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脏起搏后B型利钠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015-05-10李莉李靖王艳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5期
关键词:利钠充血性起搏器

李莉 李靖 王艳

心脏起搏后B型利钠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李莉 李靖 王艳

目的 探讨心脏起搏后B型利钠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心脏永久起搏患者210例, 对以上患者在术前、术后1 d, 术后1周, 术后1、3、6个月的B型利钠肽的水平进行测量, 比较心脏起搏后B型利钠肽的变化。结果 手术前心功能Ⅰ~Ⅱ级患者, 术前与术后1、3、6个月的B型利钠肽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心功能Ⅲ~Ⅳ级患者, 术前与术后1、3、6个月的B型利钠肽的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起搏后B型利钠肽的变化较起搏前有明显变化, 疗效显著, 因此对于需要行心脏起搏的患者应该推广使用。

心脏起搏;B型利钠肽;临床意义

近些年来, 心脏起搏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适用该方法进行治疗的疾病越来越多, 该方法所能使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所以导致了起搏治疗患者的逐年增加。但是心脏起搏并不是个完美的治疗方法, 患者在接受该疗法之后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或者患者原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加重的情况也越来越多[1]。针对这种现实情况, 必须要对不同的患者选择合理的起搏方式, 这样才能有效的减少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者原有心力衰竭加重的情况[2], 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根据相关的研究成果,血液B型利钠肽的测定可以对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以及再同步治疗的疗效进行预测, 但是研究领域还没有关于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经起搏治疗血液B型利钠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本文对不同心功能分级心脏起搏患者进行相关的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心脏永久起搏患者210例, 其中男148例, 女62例, 年龄30~75岁, 平均年龄(59.4±11.2)岁, 以上患者均安置起搏器。以上患者中心功能分级分别为Ⅰ级88例、Ⅱ级60例、Ⅲ级50例、Ⅳ级12例。患者在起搏器置入前的一般情况见表1。对以上患者在术前、术后1 d, 术后1周, 术后1、3、6个月的B型利钠肽的水平进行测量, 比较心脏起搏后B型利钠肽的变化。

表1 患者在置入起搏器之前的一般情况( x-±s, n)

1.2 方法 本文研究所使用的起搏器以及相应电极为美国Medtronic公司生产的。具体操作如下:对以上患者进行常规的消毒、铺巾处理, 并且对患者实行局部麻醉, 之后穿刺患者的左锁骨下静脉, 分别置入右房、右室电极。心房电极起搏参数经测试满意后, 起搏心房, 起博参数为6 V、1.5 ms、15次/min, 确认心室不夺获, 注意无远场R波感知。

对患者术前、术后1 d, 术后1周, 术后1、3、6个月的B型利钠肽的水平进行测量。在以上的时间分别用乙二胺四乙酸试管收集全标本血2 m l, 然后测定标本中的B型利钠肽的水平。使用的仪器为美国博适-Triger干式快速定量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诊断仪(BNP-TRIAGE, BIOSITE Diagnostics, San Diego, USA)。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前心功能分级为Ⅰ~Ⅱ级的患者, 不论使用VVI(R)起搏还是使用DDD(R)起搏, 患者在各个时期(术前、术后1 d,术后1周, 术后1、3、6个月)的B型利钠肽的水平差异并不明显,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前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的患者, 不论使用VVI(R)起搏还是使用DDD(R)起搏, 患者在各个时期(术前、术后1 d, 术后1周, 术后1、3、6个月)的B型利钠肽的水平差异很明显,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的B型利钠肽水平比较

表2 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的B型利钠肽水平比较

注:与术后比较,aP>0.05,bP<0.05

方式/分期例数术前术后P 1 d 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VVI(R)/Ⅰ~Ⅱ104 153±15a152±12 156±23 157±17 158±11 170±19>0.05 VVI(R)/Ⅲ~Ⅳ42 597±32b602±24 603±35 620±23 854±42 899±36<0.05 DDD(R)/Ⅰ~Ⅱ44 135±12a127±17 132±13 139±17 142±18 147±16>0.05 DDD(R)/Ⅲ~Ⅳ20 752±41b658±35 609±24 597±29 573±29 505±23<0.05

3 讨论

B型利钠肽(brain/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BNP), 最早是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的, 开始是从猪脑中分离出来的。B型利钠肽由心室合成并分泌, 存在于人体血浆中, 主要通过与其受体结合进而发挥其生物学作用[3]。心室扩张, B型利钠肽的分泌就增加并且扩张血管, 使多余的水分从肾脏排出,这样能减少液体滞留, 使血压降低并且使心脏负担减轻。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 B型利钠肽水平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时十分重要的, B型利钠肽的水平越高, 说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程度就越高[4]。

近些年来, 心脏起搏的相关技术的发展很快, 适用该方法进行治疗的疾病越来越多, 该方法所能使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所以导致了起搏治疗患者的逐年增加。心脏起搏主要是讲心脏与起搏器连接起来, 将起搏器发出的电脉冲传至心脏, 从而引起心脏的跳动。但是心脏起搏技术往往带来充血性心力衰竭, 所以通常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心脏起搏, 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

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经起搏治疗血液B型利钠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 旨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通过对使用不同起搏方式(VVI和DDD)患者的B型利钠肽水平的观察, 研究其临床意义。经过观察,手术前心功能分级为Ⅰ~Ⅱ级的患者, 不论使用何种方式起搏, 患者在各个时期(术前、术后1 d, 术后1周, 术后1、3、6个月)的B型利钠肽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前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的患者, 不论使用VVI(R)起搏还是使用DDD(R)起搏, 患者在各个时期的B型利钠肽的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 心脏起搏B型利钠肽的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值得推广使用。

[1] 于红芳, 刘刚.心脏性猝死新的预测因子N末端B型利钠肽原.河北医药, 2011, 33(20):3142-3144.

[2] 郭丽.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在不同心脏病患者中诊断心力衰竭的价值.现代医药卫生, 2012, 28(13):1991-1992.

[3] 梅益斌, 考验, 季乃军, 等.心脏起搏对慢性房颤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利钠肽的影响.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8, 17(3): 265-266.

[4] 蒲志宏, 李春兰, 余静.心脏起搏与脑利钠肽的关系.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3):148-149.

[5] 王成军, 严凤琴, 蔡智荣.B型利钠肽动态变化对老年心衰患者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10):1764-1766.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5.043

2014-12-01]

450000 河南省胸科医院心内科

猜你喜欢

利钠充血性起搏器
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
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在识别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起搏器置入术术中预防感染的护理体会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蒙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肿胀的临床观察
动态心电图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探讨超声在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非同步化运动中的应用效果
重组人脑利钠肽对于AMI心力衰竭患者循环内分泌的影响
心房利钠肽原不同肽段的抗肿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