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昭觉秘境 彝乡荞熟

2015-05-14白英阿克鸠射

中国西部 2015年33期
关键词:彝家彝人编织袋

文/白英 图/阿克鸠射

昭觉,这里是中国西南部腹心一块神奇美丽的土地,山与山白云相连,坝与坝绿水相依,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彝族人民,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每年立秋前后,便是荞麦成熟的季节,漫山遍野麦香飘飘,涌动的麦浪把大地染成一片金黄,黄得殷实,富贵,蓬勃;黄得翻江倒海,惊心动魄,金光灿灿。在彝人眼里,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一个热闹的季节,一个激动人心的季节。

金色凉山 金色荞麦

从西昌出发,沿S307省道向大凉山进发,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北段往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北起大渡河,南临金沙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的古“蜀身毒道”、“灵关道”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北达巴蜀、中原,南通边陲、外邦,古桥驭水如故,栈道驾山依然。

行至凉山腹地昭觉县的洒拉地坡乡二担五村一带,立刻被漫山遍野的荞麦景色所惊呆。四周的山丘各式各样,蓝天、白云、金色的荞麦地夹杂着挖收土豆后的黄土地重重叠叠消失在天边,秋收的彝人们三三两两分布在不同颜色的地块上,堆积在身后的圆锥体荞堆密密麻麻,很是气派,地埂边点缀着一匹或两匹不同颜色的驮运马,人们有的割、有的打、有的筛、有的运,放眼望去,他们就像在天宫上作业,不管你怎么看都是一幅天然景致绝佳的油画。

每年七到九月是大凉山彝人收割苦荞的农忙时节,田地里肥肥的荞麦穗逐渐饱胀起来,宛若分娩前的孕妇,充实而丰盈。放眼望去,那连成一片的金黄给整个大地涂上了一层富庶与华贵。金黄色的荞麦地和收割荞麦的彝人形成了一道大凉山特有的风景线。一首流行在凉山民间的《苦荞之歌》这样唱道:“在那田地里,苦荞撒下地,生长绿油油,荞叶似斗笠,结粒沉甸甸,荞籽堆成山。老人吃了焕发青春,小孩吃了美丽健长。小伙子吃进手里,动手如刀;吃进脚里,走路如飞。姑娘吃进双眼,眼睛明亮有神;吃进头发,头发黑又长;吃进手里,指如嫩笋;吃进腰身,腰身如柳枝,容貌好似油菜花,醉迷多少男人心。荞啊荞,彝区之荞,养育之荞,健美之荞。”歌声表达出了苦荞与大凉山彝人的不解渊源。苦荞,这一粮食作物在我国高寒山区多有种植,它是一种不奢求的种子,不管再穷的土地上都能生长发育结果,给一丁点炭灰就能生长且大获丰收。大凉山彝人都爱苦荞、崇拜苦荞、种苦荞、吃苦荞,苦荞就这样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凉山彝人,健美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凉山彝人。

挥汗如雨 抢割荞麦

好年景啊!年景好,空气都是甜丝丝的,田间地头,能听得见开心的笑声;顺着风,还能闻得见汗水的咸味;从身边走过,亦能感觉到躯体的阵阵热浪。我走到一片荞麦地畔,放眼望去:绵绵长长、黄褐色、带有斑斑黑点的荞麦田,一浪接一浪,在秋风中滚滚而来。麦浪的尽头,是几个弓着身子的收割人,还有一个背着孩子在捆荞麦的妇女。就像潮水来时,挑起浪花的船夫,几个身子的起伏,镰刀在阳光下闪亮着,几条弧线划过后,几重麦浪就乖乖地躺在脚下。

这是彝族的一家子,当家的汉子,黑黑的脸庞,四十多岁。他的婆姨,弓着腰身,背上的孩子随着她的劳作一颠一颠的,仿佛是坐上了摇篮。至于年轻后生和姑娘,虽然眼神略显稚嫩,但也是用力地搏战在麦浪中。一家人边劳作,边用彝语说笑着,虽然听不懂说的是什么,但看得出他们很舒心。印象中,收获时节的人儿,都是在阳光下挥汗如雨。在欢声笑语中收割,还是第一次看见。我笑着向一家人打招呼:“大哥,今年收成好吗?”“好!”中年彝家汉子直起腰身,满脸的灿烂,阳光下那张脸愈发透着黑红的光。他边说边用镰刀向麦子根部猛砍,双手收回,前腿弓起,后腿迅速蹬地,双手顺势向前送出,眼前的荞麦顿时纷纷一起向前奔跑,瞬间,聚成一堆了。

我看着看着,不由得手儿有些发痒:“大哥,让我试试?”大哥一边示范,一边向我讲解动作要领。起初,我的双手和脚步配合不协调,显得有点手忙脚乱,不仅速度慢,荞麦也损失了一大半。彝家大哥亲自示范,他轻缓地伸伸双臂,镰刀在身前一划,几条弧线闪过,就收获了满满一抱的荞麦。我也弯下身子,右手握刀,向前划出,左手顺势揽过镰刀头划回来的荞麦,左脚向前顶住,右腿弯曲着,来回几次,也抱回满满一抱的荞麦。放下手中的镰刀,觉得手指是那样的僵硬。直起腰身,只觉得身体酸困后心情却是那样的畅快。

和谐悠然 收获荞麦

跟着彝家大哥一家人奋战在荞麦地里,时间过得可真快,不觉已是十点多钟日上顶头,一家人坐在地边稍事休息后,就准备开始打荞麦。大哥自我介绍叫海来哈古,话题也自然离不开彝家人和荞麦的故事:“收荞的时间比较讲究,割荞必须在晴天的十点钟之前,超过了十点你一割就落荞粒,若是雨天割收,荞堆就会发芽。割荞人必须两三点钟起床,备着干粮,在月光下摸着割,现在经济条件有所好转,家家都备有矿灯,方便多了。打荞就要在十点以后,让太阳把荞堆晒干,打起来省力,这样打收起来的荞籽存放多少年都不会变质和生虫。收荞的时间不能拖延,超过了收割时间就落荞籽,荞秆断倒,影响收成。”原来,收荞麦和打荞麦还有这么多讲究,我听了不住地点头。

不大一会,彝家大哥铺开一张白色的大编织袋,叫妻子抱一把前几天割下的苦荞放在上面,他用一根木棍轻轻击打了一下,“哗——”一声,荞粒奔落在编织袋上,那轻松的动作和哗然的声音是那样的和谐、悠然。我也想试一把,却把荞粒打飞出了编织袋。大哥诙谐地说:“这不是打铁,这么打明年的种子都剩不下几粒了,打荞就要把好力度,把好击打的部位。”说着,大哥和儿子开始挥舞起木叉击打一捆捆的荞麦,只见他们配合默契地轮番挑起荞麦捆,三下两下,一捆麦子的荞籽就落了下来,大哥叉起打过的麦捆顺势有力地挑向一旁。不一会,一大垛荞麦捆就打完了,编织袋上也落下了一大堆荞籽,只是混杂着不少的荞叶和碎荞秆。女人们双手把荞籽捧进筛子站起身来筛,在几个人的合作下,碎荞秆留在筛里,荞叶顺风飘去,荞籽落在编织袋上。打完荞麦,彝家大哥一家人把干净的荞籽装进口袋里,一袋袋地背到地边上的三轮车上。

“人类社会母至尊,各类庄稼荞至贵。”这是流传在彝族区的一句谚语。彝家大哥告诉我,彝区是上好的苦荞产地,荞麦和彝人的生活千百年来密不可分:“苦荞是上天恩赐彝人的食品和敬献品,可以生吃,熟吃可以做成荞粑、荞饼、荞沙、荞饭、荞粥等。当一个小孩呱呱来到这个世界,人们接待他的第一顿饭是苦荞。当一位老人默默离开这个世界,人们送别他的最后一顿饭是苦荞。当一位姑娘出嫁,来到婆家第一顿吃的是苦荞,第一天垫坐的是苦荞秆。一家人的财路顺利,要用苦荞敬拜;闹心事不断,要用苦荞摆顺……”是啊,苦荞是大凉山彝人的物质食粮,也是大凉山彝人的精神食粮。抬头向上,我极目长天,金色的大地让我敬重之情油然而生,凉山人坚韧,乐观,满足,充实,纯净,简单,但愿眼前丰收的土地,让他们的生活永远美好。(责任编辑/吕文锦 设计/毛艳梅)

攻略

交通:西昌是在大凉山一带旅行的交通枢纽。西昌客运站(三岔口东路)有班车往返美姑、布拖、昭觉、雷波、金阳等地,班次很多。自驾西昌到昭觉沿S307省道100公里即到县城。

住宿:西昌住宿条件好,有各类宾馆,昭觉及各县城也有几家宾馆,沿路住宿不好解决。

特产:彝族服饰、银饰、彝族漆器等。

美食:彝族美食砣砣肉、砣砣鸡、酸菜汤等。

注意:民族地区要尊重民族习俗。

猜你喜欢

彝家彝人编织袋
一种耐磨使用寿命长的塑料编织袋
一种可降解塑料编织袋回收用的清洗装置
张美寅摄影作品
彝家娃娃唱家乡
美丽的彝人古镇
巧用编织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彝家姑娘最爱俏
彝家与从前不一样
浅谈西南地区的太阳崇拜
综采工作面上隅角充填材料和充填方式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