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告诉你如何开始

2015-05-13

商界 2015年5期
关键词:跨界个性化传统

为互联网思维立碑

“碑”,是纪念碑,更是墓碑:感谢转型之路上,“互联网思维”曾给予我们以启示,但它的肤浅与傲慢,让我们不得不提出告别。

正如英语在欧洲已经不算是外语而是商务语一样,互联网+时代下的情景实现只有一条路:不是传统工业的人才去学习四不像的互联网,而是互联网的从业者们必须懂点传统工业流程,必须主动去服务传统业界。反而言之,传统企业转型的关键之一,是学会向互联网要服务、提需求。

徐小平说,如果你问我传统企业如何做互联网加法,我的答案是:不要“+互联网”,而要被“互联网+”。他认为,传统企业要向互联网转型是非常艰难的,但如果他们能够开放心态,大胆并大方地启用互联网人才,让互联网来“+”你和你的企业,当互联网如水流般渗透进“传统”的每个角落,成为领导转型的主体时,所谓的互联网转型必然发生,成功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历史将会证明,2015年不仅作为互联网+时代落地开花的初始之年,更可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互联网精神消散仙去的一年。全球化的世界需要一场更为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大戏上演,为此浅显的互联网思维只能自我埋葬,因为它的墓志铭上只能容下这几个字:

我们已无处不在。

向重庆小面学“工业4.0”

过去中国制造业的人口、土地、税收、环境等方面成本低廉,这种生产模式尚可支撑。但如今这些成本优势逐一丧失,而用户需求却日益碎片化、个性化,企业的竞争力不得不回到洞察用户需求和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能力上。

因此,工业4.0不等于自动化,所需要的并不仅仅是设备的升级或单纯的人工智能开发,而是围绕用户的价值,实现全流程端对端互联,对整个制造行业进行水平整合和垂直整合,打造一个互联工厂。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高大上”的“大规模定制”的底层商业逻辑,却在任何一家重庆小面馆里被实现并运用着。

重庆小面一般由两部分构成:面和料。面的种类繁多,宽面、细面、拉面、手工面;料的构成更复杂,杂酱、牛肉、肥肠、清汤、红汤……这两部分的不同组合,构成了食谱上的一长串“个性化”名称。但任意一名顾客点餐,他总能在数分钟之内就能享用到美食。原来,面馆老板将生产流程进行了“模块化”处理,面单煮,料则分门别类早早备齐,然后根据需求进行定制化拼配。

在“互联网+”较为成功的案例中,有家装设计公司就依托此商业逻辑,将产品细解成天花板、地板、书房、餐厅等等不同层次的模块,然后根据用户的个性化订单,依托电脑的大数据积淀和高速处理能力,进行高效“拼配”即可完成貌似不可“标准化”的创意设计工作。

大数据的灵魂是厚数据

大数据是剔除了个性化元素和背景信息的标准化数据,需要庞大的数据支持,以备发现,是定量研究法。它的风险在于,人们会倾向于过分依赖从某种算法得到的结果来做决策,只关注到显著相关的部分,而忽略了更为个性、小概率和主观的因素。但“大规模+定制”这套商业逻辑的终点,却赫然是充满“主观”的一个个用户,显然,大数据所呈现的绝对标准化数据,似乎少了某个关乎“人性”的维度。这个维度就是厚数据。

所谓的厚数据是通过小样本分析,找出特定人群的需求。大数据呈现的是数据,厚数据呈现的是故事。大数据揭示的是“是什么”,厚数据展现的是“为什么”。 厚数据的确缺乏广度,但大数据缺乏深度也是不争的事实,两者结合似乎才是数据挖掘的未来之道。

在这个虚拟和现实越来越交融的世界里,长尾的重要性远非昔日可比,因为关注大部分而放弃小部分人的选择并不见得明智。就像交朋友一样,大部分人不需要,至少不追求有成千上万的朋友,你只需要和你脾性相投的几个朋友;做生意的当然希望有更多客人,但现代商业已经不都是大商超,越来越多商业成为追求特定目标群体的伙伴式营销/商业。

德国互联网精神好榜样

德国,拥有完全与中国不同的创新意识和互联网精神,它更接地气、更注重于与传统产业的结合。这与中国互联网精英们的思路迥乎不同。国内创业者更关注的是入口、转化率、流量导入等等。例如,刚刚获得2000万美金的e洗车,虽然他们也号称是车联网概念,但所提供给用户的是利用互联网预约洗车和上门服务,然后试图抓住入口挤入汽车后服务市场去卖轮胎卖配件。

传统工业系统支配下的德国社会已经达成共识:真正的互联网精神,不应该是IT和互联网界人士强加给社会普通人士的投机诱饵,而应该是互联网工具化后的全景渗透和数字经济引导。

简而言之,德国互联网精神的内涵,不是实体经济要互联网化,而是互联网必须深入实体经济内部,不忽悠,真服务——服务传统、服务用户。当然,这个共识还有个传播度更高的名字:工业4.0。在中国,它的内涵延展至各个传统领域,被称作“互联网+”。

没故事的产品必死无疑

当一个个产品被嵌入使用场景中,革命已经爆发——产品、定价、品牌、营销、渠道都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判断商品的决定性标准不再是品牌,而是使用的人。没有故事,没有人格,没有温度,那么产品很快就会烟消云散。

场景革命有四大表征:产品即场景、分享即获取、跨界即连接、流行即流量。

产品即场景。今天场景的解决方案成为了我们产品研发的芯片能力“+”,本质上,所有的商业都是围绕人的体验逻辑,围绕人的生活、应用和消费场景做文章。

分享即获取。越分享越获得,越付出越收获,越给予越红利。我们以前的关系和思维是人情如纸,用一次薄一次。现在只要你有足够开放的平台意识和分享机制,越分享就越能获得。

跨界即连接。跨界是营销和产品的常态,现在讲跨界即连接,它不仅意味着营销和产品的方式,它本身就能带来品牌的势能。核心就在于我们是不是足够准确地洞察了当下和未来的消费精神,洞察新的生活方式的变化。这样一种洞察和预见本身,其实就是我们最好的红利。

流行即流量。去年一篇漫画《对不起,我只过1%的生活》刷爆社交网络,这是一款App的营销文案,但它所叙说的一个个受挫场景,可能每一天都在年轻人身上发生,于是这种场景在这一群体中引发了相当程度的共振,不到24个小时,相关的App下载量突破30万,两个星期后,飙升至100万。

猜你喜欢

跨界个性化传统
跨界
跨界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跨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