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预习成为培养学生自学愿望的一个突破口

2015-05-13潘海平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17期
关键词:主体作用交流课文

潘海平

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今天,教师惟有多方探索,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才能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而重视预习课,上好预习课,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在预习中训练了学生各项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和参与精神,达到了新标所提出的“语文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一要求。

一、上预习课的作用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预习放在课内,学生在同一时间地点进行,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难点、疑点,使讲课更有针对性,减少盲目性。便于教师面向全班学生,进行预习指导,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加强巡视与个别辅导,有利于师生交流,有利于全班提高。学生通过预习,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减少随意性。预习中已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在教师讲解时得以再理解运用,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作出快速反应,发言积极,思维活跃,师生间配合默契,因而预习课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提高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通过自己独立钻研,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如果说课上教师正式讲解课文是学生施展自学能力的战场,那么预习课上便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学能力的练兵场。其实,预习决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预习需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学生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独立、主动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自学能力培养提高的过程。

3.有利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教师在预习课上,教给方法,然后启发引导,答问释疑,或与学生自由交谈,或相机指点,或巡回指导,或个别指导,真正体现了“导”的作用。在“导”中教师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修正自己的教案,对学生领悟了的,研究出来的,无须讲,对学生困惑处、谬误之处或想不到之处,教师有的放矢地给学生进一步指导。这样,进一步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除有赖于教师“善导”这一外因外,更有赖于学生学习内因的调动,这内因即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在预习课上,学生通过自奋其力有所悟,有所知,有所得,充满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师正式讲解课文时,学生把自己的理解与教师的讲解印证,若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若不甚吻合,便会思索,便会集中注意力,追求真知。正是这种快感、思索、注意力的集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在预习课上,使学生能不断地自我计划,自我控制,自我鞭策,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二、怎样上好预习课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行,设置预习课,要让学生真正明确预习的目的和意义。课上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养成预习的习惯,并尝试进行探索性预习。其次,预习课的形式一定要多种多样,诵读型、讨论型、表演型、练习型、上网查资料型等都可尝试。如,《风筝》的预习可选看鲁迅的《朝花夕拾》,《为人民服务》可观看电影《张思德》并展开讨论,《扁鹊见蔡桓公》可分角色表演,《海燕》可诵读,《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可通过填写表格,理出毕淑敏对《海的女儿》的理解过程。

2.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对照新课文的学习目标,将目标分解为一个或多个学习探究的专题。让学生在目标的指引下阅读文本,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形成独到的观点。如,在教学《差不多先生传》这一课时,将教学目标“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品质感受人物的现实意义”,分解为预习题“课文对差不多先生的描写中,差不多先生的哪个特点让你印象最深,为什么”。这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就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并形成了自己的对“差不多先生”这一形象的认识,预习就有了效果。

3.交流检测预习效果。

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自己讲解,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则可以让学生交流预习时的探究结果。学生因为有了充足的准备就可以各抒己见,在相互补充中完善自己的认识,在反驳中明确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阅读、口头表达、概括主要内容等各项语文能力也得到了训练。教师根据交流结果及时进行总结、点拨、引申,这样课文内容研究透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能力训练也达到了。

4.合作创新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在预习中要注意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合作,还要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结合,互相切磋、商讨、交流预习所得及预习的经验方法。所存疑难由组长提交教师,便于教师快捷迅速地了解学生学习中的疑点、难点。

猜你喜欢

主体作用交流课文
如此交流,太暖!
交流平台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交流平台
谈谈生物教学中的参与式教学法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