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霍尔理论背景下汉英请求策略对比研究

2015-05-14邬丽娜天津大学文法学院天津300072

邬丽娜(天津大学文法学院,天津300072)

霍尔理论背景下汉英请求策略对比研究

邬丽娜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天津300072)

摘要:人类学家霍尔提出的语境论认为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而西方大多数英语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文章在语境论的框架下,阐述了英汉请求策略特点及其差异的深层文化根源。英语请求语多样化的语句层面策略与汉语中语篇策略的广泛应用,体现了低语境文化多用明码信息,高语境文化惯用暗码信息的特点。同时,与处于低语境的英美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对请求策略影响因素人际距离、社会权力和强加度的认识与感知呈现两极化。

关键词:霍尔理论;语境论;请求策略;高语境文化;低语境文化

霍尔在《超越文化》一书中提出了高低语境理论。信息由语言编码和语境组成,在不同文化中,语境和语言编码在信息传递中所占比重不同。语境所占比例较高的文化为高语境文化,与之相反的是低语境文化。语境在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缺失了语境,信息将无法被完整的传递[1]。文化语境背景不同,人们对信息的理解便会产生差异,从而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

人际距离、社会权力和强加度是影响请求策略的三个要素,也是请求言语行为研究中的主要变量,影响着请求策略的选择,而文化语境的差异导致中国人与英美人对以上三个要素不同的认识与感知。因此,在霍尔的语境论背景下,对汉英请求策略差异进行分析和探讨有助于发掘语言表层形态背后的深层文化根源,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寻求更为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模式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霍尔的语境论

1.语境论的文化观

根据霍尔的观点,在高语境文化的交际中,语境的作用大于语言。信息与意义的传达主要依赖于社会文化中普遍得到认可的价值观、传统习俗与行为模式;而低语境文化则更多依赖说话人明确清晰的语言表达来传达意义。Lustig和Koester[2]总结了两种语境文化的特点(见表1)。

表1 高低语境文化对比

霍尔根据不同文化的主导交际方式,将各国文化置于两端分别为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的坐标轴上,发现多数西方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英语国家均属于低语境文化,英国属于同时具有高语境和低语境特点的文化,而中、日、韩等亚洲国家以及大多数非洲和拉美国家的文化则属于高语境文化[3]。由于语境文化的差异,汉英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交际风格。

2.高低语境文化交际特点

语境类型决定交际方式。高语境文化的成员拥有大量的共享资源,包括文化传统、价值观与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等,这些共享资源便构成了特定的文化语境,人际交流更多地依赖于“语境”来传递信息,语言本身所负载的信息较少。因此可以说高语境文化更注重“意会”,而低语境文化由于成员间共享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源较少,则注重“言传”,交流所传达的意义主要来自编码清晰的语言[4]。

高语境文化的成员在情感表达与信息传递中,更倾向于使用含蓄间接的方式,通常会期待受话者能够知道或通过交谈分析出他的所思所想,说话者无需把话挑明,甚至会“拐弯抹角兜圈子,但却不谈最关键的真实想法。”[1]113因此在高语境的交流中呈现出高体贴式的对话方式,对话语篇呈现聚合模式[5],如在请求过程中,随着说话者精心勾勒情景框架,受话者逐渐意识到说话者的具体请求意图,当受话者表示理解时,对话双方便聚合在一个共同点,此时可能是说话者提出请求,也可能是受话者主动提供帮助。

低语境文化成员则更倾向于运用直接、坦率的交流方式,鼓励所有参与者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随时欢迎新的参与者加入谈话,允许话题的随时转换[6],因此多采用高介入式的对话方式。

二、请求言语行为与策略

请求语是指说话者通过发出请求,试图使受话者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来实现说话者的愿望。人际距离、社会权力和强加度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说话人对于请求策略和直接程度的选择[7]。

请求语的研究一般基于三种直接程度,直接请求(direct request),如“lend me your car”;规约性间接请求(conventional indirectness),如“Could I borrow your car?”;非规约性间接请求(non-conventional indirectness),即暗示,如“I have to be at the airport in half an hour”。这三种请求策略的直接程度逐步递减。

影响请求语所呈现的直接程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修饰方式,包括内部修饰和外部修饰。内部修饰运用句法或词法降格(syntactic or lexical/phrasal downgraders)等方式,如“Would you come over here?”要比“Will you come over here?”间接程度高,也显得更礼貌。

外部修饰策略是通过辅助行为语(supportive moves)来尽量使请求行为合理化,例如说话者想请受话者帮忙修电脑,通过询问受话者是否有时间:“Are you busy tonight?”等辅助行为语来降低请求的直接程度。

三、语境论背景下汉英请求策略差异分析

1.汉英请求语句层面策略差异的文化语境根源

大量针对请求语语句层面的研究表明,英语请求语礼貌策略具有内部修饰不可或缺的特点,而汉语请求语内部修饰策略的运用则相对较少。英语请求语倾向于使用间接程度更高的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布鲁姆-库尔卡等学者共同完成的“跨文化言语行为实现方式项目”(cross-cultural speech acts realization project,CCSARP)发现英语中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的使用频率最高,超过80%[8]。张绍杰和王晓彤的研究则发现汉语中平均32%的请求为直接请求,亲友间的直接请求达43%,上级对下级为47%,而年长者对年幼者则达到50%以上[9]。汉语请求语有时在西方人看来过于直接,亲友之间的请求缺乏内部修饰,但受话者并没有像西方人那样产生被冒犯的感觉。汉语的内部修饰语明显少于英语,例如汉语缺少表示礼貌请求的模糊施行动词(hedged perfomative verbs),即英语中的“could”或“might”等,汉语请求语经常使用“能、可以”,即“can”和“may”。

汉英请求语句层面的这一差异主要源于两种语境文化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于人际距离、社会权力和强加度的感知差异。中国文化圈内圈外有别,而英美文化圈内圈外差异较小。英美文化为低语境文化,圈内圈外差异不明显,强调平等性。英美人对待圈内圈外人的礼貌策略无明显差异,无论是不太熟悉的人还是家庭成员之间都会使用礼貌策略,如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以及please,thanks等礼貌标志词。英美人即使夫妻之间也会说:“Could you pass me the salt please?”或“Please pass me the salt”。经常可以看到美国的父母教育孩子对父母提请求时要说“please”,而当代中国父母一般不会要求孩子对自己这么礼貌或“客气”。

中国人对圈内圈外人的语用差异则非常明显,圈内人的语境会更高,所感知的圈内人际距离非常亲近,甚至会觉得有义务为自己的亲人朋友提供帮助,从而降低了请求的强加度,因此家人和亲近朋友之间无需过多“客套”,提出要求更是直截了当,多采用直接请求策略。例如,中国夫妻之间会说:“把筷子递给我。”不需要采取间接的请求策略或使用任何礼貌标志词。此类看似不礼貌的请求策略,在亲朋好友之间经常出现,而且显得非常亲近得体[10]。但对于不太熟悉的人则会说:“麻烦您把那双筷子递给我好吗?”

如果中国人将圈内圈外策略搞混或误用,就会使受话者感觉很不舒服,如将圈外人的礼貌策略用于圈内人则有可能产生戏谑逗趣的感觉。同宿舍的好友去超市购物,另一位室友可能会直接说:“我牙膏用完了,帮我带一袋牙膏回来吧。”但如果改用礼貌策略:“能请您帮我带一袋牙膏回来吗?”双方都会有开玩笑的感觉。同时,“请”在汉语中既是礼貌标识词,又是距离标志语(distance-marker),多用于向圈外人或差序格局中位置更高的人提出的请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见外”。因此,汉语中的“请”和英语中的“please”不是对等的。

英美人和中国人对于人际距离(distance)的感知有所不同,而人际距离又是选择请求策略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来自两种文化的人在发出请求时会采取间接程度不同的策略。中国人一方面对圈内人比英美人的圈内人际距离感知更加亲近,另一方面对圈外人的距离感较之英美人则更加疏远,因此会采取更加间接婉转的请求策略。

低语境文化属于个人主义倾向,而高语境文化则多属于集体主义倾向。在个人主义倾向文化中,任何需要他人付出代价的请求都算作对受话者个人利益和自由的侵犯,需要使用各种礼貌策略来平衡“面子”。而在集体主义倾向的文化中,提倡助人为乐,认为很多事情都是“举手之劳,不足挂齿”,因此会和个人主义倾向文化的人们在强加度的认识和感知上存在差异。

此外,在中国,有时向他人请求帮助会被认为是“看得起”这个人,或者认为和这个人比较亲近,抑或认为他是有能力或社会关系广泛等,满足个人在集体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心理需求,可以部分抵消受话者的损失。因此,两种文化倾向不同,对强加度的认识必然不同,由此可以看出强加度是主观的,而非客观。

中国属于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而大多数英语国家属于平行的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由于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非常重视等级差距,人们通常会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对方的身份地位来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大多数英语国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不同的社会关系结构必然导致人们对社会权力的认识与感知存在差异,从而在交流时采用不同的请求策略。在中国,上级对下级的请求语相对直接,有时甚至是命令式的。年长者在中国的地位一般高于年幼者,因此年长者对年幼者的请求语也是直截了当,无须使用礼貌策略,甚至在中国文化中不承认这些为请求,而是要求。然而,如果是下级对上级,年幼者对年长者提出请求,则一般采取更为间接的策略,而且通常要在请求提出之前,做好大量的铺垫工作,也就是以下将要讨论的语篇策略。

2.文化语境对语篇策略的影响

英语请求的礼貌性主要体现在语句层面,具有内部修饰的不可或缺性,而汉语请求的间接委婉则主要体现在整个交谈过程中,即语篇策略的使用。顾曰国认为中国人在明确提出请求之前,通常倾向于通过各种方式试探是否能够提出,将辅助行为语作为发出请求之前的铺垫来创造一个情景框架。这样做才会显得礼貌得体,否则受话者会认为说话者只知道提要求,过于直接甚至鲁莽[11]。

处于高语境文化的汉语倾向于使用含蓄的隐性编码信息,说话者不必用语言明确表达意思,而是通过高体贴式的对话方式来创造请求的情景框架[12],一方面对受话者进行试探,看其是否有能力和意愿为自己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帮助受话者在这一过程中推断出说话者的请求意图并理解请求的合理性。这样可以使交谈保持整体和谐,避免冲突,这也符合了高语境文化的集体主义倾向。

此外,由于中国文化固有的差序格局和圈内圈外差异对待的特点,如果是向圈外人提出请求或请求的发出者是差序格局中处于较低位置的人,而受话者位置较高的话,说话者对于强加度的感知会陡然增加,因此更需要运用语篇策略。如下级对上级提出请求时,则需要仔细斟酌时机、语境和礼貌策略等方方面面,根据强加水平的不同,采用辅助行为语等语篇策略和内部修饰语等语句策略,同时请求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上级的反应和反馈,当意识到有可能被拒绝或上级可能会认为强加度过高时,在实际请求发出之前中途停止。

四、结语

通过在霍尔高低语境论的背景下,对英汉请求策略的分析,可以发现由于显性隐性语码信息、圈内圈外、差序格局等文化语境因素的差异,中国人在对请求策略三要素,即人际距离、社会权力和强加度的感知方面与英美人存在着很大差异。这一点体现了文化的主观性,不同文化的人们可能会对同一元素产生不同的认识。因此,汉语请求策略呈现两极化,对圈内亲友、地位相当或低于自己的人采用直接策略;而对于圈外人、地位高的人、年长者等则采用更加委婉的请求策略,而且通常会采用语篇策略。而处于低语境的英美文化则更加注重平等性,因此对圈内圈外人无明显请求策略差异,且多使用内部修饰语等显性语言编码作为礼貌策略。

处于高语境的中国文化与处于低语境的英美文化的对比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双方应首先充分理解这些差异以及差异背后的深层文化根源,从而突破各自文化的局限,创造出更具包容性且更加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模式。

参考文献:

[1]Hall E.Beyond Culture[M].New York.:Anchor Press,1976:85-105.

[2]Lustig M W,Jolene K.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M].Boston:Allyn and Bacon,1996:125-126.

[3]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人视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1.

[4]胡超.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的文化渊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4):51-55.

[5]邬丽娜,王立松.澳洲汉语学习者语际语用特定实证研究[J].现代阅读,2013(5):13.

[6]刘育东,周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对比研究[J].河北学刊,2011(3):233-237.

[7]Brown R,Stephen L.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85.

[8]河兆熊.语用学文献选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242-247.

[9]张绍杰,王晓彤.“请求”方语行为的对比研究[J].现代外语,1997(3):63-72.

[10]苏文妙.文化价值观与交际风格[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2(4):11-17.

[11]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 (4):11-17.

[12]独雪梅.高、低语境文化效际差异的对比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76-79.

Comparative Study of Request Strategi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in the Background of Hall's Theory

Wu Lina
(School of Liberal Arts and Law,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theory proposed by Anthropologist Edward T.Hall,Chinese culture is high-context culture while the majority of English speaking cultures in the West fall into low-context cultur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quest strategi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and the cultural reasons underlying their differences in the framework of context theory.The diversity of request strategies at utterance level in English and the extensive use of discourse strategies in Chinese requests epitomize the preference of overt language code in low context culture and covert language code in high context culture.Compared to the low-context British and American cultures,Chinese culture exhibits polarization in the perception of distance,power and level of imposition,which leads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hoice of request strategies in the two languages.

Keywords:Hall's theory;context theory;request strategy;high-context culture;low-context culture

通讯作者:邬丽娜,joywulina@126.com.

作者简介:邬丽娜(1977—),女,讲师.

收稿日期:2014-02-25.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339(2015)01-07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