、百色进入广西广东,最后也销往中原;第三条是经马关通过越南河内进入东南亚市场,同时远销欧美。经马关转运三七的这条古道,我曾经考察过,它从当地的原始森林中蜿蜒曲折地穿过,是一条形状不规则的青石板铺成的道路,在那些长年见不到阳光的路段,石板上长满了青苔,所以我在当时写的一首诗里说:“蹄痕石上苔斑绿,犹记当年不世功”。当然,数百年来,文山地区向全国、全世界推广三七的不世之功,是从平坝、从这条宽街起始的。这条古老的街道,长1.5公里,宽16米。现在两边还有传统四合院30合,古民居300余幢。街两边的古民居多数是旧的,也有新整修的,都排列得很规整,前后盖瓦顶,带很宽的瓦檐。有几家小吃店在门口摆摊,卖煎的臭豆腐和豌豆粉。煎锅为一口很大的平底锅,周围的边沿很高。李先生说这专门有个名字叫凹锅,是邻近的马关县八寨镇生产的。在长长的瓦檐下有三几个人,坐在小方桌前吃臭豆腐和豌豆粉,正是上午10点钟,不知算是早点还是午饭。

小镇在温和的阳光下,显得安详、淡定。没有汽车经过,行人也很少。每个人物,每个地方,对这个世界的贡献都是有条件的、有限的,机遇过了即不可避免地会在一段时间内、或者永远地归于平静。新的条件成熟或新的机遇到来,它有可能崛起,也有可能继续沉寂。平坝镇这些年发展势头很好,抚今思昔,前景广阔。现在随着心血管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愈严重,全世界对三七的需求正在大幅度增加,对于三七的种植和销售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新的机遇。那么在新的机遇到来的时候,平坝镇能否从一个“三七古镇”,再次崛起,成为新时代的“三七重镇”呢?这是我行走在那条宽街上时所想到的,也是我对这个小镇的祝愿。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镇
泡泡泉小镇
什么也没有小镇(5)
什么也没有小镇(4)
什么也没有小镇(3)
什么也没有小镇(2)
什么也没有小镇(1)
小镇小镇真热闹
情绪小镇
神秘的森林小镇
穿毛衣的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