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感染的因素及预防

2015-05-07刘川

中国卫生产业 2015年32期
关键词:内科气管抗生素

刘川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四川成都 610000

老年群体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危人群,尤其在院内发生感染十分常见,此类患者一般有多种基础疾病,综合抵抗力弱,加之住院期间持续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药物,院内细菌耐药问题越来越严重,提高了老年呼吸内科感染发生率与死亡率[1],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09—2015年收治的300例老年呼吸内科患者(观察组),男188例,女112例;年龄61~84岁,平均年龄(68.4±9.3)岁。2组患者基础资料及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呼吸内科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管及抗生素使用情况,通过感染患者与未感染患者各项资料的对比分析得出呼吸内科感染相关的高危因素。

1.2.2 呼吸内科感染预防性优质护理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均予以呼吸内科感染预防性优质护理:强化科室感染监控工作。由上至下地形成规范、严谨、负责的呼吸内科感染防控思想和制度,结合以往护理管理经验及成功的呼吸内科感染防控案例,逐步完善科室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定期测评病房空气质量、清洁度、护理人员手部微生物测定以及无菌操作执行效果、沟通指导开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作出调整和惩处[2]。

切断外源性传播链:严格遵循手卫生原则,全体工作人员规范洗手消毒,尤其注意金葡萄球杆菌、革兰阴性菌等的清除,将手部细菌控制在100个之内,尤其在需要执行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黏膜、污染物工作中更要注意手部清理,彻底清理后方可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操作;使用呼吸治疗设备装置前后也要严格洗手消毒;戴手套为危重患者开展护理服务,避免发生交叉感染。气管切开、吸痰操作中,要控制吸痰频率以免引发肺部感染;使用一次性导管进行开放性吸痰操作;安全无菌条件下气管切开及更换气管切开套管。使用呼吸治疗装置时,尤其要注意彻底清洁消毒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等装置,重点检查直接接触下呼吸道黏膜部分的清洁灭菌情况。

治疗及心理护理干预:明确患者侵袭性操作适应症、禁忌症,定期消毒病房,坚持遵守消毒隔离制度,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关爱和帮助,帮助患者发泄不良情绪,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提高护理配合度。

强化感染宣教工作:坚持对患者开展呼吸内科感染知识宣教工作,保证一患一套检查护理用具,并由管床护士每日进行检查消毒,吸痰管、呼吸机管道要使用一次性物品,尽量减少有创物品的使用时间,加强意识障碍者、长期卧床者的良肢体位,勤翻身、叩背、吸痰,避免褥疮的发生。若患者存在意识障碍,尽可能将床头适当抬高,并定时测定分析患者白细胞计数、脉搏、体温等指标并分析是否出现感染,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重点向患者家属进行护理常识及技巧指导教育,引导家属配合护理工作,减少探视。

合理使用抗生素:若患者已发现存在病毒感染,一般可予以抗生素治疗,结合患者临床资料与检查结果开展病原学检查分析工作以及药敏试验、标本培养分析,结合抗生素的作用特点及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状态合理地选用抗生素,既能起到抗感染的作用,还能防止扰乱正常菌群,尽量缩短用药时间,护理人员注意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掌握配伍禁忌和配制要求,掌握各种抗感染药物的药理作用。

1.3 评价标准

统计分析2组患者不同护理模式下的感染发生率;结合医院护理管理规范标准与科室实际护理情况制定统一科学的护理质量考核表,完成2组患者护理质量考核评分,满分100分[2];对2组患者以问卷形式调查护理服务满意度,考核内容包括护理服务专业度、操作熟练度、沟通指导有效性等内容,满分100分,总分85分及以上为非常满意,60分以上为满意[3]。

1.4 统计方法

该次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该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而计量资料的比较应用t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老年患者呼吸内科感染高危因素

观察组300例患者中21例出现呼吸内科感染,是最主要的感染问题;其次为消化道感染,共6例,泌尿道感染5例。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管及抗生素使用均相比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老年患者呼吸内科感染危险因素分析(±s)

表1 老年患者呼吸内科感染危险因素分析(±s)

危险因素 感染组(21例)未感染组(279例) P值年龄(岁)住院时间(d)机械通气(d)气管切开/例(%)气管插管/例(%)留置导管/例(%)使用激素/次使用抗生素2种以上/例(%)72.3±2.4 22.1±3.2 8.4±1.7 6(2.0)7(33.3)7(2.3)9.4±2.1 12(4.0)62.3±5.5 13.5±1.8 5.2±1.1 30(10.0)32(10.7)35(11.7)9.3±1.9 84(28.0)<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2.2 老年患者呼吸内科感染防控护理效果

观察组呼吸内科感染发生率7.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护理质量评分(98.5±7.4)分高于对照组(83.9±3.0)分、护理满意度 98.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预防性护理措施效果对比[n(%)]

3 讨论

该研究为分析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案,回顾性分析了该院老年呼吸内科患者临床资料以明确呼吸内科感染高危因素,对比了常规护理与针对性优质预防护理模式下的感染防控效果、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

相关研究分析对比呼吸道感染为常见老年群体感染疾病,由于老年患者体质较弱,且不同程度保护性咳嗽减少、肺壁弹性降低、呼吸机退行性变化、气管壁弹性差、支气管腔狭窄、气管黏膜纤毛运动较少、鼻粘膜萎缩[4],呼吸道更易发生细菌入侵和寄生现象。常规的护理模式往往不能真正照顾到呼吸系统形态变化、抵抗力弱的老年患者,还需要针对性的综合护理以防控呼吸内科感染的发生[5-6]。在免疫力弱化、肺功能下降的同时,呼吸内科的老年患者还常常同时存在多种疾病,病程长、相互影响、反复发病,吸氧时间更长,部分危重患者还建立了人工气道,患者受病菌侵害可能性很大[7]。

另外,老年患者住院期间情感脆弱,已产生负面情绪,往往不能很好配合医护工作,直接影响了感染防控效果[8];加之个别医务人员没有极强的感染防控思想和过硬的规范操作技能,不注意手卫生与病房清洁、侵袭性护理操作无菌控制,患者飞沫难以控制,更易出现院内感染。

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均提出要针对呼吸内科病房护理特点与患者病情实际开展优质、针对性的全面感染预防护理工作,在制定护理干预措施的时候重点抓好感染薄弱环节的管理,侧重于加强院内感染监控、感染的预防,通过加强院内感染监控!加强支持和心理护理、加强感染宣教和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等措施,加强医务人员的院感控制意识,完善隔离切断传染源,阻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措施。相关研究数据显示,预防性措施实施后,患者的感染率明显减低,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质量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相关研究资料提示呼吸内科工作者:呼吸内科老年患者需密切关注生命体征的变化,警惕呼吸道感染并发症,及时发现及时应对;临床上要关注到老年患者的心理情感,多沟通、多倾听、多帮助,营造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和提供人性化贴心的护理服务,防止引起患者情绪波动,影响治疗;进行专业的呼吸道护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指导老年患者补充充足的热量、营养及微量元素,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合适的体位。

总之,年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管及抗生素使用均与老年患者呼吸内科感染有关,针对性的优质护理是预防老年患者呼吸内科感染、改善患者体验的有效途径。

[1]黄志华,林宇岚,连宁芳,等.呼吸内科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 [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4):4030-4031.

[2]朱建俊,姚一楠,周建娅,等.CD64感染指数和降钙素原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患者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0):2739-2741.

[3]唐贞明,刘卫,蒋连强,等.不同排痰方法治疗老年支气管扩张并感染患者疗效对比 [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3):3744-3745.

[4]唐京京,王玲玲,蒋光仲,等.肺炎疫苗联合流感疫苗在呼吸内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5(26):119-121.

[5]丁晓英,李雯.舒利迭联合无创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疗效 [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0):2823-2825.

[6]盖晓燕,沈宁,贺蓓,等.环丙沙星在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 [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20):1581-1585.

[7]李玉玲,邢芳远,陈静,等.老年支气管扩张患者发病年限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合并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643-645.

[8]刘磊,刘彬,李玉,等.呼吸道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的临床早期诊断[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809-810.

猜你喜欢

内科气管抗生素
抗生素联合,搭配使用有讲究
内转科型
皮肤受伤后不一定要用抗生素
PBL嵌合L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呼吸内科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体会
气管狭窄病人导管插管二例
抗生素的故事
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
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粪石性肠梗阻98例
吸入式气管滴注法的建立