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腓骨肌萎缩症—家系报道

2015-05-08黄丽敏江新梅高凤娟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弓形肌萎缩吉林大学

黄丽敏,江新梅,常 颖,高凤娟

(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长春130033;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3.桦旬市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腓骨肌萎缩症—家系报道

黄丽敏1,江新梅2*,常 颖1,高凤娟3

(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长春130033;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3.桦旬市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腓骨肌萎缩症(CMT)占遗传性周围神经病的80%-90%,临床特征为[1]双足内侧肌和腓骨肌进行性无力和萎缩,累及双上肢时呈爪形手,可伴有弓形足及垂足,双下肢腱反射尤其是踝反射减弱或消失,部分病人可伴有轻到中度感觉减退。现将诊断为CMT一家系进行报道,总结临床特点。

1 临床资料

先证者,女,47岁,双下肢活动不灵近13年,双上肢活动不灵近6年就诊。34岁时发现双下肢抬举无力,劳累后行走费力,缓慢进展,6年前出现步行困难及双手精细运动差,现需拄拐行走。查体见双侧大腿以下肌肉萎缩,呈鹤腿,有弓形足,四肢腱反射减弱,浅感觉正常,双下肢深感觉消失。肌电图结果示双上肢及双下肢神经源性损害,下肢受累程度重于上肢,感觉、运动神经均受累。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双酶切方法[1]进行PMP22基因重复突变检测结果为阴性。

家系调查:该家系4代共45人,其中男性18人,女性27人,发病12人,全部为女性。本家系第1代平均发病年龄为51.5岁,第2代为30.8岁,第3代为17.3岁。Ⅱ2因脑梗死去世,去世前有双下肢无力及肌萎缩。所有发病者均存在腱反射异常,首发症状为双下肢无力,表现为双下肢容易疲劳,走路时容易摔倒,逐渐出现比同龄人跑跳差或难以跑跳,缓慢进展出现上楼困难。此家系中病情最重者为Ⅰ1与Ⅰ2,双下肢呈“倒置酒瓶样”改变及弓形足,需用轮椅维持日常生活。病情次重者为Ⅱ8与Ⅱ9,现用手拐才能行走,病情较轻者为Ⅱ5、Ⅱ6与Ⅱ10,现不能跑跳,无肌萎缩。病情最轻者为Ⅲ5、Ⅲ13、Ⅲ18与Ⅲ20,现双下肢易疲劳且比同龄人跑跳差,无肌萎缩。所有发病者在整个病程中无主观感觉障碍的叙述,但查体发现深感觉减弱或消失。Ⅲ4、Ⅲ15及Ⅲ23(未发病者)无肢体活动不灵、无肌萎缩且四肢腱反射正常,发现深感觉减弱。

图1 家系图谱

2 讨论

CMT是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中一组最常见的疾病,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期起病,CMT1型12岁左右,CMT2型25岁左右。据陈嵘等[2]统计79.0%的CMT患者先累及下肢,且大部分为对称受累,少数患者可以出现受累程度不对称[3],表现为一侧先起病,一侧肌萎缩较另一侧明显或弓形足不对称。此家系起病时受累部位均为下肢,且对称受累。CMT最突出的临床特征是对称性双下肢远端肌无力和(或)肌萎缩,典型者呈“鹤腿”或“倒置酒瓶样”改变[4],部分病人可有双上肢受累呈爪形手,一般下肢重于上肢。此家系所有发病者均有肌无力症状,病情严重者伴有足内侧肌和腓骨肌萎缩及爪形手,下肢受累较上肢重。所有发病者均有腱反射减弱或者消失,且腱反射减弱越明显,肌萎缩越严重,与任雪芳等[5]报道相似。陈嵘等统计[2]国内CMT感觉障碍的发生率为39.6%。此家系所有发病者查体均发现深感觉减弱或者消失,3名未发病者(Ⅲ4、Ⅲ15、Ⅲ23)发现深感觉减弱,但拒绝行肌电图等任何检查,无法诊断为CMT。CMT的遗传方式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及X连锁遗传[6]。本病在此家系中连续三代都发病,为显性遗传,且本家系中尚无明确的男性成员发病,发病者全部为女性,因此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能性最大。此家系每代发病年龄提前,存在遗传早现现象[7]。此家系排除因PMP22基因重复突变导致的CMT1A型。

表2 11名发病者临床资料

[1]汪仁斌,严 莉,段晓慧,等.周围髓鞘蛋白22基因重复突变致夏科-马里-图斯病1A亚型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征[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0(2):92.

[2]陈 嵘,梁秀龄.中国腓骨肌萎缩症的临床特点[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6,9(6):345.

[3]陈 嵘,梁秀龄.腓骨肌萎缩症的临床表现和分型及遗传学[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997,18(3):213.

[4]邹 艺,刘 英,李素荣,等.腓骨肌萎缩症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特点分析[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8,17(5):268.

[5]任雪芳,吴保仁,粟秀初.腓骨肌萎缩症29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86,7(3):247.

[6]周向平,张 成.Charcot-Marie-Tooth的分子机制[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0,23(6):297.

[7]张家良,常建军.腓骨肌萎缩症1型临床与电生理分析[J].中国康复,2005,20(1):39.

2014-08-28)

1007-4287(2015)09-1592-02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弓形肌萎缩吉林大学
2018-2019年石家庄市弓形杆菌致病基因的分布及其特征分析
肌肉萎缩真有那么可怕吗
Adventurer on the wheels轮椅上的华丽冒险
采购与论证分离模式下的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思考与探索——以吉林大学为例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降低弓形换位线圈换位尺寸偏差研究
吉林大学等二医院王金成教授简介
首儿所关爱脊髓性肌萎缩症儿童
两种肌萎缩侧索硬化基因表达谱差异性比较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科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