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的讨论

2015-05-11符淮青

辞书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义项词义

符淮青

摘要对《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的探讨能积极促进释义的改进。几篇对具有某种语法特征的词释义提出质疑和改进意见的文章,表现出对一般语文词典释义的性质、释义的应用认识片面,文章就此做出具体分析。

关键词语文词典释义语义特征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是我国第一部用规范的现代语言全面确切地解释词语意义的词典。学者、读者对释义各方面的探讨对其修订时改进释义起着重要的作用。最近看到《辞书研究》上几篇对《现汉》中具有某种语法特征的词的释义提出质疑、改进意见的文章,但这些意见对一般语文词典释义的性质、释义的应用认识片面,不够妥当。本文就针对这些意见来谈三个问题:(1)关于作格动词的释义;(2)关于二价名词的释义;(3)关于释义中核心动词的使用。

二、关于作格动词的释义

有文章[1]解释作格动词如下:

感动①动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或向慕。(用例略,下同)

②动使感动。

作者认为“感动”①义表自动变化,叫作格释义,②义表使动变化,称役格释义。文章又举“激奋”“为难”二词条,认为

“激奋”的①义为形容词义。②义为:“

动使激动振奋。”属役格释义。“为难”的①义为形容词义,②义为:“动作对或刁难。”属役格释义。该文对《现汉》中这类动词做了全面考察,对它们的释义、义项划分、用例配置做了调查。在释义方面提出的问题是:为何“感动”同性质相同的“激奋”“为难”不一样?可以看到“感动”义项②用的是“使+原动词”释义,“激奋”则是“使”后对释两个语素“激动振奋”,“为难”是用两个同义近义词释义,用“或”连接,表示是选择关系。该文列举归纳了《现汉》对这类词的释义类型多达11种,而认为“却没有——至少没有明确地——给出一个标准,以致影响了词典释义的系统性、准确性”。我们选择列举该文认为不同释义的其他例词如下:

迁移动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弱化动变弱;使变弱。

激荡②动冲击使动荡。

方便②动使便利;给予便利。

该文建议:“需要解释好作格用法的语义结构,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使(变)×或‘使+作格释义”这样的模式,如“激化”释为“使激化”,“灭”释为“使熄灭”。

问题集中在《现汉》为什么对从语法角度看同是“作格”的义项有这么多种的释义方式呢?现在来看这类词不同释义的内容特点。

“感动”的释义是“使”加原动词,解释了这个义项的使动语义特征。

“激奋”的释义是“使”加两个语素义对释,这个对释包含有两个并列关系的心理活动:激动、振奋。

“为难”的释义是并列两个同原词同义近义的动词,包含有两种选择性行为的内容。

“迁移”的释义未区分自动使动义,而是说明其行为特征:离开原地,换到别地。

“弱化”的释义是一个义项组,分别解释其自动义,使动义,用分号隔开。

“激荡”的释义说明由于冲击而使动,使动义变成行为的目的结果。

“方便”的释义也是一个义项组,分别解释其使动、自动义,用分号隔开。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1.这些含有使动义的词义内容各有特点,有的仅是自动行为的使动变化,有的包含两个并列或选择的行为或状态,有的包含有由于强力作用而引起使动的特征,等等。语法上对这类词特点的概括,不能完全揭示这类词的词义特征,不能只据某一语法特征,要求释义的格式化。2.确切、明白、简洁是语文词典释义的要求,这并不需要另外说明。上述词的释义经词典编纂者多年多次推敲,应该说是确切、有特色、见功力的,但是释义的确切并不是只有唯一的一种说明,其他词典的编者还可以有新的概括、新的提炼,因此释义才是创造性的,否则会陷入陈陈相因的抄袭。

该文提出的义项划分,用例配置方面的意见,就一般语文词典来说,还要根据词典的性质、目的、篇幅等情况处理。

有文章[2]对《现汉》中语法上称之为二价名词的释义也提出质疑和修改建议。所谓二价名词,该文解释为:“这些名词往往与另外两种名词构成语义上的依存关系,或者说与另外两种性质的名词之间存在隐含的谓词性配价关系。”例如“意见”的语义表达式为“某人对某事或某人的看法”,其中“某人”和“某事或某人”就是“意见”的配价成分。该文认为“要求配价成分共现是二价名词的典型语义特征”,而《现汉》中对这类词的释义模式不统一,标准不一致,建议应尽量统一。如“兴趣”原释为“喜爱的情绪”,可改为“对人或事物喜爱的情绪”。

我们认为,该文所提的问题应该区分为两个方面:(1)从这类词词义内容看,各个词的词义特征是什么?关涉到的两项人或事物在释义中占何地位?是否必然要出现?如何表述?(2)从这类词进入语句的组合特点看,是否必定“要求配价成分共现”?

先谈第一个问题。我们来分析一般语义词典对这类词的释义。

兴趣《现汉》见上文

爱好或关切的情绪。《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下简称《规范》)

由爱好而产生的愉快情绪。《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汉大》

益处对人或事物有利的因素。《现汉》

好处;有利的因素(跟“害处”相区别)。《规范》

犹好处。《汉大》

印象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里留下的迹象。《现汉》

客观事物刺激感官而在人脑里留下的迹象。《规范》

2.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迹象。《汉大》

感想由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的思想反应。《现汉》

在同外界事物的接触中引起的想法。《规范》

2.接触事物引起的思想反应。《汉大》

词典对这类词的释义,除使用同义近义词外,用扩展性词语释义必然是定中结构。中心语是被释词的类词语或意义相近、相关的词语,指明被释词所属概念范畴,定语说明词义特征。定语说明的词义特征限制中心语所指概念范围,二者结合揭示词义内容。“兴趣”释义词语的中心语,三部词典都选用“情绪”,其词义特征,《现汉》用“喜爱的”,《规范》用“爱好或关切的”,二者是选择关系。《汉大》则说明这种情绪“由爱好而产生”,性质是“愉快的”。“益处”释义词语的中心语,两部词典都选用“因素”,定语说明的词义特征,《规范》用“有利的”,《现汉》先说明“对人对事物的”,再说明“有利的”。“印象”释义词语的中心语,三部词典都用“迹象”,定语部分说明的词义特征,《现汉》和《汉大》一致,《规范》则加上“刺激感官”。“感想”释义词语的中心语,《现汉》《汉大》用“思想反应”,《规范》用“想法”,定语说明的词义特征,三部词典一致,都强调“由接触外界事物引起”。

分析上述词的释义可以看到,释义都注重于词义所含的语义特征,如“喜好的”“有利的”等等,所关涉到的持有者、针对者等,出现的情况不一样。在“兴趣”中完全没有出现,在“益处”中,《现汉》采用针对者出现在“对”介词结构之后的表述,“印象”中持有者、针对者并未采用分别出现在“对”介词结构前后的表述,这同选择的说明角度有关,这种选择是恰当的。“感想”中持有者未出现,针对者也未出现在“对”介词结构之后,这也是由选择的说明角度决定的。由此可见,这类词词义中关涉到的两种名词性成分在释义中是否出现,如何表述,服从于确切、简明释义的需要,不可能要求一定要用某种格式来表述。

下面谈第二个问题,二价名词进入语句,是否必定“要求配价成分共现”?我们以“意见”为例。“意见”有二义,《现汉》

的解释如下:①名对事物的一定看法或想法。②(对人、对事)认为不对因而不满意的想法。

①义作宾语

谈谈你对工作的意见。

咱们来交换交换对工作的意见。

②义作宾语

对这种粗暴的做法,我有意见。

以上“意见”的持有者、针对者都出现。

①义作主语

我的这个意见还不太成熟。

他们俩的意见有些分歧。

②义作主语

他的意见很尖锐。

大家的意见很大。

以上“意见”的持有者出现,针对者未出现。还可以有这样的用例:

有意见就快提!

意见?没有。

以上“意见”的持有者、针对者都没出现。

由此可见,这类词的两项配价成分在语言中出现的情况是随语境而变的,即使在一个句子中其出现、不出现也视语境而变。因此从这类词在语句中应用来看,笼统地说“要求配价成分共现”也不符合语言事实。

有文章[3]提出,在对表动作行为的词的释义中,要注重“核心动词”的使用。什么是这类词释义中的核心动词?我们先来看该文据这个观点对《现汉》中几个词提出的修改意见。

涂《现汉》原释:“①使油漆、颜色、脂粉、药物等附着在物体上。”建议修改为:“通过摩擦使物体表面附着上一些东西。”修改理由:1.认为原用的“使……”并非“涂”词义所特有,需另用核心动词“摩擦”;2.通过同义词语义场的分析,发现“涂”的核心动词是“摩擦”。

捣和舂“捣”《现汉》原释:“用棍子等的一端撞击。”“舂”《现汉》原释:“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去皮壳或捣碎。”建议修改为:“捣用棍子等的一端撞击物体。舂把物体放在石臼或乳钵里(用槌)撞击,使去皮壳或碎裂。”修改理由:1.《现汉》原释义“捣”和“舂”的核心动词不一致,一为“撞击”,一为“捣”。2.原释义核心动词不同,无法显示词义差别,故改为一致。

该文的观点,涉及对一般语文词典释义性质的认识,涉及对使用扩展性词语释义中包含的词义成分性质的认识,下面以上文举出的这三个词的释义为例子来讨论这些问题。

先看其他重要语文词典对这三个词的解释。

涂①使颜色、油漆等附着在物体上。《新华字典》(第10版)(以下简称《新字》)

把泥、灰、油漆或者药物等抹在物体表面。《规范》

把颜色或油漆等抹在其他东西上面。《现代汉语学习词典》(以下简称《学习》)

捣砸,舂,捶打。《新字》

用棍棒等工具的一端撞击或捶打。《规范》

舂;捶击。《学习》

舂捣去皮壳或捣碎。《新字》

用杵在石臼或乳钵里捣谷物等,使去皮或破碎。《规范》

把谷类的皮、壳捣掉。《学习》

上述语文词典对这几个词的释义可以指出这几点:

1.有用同义近义词释义的,如《新字》释“捣”,且用三个词,是一个义项组;《学习》释“捣”,用两个词,也是一个义项组。

2.用扩展性词语释义的,皆用以表动作行为的词为中心的谓词性词语释义,但各词典选用的表动作行为的词并不相同,如“涂”,《现汉》《新字》用“使……附着”,《规范》《学习》用“抹”;释“捣”,《现汉》用“撞击”,《规范》用“撞击或捶打”;释“舂”,《现汉》《新字》用“捣去”或“捣碎”,《规范》用“捣”。

3.各词典释义除选用的表动作行为的词有不同外,附加的限制成分说明也有差异,如《规范》说“舂”是“用杵”为工具,《现汉》不说明这一点,《学习》则完全不说明所用的工具。

词的释义是用语言解释语言,要求确切、明白、简洁。语言的丰富表述手段决定了词的释义不是只有一种方法,语词的运用也多有变化。上述各词典对这几个词的解释也是如此。该文提出的对《现汉》的修改,就“捣”“舂”来说,也只是一种选择。而“涂”中所加的“摩擦”,在释义词语中并未出现在动作行为应处的位置上,动作行为仍是“使……附着”。“摩擦”放在介词“通过”之后,说明的是一种方法,这种说明,未必妥当。“涂指甲油”“涂眼影膏”中的“涂”,说是“通过摩擦”,难以接受。

扩展性词语释义所包含的词义内容,就是词义成分、词义特征;它们组织在一定的语句模式中,以各种语义关系相结合而说明整个词义。用核心动词指称释义中表动作行为的词,并不恰当。理由是:1.核心动词是语法分析句子成分关系,区别句子的主要成分、次要成分使用的术语,而词义成分各表示一个词的不同词义特征,它们以各种语义关系结合在一定的模式中。它们对说明词义特征都是重要的。例如“掐用拇指和另一指头使劲捏或截断。”(《现汉》)其中不仅动作行为“捏”“截断”重要,其手的部位限制“用拇指和另一指头”,其力量程度的限制“使劲”同样重要,更能显出词义的特征,有什么理由区分为中心和非中心成分呢?2.许多词的释义可以选择包含一个动作行为,也可以使其更展开,包含多个动作行为,如“观光”,《现汉》释为:“参观外国或外地的景物、建设等。”《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本)释为:“到外国或外地去参观访问。”《现汉》释义中包含有一个动作行为“参观”,《新华词典》释义中包含三个动作行为“到”“访问”“参观”,哪一个是该词的核心动词呢?又怎么能限制词典的不同运用呢?3.该文称核心动词是在一个同义词场中确定的,但是一个同义词场包括多少个词有争论,它们每个词都可以有多种释义,从中确定释义的核心动词,其主观性难以得到共识是显然的。

对语文词典释义的探讨批评对词典改进释义有重要作用,但不可轻易否定合理的、有根据的释义,不可轻易限制多种释义方法的运用。有创新的探讨改进植根于深入细致的研究。

附注

[1]参看白鸽,施春宏.《现代汉语词典》中作格动词释义情况的考察与思考.辞书研究,2012(1).

[2]参看许晓华.二价名词的词典释义和配例.辞书研究,2012(4).

[3]参看张少英.核心动词的使用与释义模糊性的关系研究.辞书研究,2011(6).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2.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10.

3.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华词典(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孙全洲主编.现代汉语学习词典.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第10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责任编辑 李潇潇)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词典义项词义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现代汉语中艺术类行业语泛化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字母词收录与修订情况分析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字意与词义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